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上旬,猪价正式开启了本轮下跌行情。以外三元生猪价格为观察值,从1月7日的最高点36.75元/公斤跌至10月6日的最低点10.63元/公斤,跌幅达71.1%。猪价快速下跌和下跌的幅度均超出市场预期,根据供需情况和产业结构总结了三点原因。
1、2020年四季度产能被低估:市场过度解读冬季非洲猪瘟对产能的影响,误判了减产的程度。北方局部产区确实受损严重,但有一批保育猪保存较好,且南方整体较安稳,全年母猪产能增幅达80%,产能恢复速度也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减产的预期被不断放大,使得部分养殖户对后市猪价充满信心。集团企业与中小养殖户共同压栏进一步推涨猪价,活猪库存积压,体重越养越大,导致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供给压力。供给端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第一,几个月前就该出栏的大肥猪,因为猪瘟后养殖成本不断走高,养殖户不满当时猪价,有惜售情绪,结果后期不得不出栏;第二,计划内原本应该此时出栏的生猪;第三。因集体恐慌情绪导致计划后期才出栏的猪也被提前出栏。三个阶段,在同一时刻一拥而上,承压市场。这一现象在生猪历史上还未发生,根本原因是非洲猪瘟给猪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长时间高企的养殖成本。高成本能够支撑猪价的逻辑显然已经被证伪,高成本造成大量生猪恐慌出栏才是事实。
2、需求复苏不及预期叠加消费淡季来临:猪肉消费增长速度小于产能恢复速度。
3、恶化的产业结构:非洲猪瘟打乱了我国生猪产业秩序,在高猪价下,大部分养殖户不计成本的大肆扩张,造成低效产能不断增加,产业结构遭到破坏。当前生猪市场处在淘汰落后母猪,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阶段。
国庆假期后,猪价触底反弹,从10.6元/公斤反弹至当下18元/公斤附近。反弹的逻辑主要来自国家控价和需求回升。猪价跌至10.6元/公斤,无论是自繁自养模式还是外购仔猪模式,养殖户全线亏损严重。10月10日国家收储托市,全国多地相继出台配合政策;通常9月开始进入猪肉消费旺季,今年受拉尼娜冷冬影响,全国多地降温,南方腌腊、灌肠活动提前开启。旺季趋旺,需求逐步回暖。两方面因素促使猪价反弹。
1、2020年四季度产能被低估:市场过度解读冬季非洲猪瘟对产能的影响,误判了减产的程度。北方局部产区确实受损严重,但有一批保育猪保存较好,且南方整体较安稳,全年母猪产能增幅达80%,产能恢复速度也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减产的预期被不断放大,使得部分养殖户对后市猪价充满信心。集团企业与中小养殖户共同压栏进一步推涨猪价,活猪库存积压,体重越养越大,导致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供给压力。供给端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第一,几个月前就该出栏的大肥猪,因为猪瘟后养殖成本不断走高,养殖户不满当时猪价,有惜售情绪,结果后期不得不出栏;第二,计划内原本应该此时出栏的生猪;第三。因集体恐慌情绪导致计划后期才出栏的猪也被提前出栏。三个阶段,在同一时刻一拥而上,承压市场。这一现象在生猪历史上还未发生,根本原因是非洲猪瘟给猪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长时间高企的养殖成本。高成本能够支撑猪价的逻辑显然已经被证伪,高成本造成大量生猪恐慌出栏才是事实。
2、需求复苏不及预期叠加消费淡季来临:猪肉消费增长速度小于产能恢复速度。
3、恶化的产业结构:非洲猪瘟打乱了我国生猪产业秩序,在高猪价下,大部分养殖户不计成本的大肆扩张,造成低效产能不断增加,产业结构遭到破坏。当前生猪市场处在淘汰落后母猪,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阶段。
国庆假期后,猪价触底反弹,从10.6元/公斤反弹至当下18元/公斤附近。反弹的逻辑主要来自国家控价和需求回升。猪价跌至10.6元/公斤,无论是自繁自养模式还是外购仔猪模式,养殖户全线亏损严重。10月10日国家收储托市,全国多地相继出台配合政策;通常9月开始进入猪肉消费旺季,今年受拉尼娜冷冬影响,全国多地降温,南方腌腊、灌肠活动提前开启。旺季趋旺,需求逐步回暖。两方面因素促使猪价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