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
第一节
胡同
我小时候是在胡同里长大的,很多人不知道胡同是什么样子。今天我就给大家摆一摆龙门阵,说说胡同。
我出生在辽宁省凌源县,那时候的凌源很小,还没撤县立市,除了市中心大十字,101线,南大街到南大桥,以及有着县政府坐落的大西街是柏油路,其他的道路还都是水泥路或者土路,即使是柏油路也是坑坑洼洼的,县政府那一段柏油路是最好的一段路,旁边就是邮政局的胡同,穿过这个胡同就到了我曾经的小学,粮市小学。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那些曾经的大胡同,小胡同都消失了,我记忆最深的几个胡同有姜家园胡同(地主家,每家都有大院子),哈德门胡同(做买卖的多,开饭店,服装店,裁缝店),粮市后八条胡同(回民多,养牛养羊,宰牛宰羊的多),电影院对面的长脖子胡同(记忆当中犯罪的多,赌博,抢劫,强奸,杀人都在这个胡同住),凌源公园旁的马道街胡同(搞运输的多,拉马车的,开小货车的),还有我姥娘家所在的电影院后面的胡同。
我姥娘家就住在市中心电影院的后面的胡同里,胡同里是没有路灯的,所以每家每户都有手电筒,手电筒也成为了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这个胡同并不简单,因为这个胡同里住的人都是县委和各个局的领导或者老干部及家属。
胡同的春天。
春节刚过,不管哪个胡同里都还残留着过年的喜悦,每家每户的春联不变的是红底黑字,千变万化的是对新一年的希望与寄托。你要是不会说吉祥话,那就好好读读春联,每一幅春联都是吉祥话,别人爱听的话,委婉,含蓄不露骨,且寓意深刻。地上的雪还没融化,暗红色的炮仗纸碎片随处可见,硫磺燃烧后的味道还在久久的没有消散,让每个人都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之中。白天走进胡同,家里有人的大门都开着,就是方便有人来拜年,省得一天开几十趟门,客人来了,直接进门,在门口喊一声,谁谁在家吗?谁谁来拜年了。接着你会听见屋里有人也在喊,在家呢,过年好,快进来,一阵寒暄,进屋,又是一阵寒暄和夸奖伴随着吉祥话。年前年后这段时间,主人家一大早会把大门前的地面扫干净,一是确实是为了干净,省得进门的人把雪啊,泥啊,带进院子;二是讨个吉利,财神来了,要是看见你连自己家院子门口都没扫,这户人家肯定懒惰,就不进院子不带来好运了;三是方便给来拜年的人停自行车,也为了方便给送礼的人摆放东西,以前那时候有汽车的少,真的很少,基本都是单位有车,个人有车的都是富豪或者做违法生意的人,至少我小时候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总听说谁谁开什么车的,是做什么生意的,前两天因为啥啥进监狱了。房顶上的冰溜子在太阳下晒的滴滴流水,小时候个子小,写完作业后最喜欢玩的就是拿着竹竿子打冰溜子,因为再不打,过几天就看不见了,打下来的冰溜子,如果恰巧掉在雪上,没掉在地上,我认为还是干净的,有可能放在嘴里尝一下,然后又觉得脏,吐两口口水,把剩在手里的冰溜子当飞镖扔出去,嘴里还念叨着,大侠来也,看镖。春天的太阳和阳光让人舒服,因为心里知道,眼睛也在寻觅着犄角旮旯的点点代表生命的绿色,也许发现的是青苔,但是不久就会发现有植物的嫩芽。
胡同的夏天。
