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旴江医学的文化渊源
旴江流域为古代通往闽粤沿海地区的要冲,受荆楚、吴越、中原、闽粤等文化影响,形成了融兼容性、高尚性、务实性、开拓性为一体的旴江文化特征。唐宋文学八大家,江西占三家,而旴江流域独占王安石、曾巩两家; 南宋有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 明代有戏剧学家汤显祖,可见当地文化之昌盛。该流域自古教育兴旺,书院林立。早在北宋景祐、宝元年间,李觏在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 创办旴江书院,成为旴江文化教育重要的策源地与传播地,是当时重要的学术活动中心与人才培育基地[2]。“旴江学派”的领军人物、书院教育大师李觏在旴江书院讲学20 余年,生徒众多,为旴江流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其学术成就与教育事功不仅得到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名流之高度评价与鼎力推崇,而且也得到了朝廷及全国最高学府的认同与采纳[3]。宋代实行文官之治,政府重视文士雅士的培养和选拔,当时身为宰相的范仲淹曾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不少文人志士弃儒从医,以儒通医,形成了“仕人达医”之风尚。
同时李觏的思想亦是赣籍王安石熙宁新法的思想先驱。在旴江文化的影响下,王安石熙宁变法在古今中外的影响重大,亦积极、成功地推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他通过市易法,实行医药政府经营,于太医局设立熟药所,实行全国医药官营,使药学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如同科举,王安石推行医学专科三舍法和兴办医科专科学校,每年招收方脉科、针科、疡科三个专科的新学员,每个专科的学生不仅学习本科相关知识技能,还学习其他有关的学科,且注重学生实际医疗技术的训练,令学生轮流为学生和各营将士治病,每人都需要在印纸上记录治疗的经过和结果,使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有力地推进了医药教育的发展; 又实行医教分离,每到年终进行考评测试,奖优罚劣,有力地加强了医学教育医政管理[4]。
王安石不仅推动了医药管理改革,其本人亦是儒医兼通的人才,广泛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医学造诣较高,其基于阴阳五行的性命学说对当时的中医学起到一定推动作用[5]。他还非常推崇民间医生的医德医术,早年即为家乡德艺双馨的道士医生全自明,写下短小精干的《抚州招仙观记》,以歌颂全道士“因医兴观”的事迹[6]。另外,从他给同代名医陈景初的赠诗中,以歌颂陈景初医术入手,提出“安得斯人术,付之经国手”,体现其“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的以文寓情、以医寓政之情怀[7]。
出版业的兴旺是临川文化的又一亮点。金溪浒湾镇曾是江西最大的印书中心,在雕版印书最鼎盛时期多达3 000 余人。该中心始于明代中期,盛于清代,当时北京、南京、南昌、长沙、安庆、芜湖等地书商都在浒湾镇设立书店分号,全盛时浒湾镇有60 余家书店堂号,刻字和印书工匠上千人,经、史、子、集、戏曲话本、书法碑帖等均有刻版刊行。金溪浒湾镇印刷业的兴旺,为旴江医著的刊行及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间接地促进了旴江医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中药术语“道地药材”一词,最先并非出自中医药书籍,而是首见于旴江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