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想价值,三观概念的成熟程度,及内心的平静与沉稳,都取决于这个人的熵值。熵值更高的人,思想深度普遍较浅,行为和思想也相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所以他们生活中的选择更容易被本能的欲望以及错后的愧疚感所左右与支配,即有一定程度上的及时享乐与纵欲以及趋利避害。另一方面,熵值更低的人,思想更为尖锐,心静止水,从容沉稳,不易被主流思想中有害的或是负面的事物所影响,清楚自己的大局及生活的方向,懂得思考的乐趣与善处。
熵本是热力学里的一个概念,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中的文章‘我为什么要写作’里把熵值用来形容人。文中说,增熵就是一个趋利避害的过程,而减熵便可以理解为一定程度上的趋害避利。熵可以理解为整个系统的混乱程度。例如,冰化成水,冰中的水分子从晶格有序的结构变成自由游离的液态水的水分子,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增熵的过程。又例如,水从液态蒸发变为气态,水分子的混乱程度近一步增加,所以这也是个增熵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吉布斯自由能定理,通俗来说,熵值越高,这个反应越容易是个自发反应,比如冰化成水。而减熵越多,这个反应就越不容易自发发生,例如水自发变成冰。人也是一样的道理,用王小波的话来说便是趋利避害是人的增熵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偏向于自发的状态。就像水往低处流是增熵,往高处流是减熵。同样人往低处走增熵,往高处走是减熵。
没有人从一出生便是高熵值或是低熵值,每个出生的人都是一样的熵值,是我们每个人每次做出的增熵减熵的选择,让人与人变得不一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顺从自己内心本能来让生活变得更安逸的选择,是自发,增熵的选择。例如,比如放纵的吃喝看电影蹦迪,拖延计划等等。而另一方面,人本能里不想自发去做,不太愿意去做,或是趋害避利的选择,是不自发的,减熵的选择。例如,坚持健身计划,看书,学习技能与思考,困意中逼迫自身从闹钟中强行起床,等等。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人的熵值越高,越容易往上增,不容易往下减,例如,已经化成水的冰更倾向于蒸发成气态而更不容易凝固回冰的状态。相反,人的熵值越低,越不容易回到最初的熵值相对偏高的状态,例如冰不会直接变成气态水,同时,熵值越低的人越难把自身的熵值变得更低。
当一个人持续减熵,直到他的减熵事件已变为增熵事件时,例如不情愿的读书习惯变为了自发的兴趣时,此人便会进阶到更深一层次的低熵值域,即他只有寻找更能减熵的事情时,他的熵值才能近一步降低,例如重复读已读过的书与加深读书时的思考。所以,人不是在增熵就是在减熵,所以人与人是真的不一样的。就像王小波提到的‘大家都顺着一个自然地方向往下溜,最后准会在个低洼的地方汇齐,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