端午节前后的日子,才是夏天的开始,也是胡同里最有意思的时候。这时已经很热了。在我老家,端午节有着这样的习俗。要赶在早上天还没亮的时候,起床爬山,一般大多数人去爬南山,也有爬北山或者广山的,但是每年爬广山的人都有人不慎坠崖摔死,都是些年轻人为了证明自己,在雄性荷尔蒙的催动下不顾危险才爬广山的。我可能是因为雄性荷尔蒙不足,或许我可能根本不认识爬广山的路,一次都没爬过广山。广山也叫木兰山,是凌源县境内最陡峭的山,山顶与地面是垂直的悬崖,传说花木兰曾经站在山顶点兵练兵指挥千军万马大破胡虏。小时候的凌源县城里的人,只要腿脚好使的,到端午节那天都要去爬山,然后到河套边上用大凌河水洗眼睛,说能明目,顺手采点香蒿带回家,插在门头。小孩的胸前都会带着五彩荷包,手上脚上拴着彩绳。眼巴巴的,口水直流的等着将要出锅的粽子。粽子一定要沾红糖水,我小时候与众不同,要沾白糖,等我离家多年后,却又想沾小时候的红糖了,这也许就是乡愁吧。端午节前后,夏天的胡同是瓜果飘香的胡同,每家都有个院子,院子里每家每户种的东西也不一样,有种葡萄的,有种桃树的,有种樱桃的,有种苹果的,有种石榴的,再不济也要种两棵杨树榆树,春天的时候还能吃杨树的嫩芽和榆树的榆树籽。那时候我一个小屁孩也不懂什么事,进到哪家直接进院就摘,邻居们看到是我也放下戒备,要是其他家孩子,可能会喊一句,还没熟呢,或者打了虫子药了别吃。我的待遇不一样,若是真的打了虫子药,邻居会喊我进屋吃绿豆糕蛋糕等,还叮嘱一句,这是清真的,你能吃,那个树昨天真打药了,怕闹着你。我姥爷在胡同里也算德高望重的文化人,我姥娘又是贤惠大方朴实善良的老太太,我从小又是比较腼腆的孩子,挺得人心的,不招人讨厌,也有礼貌,总是爷爷奶奶,大爷大妈,叔叔伯伯的叫着,见人就打招呼,嘴也甜,所以在胡同里还算吃的开。别人家可能逢年过节来的客人才多,我姥娘家是天天有客人来,亲戚礼道,单位同事,邻里邻居的有事没事都往我姥娘家走动。反正在我的记忆里,姥娘家是天天有qie。(qie读三声,与且同音,客人的意思,凌源本地话。)
胡同的秋天。
胡同里的秋天也是四季分明,立春真的长草,中秋真的落叶。胡同里的秋天也格外显眼。胡同里随处可见飘落的杨树叶。我穿着姥娘给我织的毛衣,像个小狗一样在胡同里在成堆成堆的杨树叶子堆里狂炸。站在杨树叶子堆头,捧起一把杨树叶子就往上扔,高兴的很。也不管有没有土,也不怕迷眼睛,看着往头上落的大量树叶,那叫一个开心。姥娘家有两个门,大门是铁的,黑色的,两扇对开的。打开门是夹在两墙之间是过道,左边的过道是邻居家的山墙,右边的过道是凌源生产资料公司的仓库墙。邻居家的墙是新修的,红砖,平顶;生产资料仓库的房子是老房子,墙上都有硝粉了,生产资料院子里的大烟囱常年冒着黑烟,落下来的煤尘经常让我迷眼睛。我二姨最怕那个煤尘,每次回姥娘家要么蒙着纱巾,要么带着帽子墨镜。就这样,她还能迷了眼睛,我当时也奇怪的很。姥娘家种了一棵血桃,只有过了中秋节,血桃才会成熟,桃子不大,但是味道好,那是堪比天上的蟠桃,估计王母娘娘吃了都会赞不绝口。血桃成熟了,姥娘会让我爬树摘下来给胡同里的邻居送去一些,我从那时开始就学会了分享。姥娘家的小门也叫后门,是后来开的,出门就是电影院的锅炉房存煤的院墙,往左走就是胡同口,胡同口有一家姓杨的老板开的店,卖装饰材料的,也是回族,我不太喜欢这家人,因为那个女的常年烫发,卷卷的金黄色,像羊毛又像狮子毛,而且这女的说话总是不着四六,不是谦逊而是张狂,嗓门又尖又大,经常看见她骂人。特别是那年的秋天,她在胡同口骂一个拉货的三轮车,掐着腰站在台阶上,穿着紫红色的瘦腰皮夹克,脸涂的很白,骂人的样子妥妥的像电视剧里演员才能演出来的后妈形象。胡同里的秋天是月饼的季节,各种颜色的包装盒都能看到,但是回族能选择的月饼很少,只有四种,最开始只有五仁,豆沙,枣泥,后来才有山楂味的。我最得意枣泥的,也喜欢跑到胡同里跟别人家的小伙伴玩伴一起吃月饼,主要是喜欢凑热闹。
胡同的冬天。
