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吧 关注:9,412贴子:254,973

回复:读史书聊安定梁氏起源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中衍是太戊帝的驾驶员
原文:“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按语:大廉有个后代子孙中衍,他为帝太戊驾车。太戊帝是成汤帝的四世孙,中衍和费昌的祖上是亲兄弟,都属于伯益的后裔,(伯益善长驯服鸟兽,子孙后代善长驾驭车马,这是不是有基因的因素?)。而且都是为国君赶马驾车,所以中衍的子孙后代都有立功之人,辅佐殷商国,因此嬴姓子孙大多很显贵,最后终于成为了诸侯。


IP属地:广西31楼2021-12-28 19:31
回复
    三:赵氏的由来
    原文:《史记.秦本纪(一、84)》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於霍太山。
    按语:中衍有个远孙叫中潏,住在西戎,保卫着西部边疆。中潏生了个儿子叫蜚廉,蜚廉生了个儿子叫恶来。恶来天生神力,蜚廉善于行走。父子二人各凭才能,效忠于殷纣王。
    说到这我们又要算算时间帐了,要不然就读不下去了。
    现代《夏商周断代工程》告诉我们:夏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国祚是471年。商朝始于公元前1600年,国祚约554年。周朝始于公元前1046年,
    伯益与大禹是同时代的人,从大禹公元前2070建立了夏朝。到公元前1600年,伯益的后裔“费昌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於鸣条。”再到“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这一千多年的时间,能在书中找到的;与梁氏相关的嬴姓后代的记载就这区区几人:

    一千多年时间,就这几代人?当然不是。只是其它的先人都不是名人,在史书上是不可能留下姓名的。就这几个有名字的先人,也是为帝王买过力才青史留名的。还有就是“玄孙”,在大廉、中衍、中潏之间插入两个“玄孙”,也就是加上6代人,再加上有名有姓这6代,一共12代。一千年才繁衍12代人?不可能吧。所以“玄孙”应该理解为“后代子孙”或者“远孙”。
    话归正题,中衍是太戊帝的御手,太戊帝下传十二帝到了纣,中衍的后代也传了N代到了恶来,武王伐纣并杀恶来,那大廉传下来的这支嬴姓是不是也消失了呢?


    IP属地:广西32楼2021-12-28 19:35
    回复
      原文:《史记.秦本纪(一、86)》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缪王,得骥、温骊、骅緌、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後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按语:蜚廉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也就是恶来的兄弟),季胜的儿子叫孟增,孟增深得周成王的宠信。孟增的儿子叫衡父,衡父的儿子叫造父。造父因善于驾车而被周缪王宠信(嬴姓善于赶马驾车的基因又展现出了光辉)。他驾着良驹驷马的车子,载着周缪王去西方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他驾车日行千里,赶回周都平定了叛乱。周缪王因此把赵城封给了他,从此,造父一族以地命氏,姓赵氏。
      伯益为舜帝牧马,后代子孙为商成汤帝、太戊帝赶马车,到了周朝,子孙造父也因善于驾马车而得宠于周缪王,这不没完呢,非子也因善于牧马而封地得姓,这马一直伴随着嬴姓子孙的发展。
      周成王是公元前1042至公元前1021年在位。在位22年,孟增生活在这个时代。成王崩康王立,在位25年(前1020至前996年),康王崩昭王立,在位19年(前995至前977年),昭王崩穆王立,《史记.周本纪(一、62)》“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穆王即位时已经五十岁了。《史记.周本纪(一、62)》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周穆王50岁登基,在位55年,崩的时候105岁,造父是哪一年得封的赵城?应该是徐偃王作乱那一年。这一年暂时不知道是哪一年,那就计作公元前976至公元前922年之间吧,造父一族以赵为氏。


      IP属地:广西35楼2021-12-29 09:37
      回复
        原文: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按语:恶来在武王伐纣时被杀了,他有个儿子叫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他们投奔了造父,以造父在周王朝所受之宠,都蒙恩住在赵城,也姓赵氏。

