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末,黑龙江人的我赶写了一个有关介子推忠德思想的研究课题申报材料,并荣幸地被列入山西省级学会课题。
前些天,山西遭遇极端暴雨天气,农田被淹,道路损毁,路面塌陷,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给三晋大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悲悯系念之下,怆怀春秋时期,古晋大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源头活水和勃勃生机。
虽然对晋地充满仰慕和好奇,但惭愧得很,时至今日,我尚没有机缘踏入山西省半步,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感到非常遗憾的一件事。尽管没能实地领略三晋风采,但报课题这个偶然的机会,还让我与古晋文明发生了一点联系。
我最早接触介子推这个历史人物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主要是从《东周列国志》的小人儿书中读到介子推的故事。后来由于所学专业和研究领域的关系,一直围着传统文化特别是先秦思想史打转转儿,但对介子推这个人物始终并没有进行专门研究。这次跨省研究介子课题,对自己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份责任和压力。所谓“应人之托,忠人之事”,既然山西省批准我这个外省人主持有关古晋先贤介子推的研究项目,那就得认真对待,勠力而为,以不辜负晋人厚爱,不辱没龙江学者名声。于是我重新调整计划,围绕课题,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随着工作的有序推进,我发现越是深入研究,越发现介子精神的伟大。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在晋国发生骊姬之祸时,他作为晋公子重耳的从者,跟随重耳出奔流亡。据说,有一次路上绝粮断炊,介子推割自己大腿肉做成肉汤给重耳喝。当重耳成功复国主政时,介子推不满子犯等重耳从者的邀功行为,认为重耳能够复国为君是天命所归,不是这些从者的功劳,子犯等人贪天功以为己力,无异于一种欺瞒盗窃行为。晋文公(即重耳)归国后论功行赏,对追随自己流亡的臣子都给予重赏,但没有赏赐介子推,介子推自己也不提出封赏的要求。在他看来,晋国君臣都没有认识到重耳复国应归功于天不灭晋的天命,而都将这个结果看作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所谓“下义其罪,上赏其奸”,在这样“上下相蒙”的丑恶政治生态环境中,介子推感到非常痛苦,难以相处,于是选择退隐。对于介子推退隐的想法,他的母亲曾问他:“要不然你也去求赏?与其这样委屈自己,死了又有谁在意呢?”介子推的回答是:“如果我也求赏,那就是效尤,比那些争赏贪功的无耻之徒更无耻。而且我已经对这种现象口出怨言,那就不能再食其禄。”他母亲又说:“那就向世人表明你的心志如何?”介子推认为自己都要隐居了,没有必要张扬以显示自己的高洁。介子推的母亲最后说:“你要真能这样做,那我也和你一起隐居山里。”从中不难看出,介子推的母亲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伟大女性,她通过层层设问,让儿子道出自己不争功求赏、隐居不仕的心志,凸显了介子推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高尚人格精神。
据说介子推在隐居前曾作《龙蛇之歌》。如《吕氏春秋》曾云介子推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返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这里的龙指的是晋文公重耳,五蛇指重耳的从者,其中得到雨露滋润的四蛇指子犯、赵衰等受赏臣子,那被冷落而死的一蛇指的是介子推自己。《说苑》中也记载了《龙蛇之歌》,但作者变成了“介子推的从者”,其做此诗来为介子推鸣冤。据说晋文公听到这首诗后,觉得亏待了介子推,将绵上之田封赐给了介子推,并让人寻访介子推,但介子推决心已定,避而不见。寻访介子推不遇,就烧山想迫使介子推出来。但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没有出山。《庄子》所谓“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晋地百姓为纪念介子推,在每年的某些日子里(有“春中寒食一月”的说法)不举火,吃冷食,号为寒食节。如《邺中记》所谓“并州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东汉并州刺史周举、三国时期曹操都曾采取缩短寒食时日或取消寒食节等措施来减少寒食对人们身体的不利影响,但这些都没有改变寒食节的习俗。据说清明节也与介子推有关。所谓北有介子,南有屈子。介子推和屈原一样,都因其高尚的个人情操而被人们所追忆和怀念,并因其死而衍生出节日习俗。
经过几个月的工作,今晨我终于完成了介子推课题研究的初稿。搁笔掩卷之时正是东方破晓之际,但介子推的伟岸形象仍萦绕在脑海中。晨曦中,我仿佛看到在那个礼坏乐崩、诸侯争霸、天下逐利的春秋乱世中,介子推是那么地特立独行,独标异格,超迈绝伦。这不禁让我感慨万千,唏嘘不已,不由得拟七律作打油诗《咏介子推》以志之,所谓:
世人皆知介子贤,
宁死不受绵上田。
抱木燔死真名士,
寒食节俗万古传。
一龙升云唯天命,
