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四史的新、旧《五代史》中,浑源往往写作浑元。如《旧五代史·卷六十九·刘延皓》:刘延皓,应州浑元人。《新五代史·唐废帝家人传·废帝皇后刘氏》:废帝皇后刘氏,父茂威,应州浑元人也。个别地方志学者望文生义,认为浑元谐音混元,与道教有关,为元气初始之意。
浑源之所以写作浑元,其实是为避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庙讳。据《旧五代史·卷三十九·明宗纪五》记载,天成三年(928)正月癸亥,李嗣源诏令,“应庙讳文字,只避正文,其偏旁文字,不用亏缺点画。”
李嗣源称帝后更名李亶,“亶”字也成了应该避讳的正文。之后,末帝李从珂即位。据《旧五代史·卷四十七·末帝纪中》记载,清泰二年(935)五月庚戌,中书上奏:“准敕,凡庙讳但回避正文,其偏旁文字不在减少点画。今定州节度使杨檀、檀州、金坛等名,酌情制宜,并请改之。其表章文案偏旁字阙点画,凡臣僚名涉偏旁,亦请改名。”末帝李从珂降诏:“偏旁文字,音韵悬殊,止避正呼,不宜全改。杨檀赐名光远,余依旧。”
由《旧五代史》中的这两处记载,可见当时避讳的规则。一是避正文,浑源的“源”字与李嗣源的“源”字,音同字同,必须避讳。二是避正呼,音同字不同的,也要避讳,杨檀的“檀”字与李亶的“亶”字读音相同,都发坛音,杨檀只好改名为杨光远。三是只有偏旁相同但读音不同的,不在避讳之列。
《旧五代史》修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张澹、李昉等同修,史料主要来源于五代时人所修的各种实录。史臣在修史时,只是原文转述,并未对避讳特意改正。结果,新、旧《五代史》中的浑源就成了浑元。
还好,当时没因避讳把浑源改为浑圆,否则就有人想到女人的臀部了。
浑源之所以写作浑元,其实是为避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庙讳。据《旧五代史·卷三十九·明宗纪五》记载,天成三年(928)正月癸亥,李嗣源诏令,“应庙讳文字,只避正文,其偏旁文字,不用亏缺点画。”
李嗣源称帝后更名李亶,“亶”字也成了应该避讳的正文。之后,末帝李从珂即位。据《旧五代史·卷四十七·末帝纪中》记载,清泰二年(935)五月庚戌,中书上奏:“准敕,凡庙讳但回避正文,其偏旁文字不在减少点画。今定州节度使杨檀、檀州、金坛等名,酌情制宜,并请改之。其表章文案偏旁字阙点画,凡臣僚名涉偏旁,亦请改名。”末帝李从珂降诏:“偏旁文字,音韵悬殊,止避正呼,不宜全改。杨檀赐名光远,余依旧。”
由《旧五代史》中的这两处记载,可见当时避讳的规则。一是避正文,浑源的“源”字与李嗣源的“源”字,音同字同,必须避讳。二是避正呼,音同字不同的,也要避讳,杨檀的“檀”字与李亶的“亶”字读音相同,都发坛音,杨檀只好改名为杨光远。三是只有偏旁相同但读音不同的,不在避讳之列。
《旧五代史》修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张澹、李昉等同修,史料主要来源于五代时人所修的各种实录。史臣在修史时,只是原文转述,并未对避讳特意改正。结果,新、旧《五代史》中的浑源就成了浑元。
还好,当时没因避讳把浑源改为浑圆,否则就有人想到女人的臀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