磨剪子来,镪菜刀。磨剪子来,镪菜刀。磨剪子来,镪菜刀。这一声声的吆喝,你应该不陌生吧。走街串户的磨刀匠现在城市里真的很难见到了。那时的人们生活简朴,刀盾了就要磨一磨再用,不像现在抬手就到超市买一把新的。胡同里的人家,不管家里啥条件,当家人当什么官,做什么工作,人们的生活都很简朴,什么都舍不得扔。话说穷家存万贯,胡同里的人家都有个仓房和地窖和煤棚。仓房存放的东西五花八门,前几年的月饼盒子,多年前淹咸菜的坛子,前年的苹果篓子,梨箱子。地窖主要用来存放蔬菜和水果,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冰箱,上冻以前,每家每户都要买一车土豆,一车萝卜,一车白菜,几篓子苹果和梨放入地窖,不是怕买不到菜,而是冬天买菜贵,这时买菜便宜,为了省钱,而且放入地窖可以存放很久,整个冬天都够吃了。煤棚当然是存煤和木柴的,冬天里胡同里的平房,每家都炊烟袅袅。因为胡同不宽,一张马车拉煤进来,其他家拉煤的马车就进不来了。但是邻居们都很有默契,都是一家一家的拉煤,还真没有说两家或者几家同时拉煤,让胡同堵住的。每家卸完煤,把煤装入煤房后,还会提几桶水出来把胡同里弄脏的地面扫洗干净。一转眼,就上冻了。胡同里可没有下水道,脏水都是用脏水桶提到胡同口的下水道去倒。冬天,你会看见下水道口就像微型的日本富士山,火山状的下水道口全是冰,这是南方人不曾看到过的,也是无法想象的。冬天夜里,走在胡同里,抬头看看漫天繁星,首先找到的依旧是北斗七星,一看到北斗七星,就想到了圣斗士星矢的天马流星拳,放屁带连环。胡同里的人家睡觉都很早,除了几个要考大学的学生还在微弱的灯光下孜孜不倦的苦读,晚上9点左右人们都已经安然入眠了。
眼看到了年底,又将迎来新的一年,胡同还是那个胡同,虽然已经拆了很多年,但是它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胡同里的人已经不记得都有谁了,除了我特别喜欢的两个玩伴。一个小名叫做王妮儿,大名不记得了。小时候玩过家家,她扮演我媳妇,我还说长大了要娶人家。另一个小名叫大兵,大名也不记得了,特别喜欢踢足球,学习也是全校第一,听说去了联合国当翻译。
这就是胡同,记忆的胡同,闲言碎语间的胡同。
第一节
胡同
我小时候是在胡同里长大的,很多人不知道胡同是什么样子。今天我就给大家摆一摆龙门阵,说说胡同。
我出生在辽宁省凌源县,那时候的凌源很小,还没撤县立市,除了市中心大十字,101线,南大街到南大桥,以及有着县政府坐落的大西街是柏油路,其他的道路还都是水泥路或者土路,即使是柏油路也是坑坑洼洼的,县政府那一段柏油路是最好的一段路,旁边就是邮政局的胡同,穿过这个胡同就到了我曾经的小学,粮市小学。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那些曾经的大胡同,小胡同都消失了,我记忆最深的几个胡同有姜家园胡同(地主家,每家都有大院子),哈德门胡同(做买卖的多,开饭店,服装店,裁缝店),粮市后八条胡同(回民多,养牛养羊,宰牛宰羊的多),电影院对面的长脖子胡同(记忆当中犯罪的多,赌博,抢劫,强奸,杀人都在这个胡同住),凌源公园旁的马道街胡同(搞运输的多,拉马车的,开小货车的),还有我姥娘家所在的电影院后面的胡同。
我姥娘家就住在市中心电影院的后面的胡同里,胡同里是没有路灯的,所以每家每户都有手电筒,手电筒也成为了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这个胡同并不简单,因为这个胡同里住的人都是县委和各个局的领导或者老干部及家属。
胡同的春天。
