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多年中,倾倒了多少少男少女的林黛玉、林姑娘、林妹妹——也就是那多愁善感的潇湘妃子,出现在红楼电视屏幕上的就是东北姑娘,知道的人已经不少了。这里不妨再说一句,就是鞍山话剧团的青年演员陈晓旭同志,初上荧屏时,是位十八岁的姑娘。
我认识晓旭,是在一九八四年四月末。当时剧组集中四面八方应召来的青年演员办训练班,讲《红楼梦》和表演艺术,地点在北京古老的圆明园旧址,大水法后面一个招待所里。这不知是什么单位办的招待所,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本来可以办成一个十分完善的招待所。可是管理不善,后来闹了住客食物中毒的大新闻,也使大观园中的待选姐姐妹妹们大吃苦头,不少人被救命车送入了医院。“吃苦头”的自然也包括“林妹妹’晓旭在内,但她是否入医院,后来我忘了问她了。写到这里,偶然想起,顺便插上一笔。
不过,我虽然也住在这里,却没有吃苦头,因为我只住了半个多月,就回上海了。这次险情是在我走了之后发生的。
我给她们讲了不少次课,课余时间或在室中闲谈,或去圆明园荒僻的小路上散步,看看亭台楼馆的遗址,镜子般的一区一区的水面,冷落的无人观赏的桃花……正足发思古之幽情,想红楼之意境,给她们安排的这个学习环境,的确是很理想的。
不过当时我和晓旭同志接触不多,只是讲课、吃饭时见面客气地打招呼,再说当时还未定角色。我有眼不识泰山:不知她就是——林妹妹呀!
我因上海有事,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隔开两个来月,我重回北京来剧组,在八大处北空招待所,这时角色已定,陈晓旭就是林黛玉了。这是训练班的后期,演员们一边听课,一边准备小品,一边写角色自传。我似乎是“荣国府中清客”般地住在那里,也讲课,也帮导演观审小品,也帮她们看所写的角色自传,这样与各个演员接触频繁,更熟悉了。
晓旭同志在整个学习期间,都是十分认真的。社会上观众,一般爱说美不美、漂亮不漂亮。其实就演员本身说,更重要的是性格和气质,是否接近于所演角色。现在电视《红楼梦》已播出了,观众可以看看,晓旭同志是否就是各人心目中的林黛玉,是否就是你朝思暮想的林黛玉,请大家评论罢。如果问我,我不能说“等于”,只能说“神似”。
八四年十月在黄山脚下太平湖,拍“黛玉北上”,八五年春天在苏州香雪海、耦园拍“黛玉葬花”,以及在北京大观园、淀山湖畔上海大观园、杨(扬,原文为“杨”)州瘦西湖……数不清的宝、黛所到之处,在一起拍摄两年多时间里,总地说一句话:荧屏上的林妹妹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镜头外的陈晓旭是生活中的陈晓旭,是一位平易近人、作戏认真的女青年。如果不演林黛玉,作其他工作,那也和一般能干的青年一样。一九八六年九月在正定“宁荣街”拍秦可卿出殡等大场面时,有八百名群众演员,分个若干队伍,都由各队领队负责带领,晓旭也被任命为一名带领临时演员的“小官”,在大太阳底下,尘土飞扬,一遍又一遍地排练着……那里又象“林妹妹”呢?这是晓旭工作朴实、认真的可爱处。类似这种小事情,三年中,是很多的,无法细写,举此以见一斑吧。
如问花絮,那就更多。她是位聪明姑娘,如用江南话说:她是“冷面滑稽”的能手。有一次在苏州耦园现场上,她取笑一位穿编幅衫的女士说:“像一个鸭子,呱、呱、呱……”一边说,一边还举起双臂作动作,极为传神,被嘲弄者还不知道呢。
顺便告诉读者一声,晓旭很爱写诗,也写了不少,但很保密,轻易不给人看。希望不久的将来,能读到她的诗集。
和晓旭同志握别已三个月了,岁暮天寒,在遥远的江南,致以珍重的问候吧。
“红楼春意”
人们最感兴趣的是林妹妹,电视剧里的“林黛玉”陈晓旭。自从她参加拍摄以来,各种影视刊物对她的报导很多,照片也登了不少,有个时期,有七八家刊物用她的照片作封面,社会上对她很熟悉了。现在她在屏幕上,以林黛玉的形象出现,是不是就是各位心目中的“林妹妹”呢?——这且不说,不过可以告诉读者一点新的信息,就是这位家住鞍山的“林妹妹”的确也是一位女诗人。据说她的抒情长诗《梦里三年》,在诗中倾诉了她的理想、追求、友谊与爱情,真挚、感伤之处,有似台湾女作家三毛,剧组中不少人叫这位“林妹妹”为“大陆上的三毛”。