四蛇入宇吠人言。
功成身退羞争赏,
高风亮节渺云天。
前些天,山西遭遇极端暴雨天气,农田被淹,道路损毁,路面塌陷,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给三晋大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悲悯系念之下,怆怀春秋时期,古晋大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源头活水和勃勃生机。
虽然对晋地充满仰慕和好奇,但惭愧得很,时至今日,我尚没有机缘踏入山西省半步,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感到非常遗憾的一件事。尽管没能实地领略三晋风采,但报课题这个偶然的机会,还让我与古晋文明发生了一点联系。
我最早接触介子推这个历史人物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主要是从《东周列国志》的小人儿书中读到介子推的故事。后来由于所学专业和研究领域的关系,一直围着传统文化特别是先秦思想史打转转儿,但对介子推这个人物始终并没有进行专门研究。这次跨省研究介子课题,对自己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份责任和压力。所谓“应人之托,忠人之事”,既然山西省批准我这个外省人主持有关古晋先贤介子推的研究项目,那就得认真对待,勠力而为,以不辜负晋人厚爱,不辱没龙江学者名声。于是我重新调整计划,围绕课题,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随着工作的有序推进,我发现越是深入研究,越发现介子精神的伟大。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在晋国发生骊姬之祸时,他作为晋公子重耳的从者,跟随重耳出奔流亡。据说,有一次路上绝粮断炊,介子推割自己大腿肉做成肉汤给重耳喝。当重耳成功复国主政时,介子推不满子犯等重耳从者的邀功行为,认为重耳能够复国为君是天命所归,不是这些从者的功劳,子犯等人贪天功以为己力,无异于一种欺瞒盗窃行为。晋文公(即重耳)归国后论功行赏,对追随自己流亡的臣子都给予重赏,但没有赏赐介子推,介子推自己也不提出封赏的要求。在他看来,晋国君臣都没有认识到重耳复国应归功于天不灭晋的天命,而都将这个结果看作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所谓“下义其罪,上赏其奸”,在这样“上下相蒙”的丑恶政治生态环境中,介子推感到非常痛苦,难以相处,于是选择退隐。对于介子推退隐的想法,他的母亲曾问他:“要不然你也去求赏?与其这样委屈自己,死了又有谁在意呢?”介子推的回答是:“如果我也求赏,那就是效尤,比那些争赏贪功的无耻之徒更无耻。而且我已经对这种现象口出怨言,那就不能再食其禄。”他母亲又说:“那就向世人表明你的心志如何?”介子推认为自己都要隐居了,没有必要张扬以显示自己的高洁。介子推的母亲最后说:“你要真能这样做,那我也和你一起隐居山里。”从中不难看出,介子推的母亲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伟大女性,她通过层层设问,让儿子道出自己不争功求赏、隐居不仕的心志,凸显了介子推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高尚人格精神。
据说介子推在隐居前曾作《龙蛇之歌》。如《吕氏春秋》曾云介子推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返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这里的龙指的是晋文公重耳,五蛇指重耳的从者,其中得到雨露滋润的四蛇指子犯、赵衰等受赏臣子,那被冷落而死的一蛇指的是介子推自己。《说苑》中也记载了《龙蛇之歌》,但作者变成了“介子推的从者”,其做此诗来为介子推鸣冤。据说晋文公听到这首诗后,觉得亏待了介子推,将绵上之田封赐给了介子推,并让人寻访介子推,但介子推决心已定,避而不见。寻访介子推不遇,就烧山想迫使介子推出来。但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没有出山。《庄子》所谓“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晋地百姓为纪念介子推,在每年的某些日子里(有“春中寒食一月”的说法)不举火,吃冷食,号为寒食节。如《邺中记》所谓“并州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东汉并州刺史周举、三国时期曹操都曾采取缩短寒食时日或取消寒食节等措施来减少寒食对人们身体的不利影响,但这些都没有改变寒食节的习俗。据说清明节也与介子推有关。所谓北有介子,南有屈子。介子推和屈原一样,都因其高尚的个人情操而被人们所追忆和怀念,并因其死而衍生出节日习俗。
经过几个月的工作,今晨我终于完成了介子推课题研究的初稿。搁笔掩卷之时正是东方破晓之际,但介子推的伟岸形象仍萦绕在脑海中。晨曦中,我仿佛看到在那个礼坏乐崩、诸侯争霸、天下逐利的春秋乱世中,介子推是那么地特立独行,独标异格,超迈绝伦。这不禁让我感慨万千,唏嘘不已,不由得拟七律作打油诗《咏介子推》以志之,所谓:
世人皆知介子贤,
宁死不受绵上田。
抱木燔死真名士,
寒食节俗万古传。
一龙升云唯天命,
四蛇入宇吠人言。
功成身退羞争赏,
高风亮节渺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