春节刚过,不管哪个胡同里都还残留着过年的喜悦,每家每户的春联不变的是红底黑字,千变万化的是对新一年的希望与寄托。你要是不会说吉祥话,那就好好读读春联,每一幅春联都是吉祥话,别人爱听的话,委婉,含蓄不露骨,且寓意深刻。地上的雪还没融化,暗红色的炮仗纸碎片随处可见,硫磺燃烧后的味道还在久久的没有消散,让每个人都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之中。白天走进胡同,家里有人的大门都开着,就是方便有人来拜年,省得一天开几十趟门,客人来了,直接进门,在门口喊一声,谁谁在家吗?谁谁来拜年了。接着你会听见屋里有人也在喊,在家呢,过年好,快进来,一阵寒暄,进屋,又是一阵寒暄和夸奖伴随着吉祥话。年前年后这段时间,主人家一大早会把大门前的地面扫干净,一是确实是为了干净,省得进门的人把雪啊,泥啊,带进院子;二是讨个吉利,财神来了,要是看见你连自己家院子门口都没扫,这户人家肯定懒惰,就不进院子不带来好运了;三是方便给来拜年的人停自行车,也为了方便给送礼的人摆放东西,以前那时候有汽车的少,真的很少,基本都是单位有车,个人有车的都是富豪或者做违法生意的人,至少我小时候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总听说谁谁开什么车的,是做什么生意的,前两天因为啥啥进监狱了。房顶上的冰溜子在太阳下晒的滴滴流水,小时候个子小,写完作业后最喜欢玩的就是拿着竹竿子打冰溜子,因为再不打,过几天就看不见了,打下来的冰溜子,如果恰巧掉在雪上,没掉在地上,我认为还是干净的,有可能放在嘴里尝一下,然后又觉得脏,吐两口口水,把剩在手里的冰溜子当飞镖扔出去,嘴里还念叨着,大侠来也,看镖。春天的太阳和阳光让人舒服,因为心里知道,眼睛也在寻觅着犄角旮旯的点点代表生命的绿色,也许发现的是青苔,但是不久就会发现有植物的嫩芽。
胡同的夏天。
端午节前后的日子,才是夏天的开始,也是胡同里最有意思的时候。这时已经很热了。在我老家,端午节有着这样的习俗。要赶在早上天还没亮的时候,起床爬山,一般大多数人去爬南山,也有爬北山或者广山的,但是每年爬广山的人都有人不慎坠崖摔死,都是些年轻人为了证明自己,在雄性荷尔蒙的催动下不顾危险才爬广山的。我可能是因为雄性荷尔蒙不足,或许我可能根本不认识爬广山的路,一次都没爬过广山。广山也叫木兰山,是凌源县境内最陡峭的山,山顶与地面是垂直的悬崖,传说花木兰曾经站在山顶点兵练兵指挥千军万马大破胡虏。小时候的凌源县城里的人,只要腿脚好使的,到端午节那天都要去爬山,然后到河套边上用大凌河水洗眼睛,说能明目,顺手采点香蒿带回家,插在门头。小孩的胸前都会带着五彩荷包,手上脚上拴着彩绳。眼巴巴的,口水直流的等着将要出锅的粽子。粽子一定要沾红糖水,我小时候与众不同,要沾白糖,等我离家多年后,却又想沾小时候的红糖了,这也许就是乡愁吧。端午节前后,夏天的胡同是瓜果飘香的胡同,每家都有个院子,院子里每家每户种的东西也不一样,有种葡萄的,有种桃树的,有种樱桃的,有种苹果的,有种石榴的,再不济也要种两棵杨树榆树,春天的时候还能吃杨树的嫩芽和榆树的榆树籽。那时候我一个小屁孩也不懂什么事,进到哪家直接进院就摘,邻居们看到是我也放下戒备,要是其他家孩子,可能会喊一句,还没熟呢,或者打了虫子药了别吃。我的待遇不一样,若是真的打了虫子药,邻居会喊我进屋吃绿豆糕蛋糕等,还叮嘱一句,这是清真的,你能吃,那个树昨天真打药了,怕闹着你。我姥爷在胡同里也算德高望重的文化人,我姥娘又是贤惠大方朴实善良的老太太,我从小又是比较腼腆的孩子,挺得人心的,不招人讨厌,也有礼貌,总是爷爷奶奶,大爷大妈,叔叔伯伯的叫着,见人就打招呼,嘴也甜,所以在胡同里还算吃的开。别人家可能逢年过节来的客人才多,我姥娘家是天天有客人来,亲戚礼道,单位同事,邻里邻居的有事没事都往我姥娘家走动。反正在我的记忆里,姥娘家是天天有qie。(qie读三声,与且同音,客人的意思,凌源本地话。)
胡同的秋天。
