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红楼梦》总会发现一些矛盾之处,这些矛盾,一方面是反复改写的缘故,另一方面则是曹雪芹故意卖个破绽,这里就隐藏着真真假假。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秦可卿的死。第八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中。张友士说:“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可是,过了春分没?贾瑞病了多久啊?显然是过了春分的,但秦可卿的病痊愈了没?再有,凤姐去看秦可卿之后去看尤氏,让尤氏准备后事,可是到秦可卿死时为什么又“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这些其实是曹雪芹故意卖的破绽,希望有心的读者发现其中的真真假假。
再比如,林如海的死,在时序上也是矛盾的,第十二回回末,【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到了十四回,则变成【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过去我曾经认为这不过是红楼梦中小瑕疵,曹雪芹也不是完人。但现在我认为这也是曹雪芹故意卖的破绽。事实上,第三回曾有旧回目“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林父其时未死,怎么能用“收养”?而且,林如海把黛玉送进贾府的理由很诡异,【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这是什么话?把父亲不当人看?母亲死了就无人依傍教育?【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这也实在不合人之常情,当亲人死了,常人往往会更依赖尚在的亲人,难道林如海会不需要亲人的慰藉?而林黛玉呆在贾府就会比在父亲身边好?这些其实都是违背人情的。所以,曹雪芹在林如海死的时序上又故意卖了个破绽,暗示:其实林如海早就死了。
都在讨论怎么看《红楼梦》,怎么正看?怎么反看?那些是隐去的真事?我以为从矛盾中去发现真真假假,也是一途。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秦可卿的死。第八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中。张友士说:“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可是,过了春分没?贾瑞病了多久啊?显然是过了春分的,但秦可卿的病痊愈了没?再有,凤姐去看秦可卿之后去看尤氏,让尤氏准备后事,可是到秦可卿死时为什么又“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这些其实是曹雪芹故意卖的破绽,希望有心的读者发现其中的真真假假。
再比如,林如海的死,在时序上也是矛盾的,第十二回回末,【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到了十四回,则变成【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过去我曾经认为这不过是红楼梦中小瑕疵,曹雪芹也不是完人。但现在我认为这也是曹雪芹故意卖的破绽。事实上,第三回曾有旧回目“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林父其时未死,怎么能用“收养”?而且,林如海把黛玉送进贾府的理由很诡异,【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这是什么话?把父亲不当人看?母亲死了就无人依傍教育?【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这也实在不合人之常情,当亲人死了,常人往往会更依赖尚在的亲人,难道林如海会不需要亲人的慰藉?而林黛玉呆在贾府就会比在父亲身边好?这些其实都是违背人情的。所以,曹雪芹在林如海死的时序上又故意卖了个破绽,暗示:其实林如海早就死了。
都在讨论怎么看《红楼梦》,怎么正看?怎么反看?那些是隐去的真事?我以为从矛盾中去发现真真假假,也是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