        按语:是的,恶来被杀了,但没有被灭族。兄弟季胜的后代在周国发展很好,还得了封地,以地为氏姓赵氏。恶来的后人投奔他们也姓赵氏,回顾一下姓氏的演变过程:公孙----嬴姓----鸟俗氏----赵氏。
        赵氏季胜这一支向前发展,晋国的赵氏家族就是其后裔。恶来这一支,到了非子这再一次闪亮登场,非子是秦氏的得氏始祖。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IP属地:广西36楼2021-12-29 09:42
        回复
          四:秦氏始祖非子
          原文:《史记.秦本纪(一、86)》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適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適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於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適者,以和西戎。
          按语:非子居住在犬丘,喜欢马和牲畜,善于喂养。犬丘人把他推荐给周孝王,孝王便派他到汧水、渭水之间主管养马,马匹生长繁殖得很快。周孝王很高兴,想让非子成为大骆的继承人。大骆的妻子是申侯的女儿,她生的儿子叫成,已立为適子(有继承父业资格的儿子,类似于国君太子)。当外公的申侯当然不高兴啦(估计非子是大骆另外一个妻子所生吧)。于是申侯就对周孝王说:“以前我们的祖先,是郦山的女儿,嫁给戎胥轩为妻,生子中潏,因为这层亲戚的缘故归顺了周朝,并保卫周朝的西垂边疆,西部边垂因为他的缘故才得安宁和睦。现如今我又将女儿嫁给大骆为妻,生了適子成。申骆再次联姻,西戎都归服,所以你的王位才安稳。请孝王好好考虑吧。”
          插句嘴:一个侯爵级的诸侯国的申侯,(周王朝的诸侯国等级是王、公、侯、伯、子、男。王当然是周天子,公基本是姬姓诸侯,侯是二等级别),敢这样跟周孝王说话,口气不小哈,这也难怪,此时的周王朝已失去了往日天子之国的雄风。(原文:《史记.周本纪(一、62)》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原文:《史记.周本纪(一、66)》懿王之时,王室遂衰,《史记.周本纪(一、66)》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意思是说,在昭王、懿王时期周王室就开始衰败了,周孝王是继懿王之后的。之后的周王室更是个空架子了,这就是历史。
          言归正题,
          于是周孝王只好说:“以前伯益为帝舜主管畜牲,繁殖得很好,因此帝舜封了他土地,赐他姓嬴。今天他的后代为我养马,也做得很好。我也要封给非子土地,作为周王室附庸国。”于是把秦邑封给了非子,并让非子重新延续嬴氏的祭祀,号曰秦嬴。
          这意思就是:你申候不同意是吧,好,我就另外封块地给非子,这点权我还是有的。非子,你也别参合赵家的事了(这时的非子应该还属于赵氏),你重新继承嬴氏的祭祀吧,从今以后你就叫秦嬴吧。
          同时也不废除申侯的外㽒成对大骆的继承权,以此来安抚西戎。
          于是非子有了自己的封地和姓氏,从赵氏中分支出来,这就是秦氏的来源。秦氏有了封地,成了周王室的附庸小国(估计是伯级国,甚至是子级国),这就是秦国。到周平王时期升级为侯级国,传到秦穆公时,秦国已是春秋五霸之一,传到秦始皇时一统中国。
          在这里我们又找到一个人,他就是戎胥轩。前面我们列的世系图,不是不知道中潏的父亲是谁吗?这回明白了。
          伯益→大廉→.... →中衍→.... →戎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非子
          非子是秦姓的得姓始祖


          IP属地:广西37楼2021-12-29 09:49
          回复
            第五章:梁氏起源
            一:秦氏的发展
            原文:《史记.秦本纪(一、86)》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按语:秦嬴(非子)→秦侯→公伯→秦仲
            原文:《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始于前841年。是年为:共和元年,鲁真公十五年,齐武公十年,晋靖侯十八年,秦嬴仲四年,楚熊勇七年,宋釐公十八年,卫釐侯十四年,陈幽公十四年,蔡武侯二十三年,曹夷伯二十四年,燕惠侯二十四年。
            按语:可以看出,秦嬴仲四年,是公元前841年,秦嬴仲就是秦仲,也就是说秦仲元年是公元前844年,依此往上推,秦公伯元年是公元前847年,秦侯元年是公元前857年,
            非子是周孝王封的秦邑,周孝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910—公元前896年。也就是说,秦国始建于公元前910~896年之间。


            IP属地:广西38楼2021-12-29 09:52
            回复
              归纳一下:
              1:公元前910~896年,秦嬴建立秦国。
              2:公元前857年,秦侯继位。
              3:公元前847年,秦公伯继位。
              4:公元前844年,秦仲继位。


