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曲牌体,这是他的特点和本质属性,如果不要曲牌,那岂不成了歌剧。这也是中国戏曲的特点,不管是昆曲还是其他板腔体戏曲,其音乐都有“声腔”的概念,声腔在板腔体那里具体体现为曲调,如京剧的西皮调,二黄调,南梆子等等,在曲牌体这里就是曲牌,如【南集贤宾】【南山坡羊】【北集贤宾】【北新水令】【倾杯序】【八声甘州】【懒画眉】【赚】【薄媚】【红衲儿】【北骂玉皇】【驻云飞】【北驻马听】等等。
正是由于戏曲在音乐上有这些固定的因素,所以对于编剧来说,填写曲词,要知道格律,唱词要符合格律,从这方面来说,实际上我们要求搞编剧的人,做文学的人要知道一些音乐知识,特别是固定曲调或曲牌的唱词格律。同时,对于作曲者来说要熟悉原始的曲调或者曲牌,而不是脱离开原始曲牌或曲调旋律跟写歌曲一样完全自由发挥,是有约束的。
我们的“声腔”在固定剧种里面被反复使用,比如京剧广泛使用西皮调,但是并不妨碍其表现力啊,在同的基础上求不同,不同流派不同剧目不同板式的西皮调都可以风格万千,统一下求对比。对于昆曲也一样,同样的【山坡羊】,《牡丹亭惊梦》《雷峰塔断桥》《渔家乐藏舟》《琵琶记吃糠》都使用这个曲牌,但是他们变化万千,风格上既能够让你感受到他们相同的共性,同时也是各有个性。如果我们甩开曲牌,甩开声腔,那么千人千孔,没有任何共性,没有固定稳定的一面,这是不能够让人接受的。
这就是中国戏曲音乐的第一个不同点,不是单纯的自由体音乐,是统一下的对比,首先要追求稳定性,旋律重复性,这个在美学上叫“类型化审美”。比如京剧的西皮流水,为什么反复使用,还是受到欢迎,很多名段都使用西皮流水唱出,首先是一种认同,一种类型化认同,如果不重复使用,永远找不到共性,这还有认同感可言吗?
正是由于戏曲在音乐上有这些固定的因素,所以对于编剧来说,填写曲词,要知道格律,唱词要符合格律,从这方面来说,实际上我们要求搞编剧的人,做文学的人要知道一些音乐知识,特别是固定曲调或曲牌的唱词格律。同时,对于作曲者来说要熟悉原始的曲调或者曲牌,而不是脱离开原始曲牌或曲调旋律跟写歌曲一样完全自由发挥,是有约束的。
我们的“声腔”在固定剧种里面被反复使用,比如京剧广泛使用西皮调,但是并不妨碍其表现力啊,在同的基础上求不同,不同流派不同剧目不同板式的西皮调都可以风格万千,统一下求对比。对于昆曲也一样,同样的【山坡羊】,《牡丹亭惊梦》《雷峰塔断桥》《渔家乐藏舟》《琵琶记吃糠》都使用这个曲牌,但是他们变化万千,风格上既能够让你感受到他们相同的共性,同时也是各有个性。如果我们甩开曲牌,甩开声腔,那么千人千孔,没有任何共性,没有固定稳定的一面,这是不能够让人接受的。
这就是中国戏曲音乐的第一个不同点,不是单纯的自由体音乐,是统一下的对比,首先要追求稳定性,旋律重复性,这个在美学上叫“类型化审美”。比如京剧的西皮流水,为什么反复使用,还是受到欢迎,很多名段都使用西皮流水唱出,首先是一种认同,一种类型化认同,如果不重复使用,永远找不到共性,这还有认同感可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