胡同里的秋天也是四季分明,立春真的长草,中秋真的落叶。胡同里的秋天也格外显眼。胡同里随处可见飘落的杨树叶。我穿着姥娘给我织的毛衣,像个小狗一样在胡同里在成堆成堆的杨树叶子堆里狂炸。站在杨树叶子堆头,捧起一把杨树叶子就往上扔,高兴的很。也不管有没有土,也不怕迷眼睛,看着往头上落的大量树叶,那叫一个开心。姥娘家有两个门,大门是铁的,黑色的,两扇对开的。打开门是夹在两墙之间是过道,左边的过道是邻居家的山墙,右边的过道是凌源生产资料公司的仓库墙。邻居家的墙是新修的,红砖,平顶;生产资料仓库的房子是老房子,墙上都有硝粉了,生产资料院子里的大烟囱常年冒着黑烟,落下来的煤尘经常让我迷眼睛。我二姨最怕那个煤尘,每次回姥娘家要么蒙着纱巾,要么带着帽子墨镜。就这样,她还能迷了眼睛,我当时也奇怪的很。姥娘家种了一棵血桃,只有过了中秋节,血桃才会成熟,桃子不大,但是味道好,那是堪比天上的蟠桃,估计王母娘娘吃了都会赞不绝口。血桃成熟了,姥娘会让我爬树摘下来给胡同里的邻居送去一些,我从那时开始就学会了分享。姥娘家的小门也叫后门,是后来开的,出门就是电影院的锅炉房存煤的院墙,往左走就是胡同口,胡同口有一家姓杨的老板开的店,卖装饰材料的,也是回族,我不太喜欢这家人,因为那个女的常年烫发,卷卷的金黄色,像羊毛又像狮子毛,而且这女的说话总是不着四六,不是谦逊而是张狂,嗓门又尖又大,经常看见她骂人。特别是那年的秋天,她在胡同口骂一个拉货的三轮车,掐着腰站在台阶上,穿着紫红色的瘦腰皮夹克,脸涂的很白,骂人的样子妥妥的像电视剧里演员才能演出来的后妈形象。胡同里的秋天是月饼的季节,各种颜色的包装盒都能看到,但是回族能选择的月饼很少,只有四种,最开始只有五仁,豆沙,枣泥,后来才有山楂味的。我最得意枣泥的,也喜欢跑到胡同里跟别人家的小伙伴玩伴一起吃月饼,主要是喜欢凑热闹。
胡同的冬天。
磨剪子来,镪菜刀。磨剪子来,镪菜刀。磨剪子来,镪菜刀。这一声声的吆喝,你应该不陌生吧。走街串户的磨刀匠现在城市里真的很难见到了。那时的人们生活简朴,刀盾了就要磨一磨再用,不像现在抬手就到超市买一把新的。胡同里的人家,不管家里啥条件,当家人当什么官,做什么工作,人们的生活都很简朴,什么都舍不得扔。话说穷家存万贯,胡同里的人家都有个仓房和地窖和煤棚。仓房存放的东西五花八门,前几年的月饼盒子,多年前淹咸菜的坛子,前年的苹果篓子,梨箱子。地窖主要用来存放蔬菜和水果,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冰箱,上冻以前,每家每户都要买一车土豆,一车萝卜,一车白菜,几篓子苹果和梨放入地窖,不是怕买不到菜,而是冬天买菜贵,这时买菜便宜,为了省钱,而且放入地窖可以存放很久,整个冬天都够吃了。煤棚当然是存煤和木柴的,冬天里胡同里的平房,每家都炊烟袅袅。因为胡同不宽,一张马车拉煤进来,其他家拉煤的马车就进不来了。但是邻居们都很有默契,都是一家一家的拉煤,还真没有说两家或者几家同时拉煤,让胡同堵住的。每家卸完煤,把煤装入煤房后,还会提几桶水出来把胡同里弄脏的地面扫洗干净。一转眼,就上冻了。胡同里可没有下水道,脏水都是用脏水桶提到胡同口的下水道去倒。冬天,你会看见下水道口就像微型的日本富士山,火山状的下水道口全是冰,这是南方人不曾看到过的,也是无法想象的。冬天夜里,走在胡同里,抬头看看漫天繁星,首先找到的依旧是北斗七星,一看到北斗七星,就想到了圣斗士星矢的天马流星拳,放屁带连环。胡同里的人家睡觉都很早,除了几个要考大学的学生还在微弱的灯光下孜孜不倦的苦读,晚上9点左右人们都已经安然入眠了。
眼看到了年底,又将迎来新的一年,胡同还是那个胡同,虽然已经拆了很多年,但是它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胡同里的人已经不记得都有谁了,除了我特别喜欢的两个玩伴。一个小名叫做王妮儿,大名不记得了。小时候玩过家家,她扮演我媳妇,我还说长大了要娶人家。另一个小名叫大兵,大名也不记得了,特别喜欢踢足球,学习也是全校第一,听说去了联合国当翻译。
这就是胡同,记忆的胡同,闲言碎语间的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