              IP属地:广西39楼2021-12-29 09:54
              回复
                原文:《史记.秦本纪(一、86)》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
                按语:秦仲立三年,是说秦仲主政秦国三年(这时的秦国还是一个小小的附庸国),这一年是公元前842年。即:
                5:公元前842年,秦仲三年,西戎灭了大骆一族。
                按语:这个犬丘大骆之族,就是周孝王时期那个大骆一族,周孝王当年为了不得罪西戎,让了申侯一马。非子因祸得福,得了秦邑,建立了秦国。算下来秦仲应该是非子的曾孙。大骆的玄孙。
                原文:《史记.秦本纪(一、86)》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
                按语:周宣王即位是哪一年呢?
                原文:《史记.晋世家(二、684)》釐侯十四年,周宣王初立。按语:晋靖侯十八年是公元前841年,依此类推,晋釐侯十四年是公元前827年,也就是说周宣王元年是公元前827年。即:
                6:公元前827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
                原文:“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
                按语:秦仲在位二十三年之时,战死在西戎。
                秦仲元年是公元前844年,秦仲二十三年就是公元前822年。即:
                7:公元前822年,秦仲战死在西戎。
                原文:《史记.秦本纪(一、86)》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复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按语:秦仲有五个儿子,长子叫庄公。周宣王命令庄公兄弟五人领兵七千,继续讨伐西戎,他们攻破了西戎。于是周宣王把原来秦仲的土地以及先前大骆的土地,包括犬丘一并封给了他们,并任命庄公为西垂大夫。即:
                8:公元前821年,秦庄公继位,后击破西戎,被封为西垂大夫。
                兄弟五人报了杀父之仇,扩大了疆土,庄公还成了周王室的大夫。秦国正在向强盛迈进。
                原文:《史记.秦本纪(一、86)》庄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长男世父。世父曰:“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遂将击戎,让其弟襄公。襄公为太子。庄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
                按语:庄公居住在其故地西犬丘,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叫世父。世父说:“西戎杀了我祖父秦仲,我不杀了戎王绝不回家。”于是带兵继续攻打西戎。把王位的继承权让给弟弟襄公。襄公就成为了太子。庄公在位四十四年后逝世,太子襄公继位。
                秦仲战死于公元前822年,秦庄公在位44年,即:
                9:公元前777年,秦襄公继位。
                原文:《史记.秦本纪(一、88)》襄公二年,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岁馀,复归世父。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適,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緌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
                按语:秦襄公二年,西戎围攻犬丘,世父(秦庄公长子)迎击,被戎人所虏。一年多后才放回。
                10:公元前776年,世父被戎人俘虏,一年多后才放回。
                秦襄公七年春,西戎、犬戎与申侯联合伐周,在郦山下杀了周幽王。秦襄公出兵救授周王朝,作战很买力,有功劳。
                11:公元前771年,西戎、犬戎与申侯联合伐周,在郦山下杀了周幽王。秦襄公出兵救授周王朝,作战很买力,立正战功。
                周王室为了躲避犬戎的祸乱,东迁到洛邑,秦襄公率兵护送周平王。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并赏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说:“戎人不讲义道,侵占掠夺我岐山丰水地区,你们如果能打败并驱逐犬戎,这片土地就是你们的。”。周平王与秦襄公立下誓言,给他封地爵位。秦国从此由附庸国升级为诸侯国。与其他诸侯互通使节,行用聘享之礼,又用緌驹、黄牛、羝羊各三头,在祠西畤建祠祭祀上帝。即
                12: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秦襄公率兵护送,秦国升级为侯国。