我认识晓旭,是在一九八四年四月末。当时剧组集中四面八方应召来的青年演员办训练班,讲《红楼梦》和表演艺术,地点在北京古老的圆明园旧址,大水法后面一个招待所里。这不知是什么单位办的招待所,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本来可以办成一个十分完善的招待所。可是管理不善,后来闹了住客食物中毒的大新闻,也使大观园中的待选姐姐妹妹们大吃苦头,不少人被救命车送入了医院。“吃苦头”的自然也包括“林妹妹’晓旭在内,但她是否入医院,后来我忘了问她了。写到这里,偶然想起,顺便插上一笔。
不过,我虽然也住在这里,却没有吃苦头,因为我只住了半个多月,就回上海了。这次险情是在我走了之后发生的。
我给她们讲了不少次课,课余时间或在室中闲谈,或去圆明园荒僻的小路上散步,看看亭台楼馆的遗址,镜子般的一区一区的水面,冷落的无人观赏的桃花……正足发思古之幽情,想红楼之意境,给她们安排的这个学习环境,的确是很理想的。
不过当时我和晓旭同志接触不多,只是讲课、吃饭时见面客气地打招呼,再说当时还未定角色。我有眼不识泰山:不知她就是——林妹妹呀!
我因上海有事,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隔开两个来月,我重回北京来剧组,在八大处北空招待所,这时角色已定,陈晓旭就是林黛玉了。这是训练班的后期,演员们一边听课,一边准备小品,一边写角色自传。我似乎是“荣国府中清客”般地住在那里,也讲课,也帮导演观审小品,也帮她们看所写的角色自传,这样与各个演员接触频繁,更熟悉了。
晓旭同志在整个学习期间,都是十分认真的。社会上观众,一般爱说美不美、漂亮不漂亮。其实就演员本身说,更重要的是性格和气质,是否接近于所演角色。现在电视《红楼梦》已播出了,观众可以看看,晓旭同志是否就是各人心目中的林黛玉,是否就是你朝思暮想的林黛玉,请大家评论罢。如果问我,我不能说“等于”,只能说“神似”。
八四年十月在黄山脚下太平湖,拍“黛玉北上”,八五年春天在苏州香雪海、耦园拍“黛玉葬花”,以及在北京大观园、淀山湖畔上海大观园、杨(扬,原文为“杨”)州瘦西湖……数不清的宝、黛所到之处,在一起拍摄两年多时间里,总地说一句话:荧屏上的林妹妹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镜头外的陈晓旭是生活中的陈晓旭,是一位平易近人、作戏认真的女青年。如果不演林黛玉,作其他工作,那也和一般能干的青年一样。一九八六年九月在正定“宁荣街”拍秦可卿出殡等大场面时,有八百名群众演员,分个若干队伍,都由各队领队负责带领,晓旭也被任命为一名带领临时演员的“小官”,在大太阳底下,尘土飞扬,一遍又一遍地排练着……那里又象“林妹妹”呢?这是晓旭工作朴实、认真的可爱处。类似这种小事情,三年中,是很多的,无法细写,举此以见一斑吧。
如问花絮,那就更多。她是位聪明姑娘,如用江南话说:她是“冷面滑稽”的能手。有一次在苏州耦园现场上,她取笑一位穿编幅衫的女士说:“像一个鸭子,呱、呱、呱……”一边说,一边还举起双臂作动作,极为传神,被嘲弄者还不知道呢。
顺便告诉读者一声,晓旭很爱写诗,也写了不少,但很保密,轻易不给人看。希望不久的将来,能读到她的诗集。
和晓旭同志握别已三个月了,岁暮天寒,在遥远的江南,致以珍重的问候吧。
“红楼春意”
人们最感兴趣的是林妹妹,电视剧里的“林黛玉”陈晓旭。自从她参加拍摄以来,各种影视刊物对她的报导很多,照片也登了不少,有个时期,有七八家刊物用她的照片作封面,社会上对她很熟悉了。现在她在屏幕上,以林黛玉的形象出现,是不是就是各位心目中的“林妹妹”呢?——这且不说,不过可以告诉读者一点新的信息,就是这位家住鞍山的“林妹妹”的确也是一位女诗人。据说她的抒情长诗《梦里三年》,在诗中倾诉了她的理想、追求、友谊与爱情,真挚、感伤之处,有似台湾女作家三毛,剧组中不少人叫这位“林妹妹”为“大陆上的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