按语:回头我们再来看看“平王东迁”的历史背景,《史记.周本纪(一、70)》记载:(原文内容太多,在这就不复述了,直接用白话文简述)。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废掉了原太子宜臼。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还记得公元前900年间那个周孝王吗?当时他要让非子继承大骆的家业,就是申侯出来阻挡的。现在是周幽王时期,已是公元前770年间了,当然此申侯已非彼申侯了,但同样是申国的侯爵。外甥被废太子,女儿被废王后,当外公的可不是好惹的。申侯大怒,联合缯国、西夷的犬戎攻打幽王。周幽王被犬戎杀于骊山下。扯远点,他们攻打周王室,其他诸侯都不来勤王吗?还真的没有人来。当初幽王宠爱褒姒,为搏美人一笑,数次点燃烽火,诸侯都来勤王,来到了才知道没有敌人来犯,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所以这次诸侯迟迟不来救援。事后犬戎掠光周王室的财物和褒姒离去,申侯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继承周王室的祭祀,这就是周平王。当初周武王灭商后,定都镐(今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继位后迁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周懿王继位后,由于西戎屡次侵扰,被迫迁都犬丘(陕西兴平东南),现在犬戎杀了周幽王,周平王为躲避犬戎,向东迁都洛邑。(《史记.周本纪(一、72)》是这样记载的,原文: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按语: 意思是,周王室衰微,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四个诸侯国开始强大,国家政事决定于各方诸侯的首领了。换句说:周老大不行了,小弟们各行其事了。这就是“平王东迁”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平王给秦襄公加封地升爵位,少得了少子康一份吗?我们先来看看少子康与秦襄公是什么关系?
前面我们说过,秦仲有五个儿子,长子叫庄公,(其他四个儿子叫什么,史记没有说,咱也不好说)。庄公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叫世父。世父把太子位让给了弟弟襄公,庄公逝世后,襄公继位,这就是秦襄公。世系图如下:

按语:秦仲的小儿子叫什么?史记没有说。《元和姓纂》说:“秦仲的少子叫康,”。《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说:“封秦仲少子于梁”。如果我们采信于此的话,那么就确定秦仲的小儿子叫康。

按语:从上面的世系图可以清楚地看出,秦襄公是秦康公的侄儿。
公元前822年,秦仲战死在西戎,周宣王与兵七千让他的五个儿子继续攻打西戎。作为最小的儿子康公随兄长们出征,我们这暂且估计康公当年15岁吧。那么稍为计算一下,到公元前770年,康公约70岁左右。就算20岁从军,此时约75岁。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秦襄公率后护送,平王给他加封地升侯爵。作为秦襄公的叔父;自幼从军的秦国老将军康公,周平王封给康公梁邑这块小小的地盘,也在情理之中吧?
当然我这只是意想,《元和姓纂》和《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的作者应该参考过相关文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