                IP属地:广西40楼2021-12-29 10:00
                收起回复
                  二:秦仲少子康封于梁
                  按语:关于秦国的发展,我们先聊到这,因为公元前770年的“平王东迁”,是东、西周的分界线,是春秋的开始,也是秦、梁的分水岭。遗憾的是在《史记》关于“平王东迁”事件中,找不到与梁氏的相关记载。下面说的两本史书,我手头上没有,只是在网上看过电子版的片段。引入证据链中也是无奈之举。
                  原文:《元和姓纂.卷五.十阳.梁》:“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
                  原文:《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
                  《元和姓纂》中说“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我持不同意见,前面我们都看到了,秦仲战死于公元前822年,从战局结果来看,他谈不上有什么功劳,最终击溃西戎的是他的五个儿子。从时间上来看,公元前822年是周宣王时代,周平王是公元前770年才即位。在此头一年,周幽被杀,也是秦仲的五个儿子在秦庄公的带领下救援周王室。真要论功行赏的话,五个儿子才是头功。所以,说是因“秦仲有功”不准确。《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中说的“平王东迁”有功才是正确的。两本书关于因何受封的观点,我偏向于“平王东迁”。
                  一个说“封其少子康”,一个说“封秦仲少子”。这个没有冲突,说的都是秦仲的小儿子。只是一个说得更明白,这个小儿子叫康。前面我们探讨过秦国的发展史,知道秦仲有五个儿子,长子叫庄公,《史记》中没有提到其余四子的名字。《元和姓纂》说少子叫康的依据是什么?有待学习考察。
                  一个说封于“夏阳”,一个说封于“梁”地。这个没有冲突,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个地方,秦国灭了梁国后,更名为少梁,少梁是秦晋相争的战略要点,几经手易,在公元前327年( 秦惠文王十一年),秦国把少梁更名为夏阳。
                  原文:《史记三家注》:德公元年,初居雍城〔一〕大鄭宮。〔二〕以犧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三〕梁伯、芮伯來朝。〔四〕
                  〔一〕集解徐廣曰:「今縣在扶風。」
                  〔二〕正義:括地志云:「岐州雍縣南七里故雍城,秦德公大鄭宮城也。」
                  〔三〕正義:卜居雍之後,國益廣大,後代子孫得東飲馬於龍門之河。
                  〔四〕索隱:梁,嬴姓。芮,姬姓。梁國在馮翊夏陽。芮國在馮翊臨晉。
                  原文:《史记.三家注》成公元年,梁伯、〔一〕芮伯來朝。齊桓公伐山戎,次于孤竹。〔二〕。
                  〔一〕正義:括地志云:「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二里少梁故城,古少梁國。都城記云梁伯國,嬴姓之後,與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滅之。」
                  按语:现代资料显示: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古地名。也就是说古时韩城叫夏阳。


                  IP属地:广西41楼2021-12-29 10:04
                  回复
                    按语:回头我们再来看看“平王东迁”的历史背景,《史记.周本纪(一、70)》记载:(原文内容太多,在这就不复述了,直接用白话文简述)。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废掉了原太子宜臼。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还记得公元前900年间那个周孝王吗?当时他要让非子继承大骆的家业,就是申侯出来阻挡的。现在是周幽王时期,已是公元前770年间了,当然此申侯已非彼申侯了,但同样是申国的侯爵。外甥被废太子,女儿被废王后,当外公的可不是好惹的。申侯大怒,联合缯国、西夷的犬戎攻打幽王。周幽王被犬戎杀于骊山下。扯远点,他们攻打周王室,其他诸侯都不来勤王吗?还真的没有人来。当初幽王宠爱褒姒,为搏美人一笑,数次点燃烽火,诸侯都来勤王,来到了才知道没有敌人来犯,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所以这次诸侯迟迟不来救援。事后犬戎掠光周王室的财物和褒姒离去,申侯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继承周王室的祭祀,这就是周平王。当初周武王灭商后,定都镐(今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继位后迁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周懿王继位后,由于西戎屡次侵扰,被迫迁都犬丘(陕西兴平东南),现在犬戎杀了周幽王,周平王为躲避犬戎,向东迁都洛邑。(《史记.周本纪(一、72)》是这样记载的,原文: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按语: 意思是,周王室衰微,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四个诸侯国开始强大,国家政事决定于各方诸侯的首领了。换句说:周老大不行了,小弟们各行其事了。这就是“平王东迁”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平王给秦襄公加封地升爵位,少得了少子康一份吗?我们先来看看少子康与秦襄公是什么关系?
                    前面我们说过,秦仲有五个儿子,长子叫庄公,(其他四个儿子叫什么,史记没有说,咱也不好说)。庄公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叫世父。世父把太子位让给了弟弟襄公,庄公逝世后,襄公继位,这就是秦襄公。世系图如下:

                    按语:秦仲的小儿子叫什么?史记没有说。《元和姓纂》说:“秦仲的少子叫康,”。《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说:“封秦仲少子于梁”。如果我们采信于此的话,那么就确定秦仲的小儿子叫康。

                    按语:从上面的世系图可以清楚地看出,秦襄公是秦康公的侄儿。
                    公元前822年,秦仲战死在西戎,周宣王与兵七千让他的五个儿子继续攻打西戎。作为最小的儿子康公随兄长们出征,我们这暂且估计康公当年15岁吧。那么稍为计算一下,到公元前770年,康公约70岁左右。就算20岁从军,此时约75岁。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秦襄公率后护送,平王给他加封地升侯爵。作为秦襄公的叔父;自幼从军的秦国老将军康公,周平王封给康公梁邑这块小小的地盘,也在情理之中吧?
                    当然我这只是意想,《元和姓纂》和《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的作者应该参考过相关文献吧。


                    IP属地:广西42楼2021-12-29 10:09
                    回复
                      三:梁国的兴亡
                      1:公元前703年,梁国参与晋国讨伐曲沃的联合行动。
                      梁国作为一个国,曾参与过晋国的军事行动。
                      原文:《春秋左传》桓公九年,【传】,(九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
                      按语:《春秋左传》记载:【传】桓公七年冬(公元前705年),晋国的曲沃武公诱杀晋国的国君晋小子。周桓王派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逃回曲沃。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虢仲联合芮伯、梁伯、荀侯、贾伯讨伐曲沃。此时梁国建国67年。
                      《史记》中虽然没有明细的记载梁国的由来,但关于梁国的记载还是有的。


                      IP属地:广西43楼2021-12-29 10:13
                      回复
                        2:公元前677年,梁国国君梁伯朝见秦德公。
                        原文:《史记.秦本纪(一、90)》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
                        按语:秦襄公卒于公元前766年,依次传位秦文公,秦宁公,秦出子,秦武公,传到秦德公,已是公元前677年。如果是在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时,给秦襄公加封地升侯爵的同时封康公梁地,康公从此建立梁国的话。此时梁国已立国93年了,显然,这个“梁伯”不是指康公,他应该是康公的子孙。《史记》中称之为“梁伯”,应该是梁国的国君之意,或者梁国是个“伯”级的国之意(周制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故称之为梁伯,换而言之,如果梁国是“侯”级国,应该称之为“梁侯”(类似前面说到过的申侯)。
                        原文:《史记三家注》:德公元年,初居雍城〔一〕大鄭宮。〔二〕以犧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三〕梁伯、芮伯來朝。〔四〕
                        〔一〕集解徐廣曰:「今縣在扶風。」
                        〔二〕正義:括地志云:「岐州雍縣南七里故雍城,秦德公大鄭宮城也。」
                        〔三〕正義:卜居雍之後,國益廣大,後代子孫得東飲馬於龍門之河。
                        〔四〕索隱:梁,嬴姓。芮,姬姓。梁國在馮翊夏陽。芮國在馮翊臨晉。


                        IP属地:广西44楼2021-12-29 10:15
                        回复
                          3:公元前663年,梁国国君梁伯朝见秦成公。
                          原文:《史记.秦本纪(一、90)》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
                          按语:秦成公元年是公元前663年,从上面两次的记载来看,梁伯和芮伯都是在秦国新立国君时去朝见,有祝贺的意思。下级拜见上级才叫朝,秦国是侯级国,梁国、芮国是伯级国。所以“梁伯、芮伯来朝”。
                          原文:《史记三家注》成公元年,梁伯、〔一〕芮伯來朝。齊桓公伐山戎,次于孤竹。〔二〕。
                          〔一〕正義:括地志云:「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二里少梁故城,古少梁國。都城記云梁伯國,嬴姓之後,與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滅之。」
                          按语:同州是地名,与前面提到的馮翊是同一地方,只是所辖区域略有不同,少梁、梁國、夏陽、韓城也是同一区域,只是历朝所属和所辖区域略有不同。现代文献是这样解释的:韩城,夏、商时期以“龙门”代称。在今韩城市辖区内,西周时有韩(侯)国,梁(伯)国。春秋战国时秦灭梁国改称为少梁邑。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置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韩城县。其后有多次变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县,此后再无变更。


                          IP属地:广西45楼2021-12-29 13:19
                          收起回复
                            4:公元前653年,晋公子夷吾投奔梁国。
                            原文:《史记.秦本纪(一、92)》(秦穆公五年秋)晋骊姬作乱,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饹。
                            按语:这里说的事件是:公元前655年(秦穆公五年),晋国的骊姬作乱,太子申生在新城自杀,晋公子重耳、夷吾出逃。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史记.晋世家(二、686)》记载:公元前675年,晋献公即位,公元前671年,晋国攻打骊戎,得到了骊姬和骊姬的妹妹,晋献公很宠爱她们。公元前664年,骊姬生了个儿子叫奚齐,晋献公准备废掉原太子申生。公元前655年,骊姬设毒计,逼得太子申生在新城自杀。当时申生的两个弟弟重耳和夷吾正好回都准备拜见献公,骊姬又对献公说“太子申生下毒的事,两位公子是知情的。”,两位闻听流言后,重耳逃回蒲邑,夷吾逃回屈邑。次年,献公派兵攻打蒲邑,重耳逃到翟国。献公又派兵攻打屈城,没有攻下。公元前653年,献公再次派兵攻打屈城,夷吾准备逃往翟国。冀芮说:“不行,重耳已在翟国,晋国必然会攻打翟国。翟国害怕晋国,灾难必然降临到我们头上。你不如逃到梁国,梁国和秦国很亲近,秦国很强大,晋国不敢去攻打。等国君死后,请他送我们回晋国”。于是夷吾逃到了梁国。《史记.晋世家(二、692》原文:二十三年,献公遂发贾华等伐屈,屈溃。夷吾将奔翟。冀芮曰:“不可,重耳已在矣,今往,晋必移兵伐翟,翟畏晋,祸且及。不如走梁,梁近於秦,秦彊,吾君百岁後可以求入焉。”遂奔梁。
                            原文:《史记.三家注》:秋,繆公自將伐晉,戰於河曲。〔一〕晉驪姬作亂,太子申生死新城,〔二〕重耳、夷吾出奔。〔三〕
                            〔一〕集解徐廣曰:「一作「西」。」駰按:公羊傳曰「河千里而一曲也」。服虔曰「河曲,晉地」。杜預曰「河曲在蒲阪南」。正義按:河曲在華陰縣界也。
                            〔二〕正義韋昭云:「曲沃新為太子城。」括地志云:「絳州曲沃縣有曲沃故城,土人以為晉曲沃新城。」
                            〔三〕正義重耳奔翟,夷吾奔少梁也。


                            IP属地:广西46楼2021-12-30 09:50
                            回复
                              5:梁伯把女儿梁嬴嫁给晋公子夷吾,生了个儿子叫圉。
                              原文:《春秋左传》夏,晋太子圉为质于秦,秦归河东而妻之。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赢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曰:“将生一男一女。”招曰:“然。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故名男曰圉,女曰妾。及子圉西质,妾为宦女焉。
                              原文:《史记 .晋世家(二、698)》八年,使太子圉質秦。初,惠公亡在梁,梁伯以其女妻之,生一男一女。梁伯卜之,男為人臣,女為人妾,故名男為圉,女為妾。
                              按语:这两本史书记载的是同一个事件。综合起来就是:当初(公元前653年),晋公子夷吾(后来的晋惠公)流亡到梁国,梁伯把女儿梁嬴嫁给了他。梁嬴超过了怀孕期还没有生,梁伯请卜招父和其子(“招卜父”、“其子”应该是人名)占卜,其子说“将生一男一女。”。卜招父说:“是的,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果然是生了一男一女。于是,男孩取名叫“圉”,女孩取名叫“妾”。后来圉去西边的秦国做了人质。妾成为了宫女。
                              为什么梁伯的女儿叫梁嬴?简单地说就是:当时取名的规则就是:男用氏女用姓,梁嬴的含义就是:梁国的嬴姓公主。梁伯是非子的后裔,周孝王让非子延续嬴姓的祭祀,所以梁伯属于嬴姓梁氏。梁伯是嬴姓,他的女儿叫梁嬴。如前面提到的:骊姬,她是骊戎的姬姓女子。褒姒,她是褒国的姒姓女子。我们知道姒姓是夏的国姓,姬是周的国姓,商是子姓。
                              题外话:《汉书.古今人表第八(一、846》,“梁卜招父”、“晋惠公”、“晋怀公”、“梁伯”,说明“卜招父”是“梁卜招父”,但他姓“梁”还是姓“梁卜”?有待考证。班固应该读过《春秋左传》和《史记》,在著《汉书》时如此记述,在这我作一个大胆的假想:综合《春秋左传》《史记 .晋世家》《汉书》的记载,梁伯把女儿嫁给夷吾,梁嬴超过了预产期还没生孩子,梁卜招父与其儿子梁伯就占卜一下(梁卜招父不是国君,直书其名,梁伯是梁国国君,称为梁伯),梁伯说:“将生一男一女。”,梁卜招父说:“然。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总之一句话:这一代梁国的国君的父亲叫梁卜招父,孙女叫梁嬴。只是个人意想,不可当真。


                              IP属地:广西47楼2021-12-30 09: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