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JT叔叔讲庄子,他解释“得心应手”这个成语时说,平时我们多是觉得“先得之于心,后应之于手”,也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思;但“先得之于手,后应之于心”才是更重要的,这体现为体现为对你用实践去对固有理论的创造和再加工。
对这个解释我是很有共鸣感,等我们能轻松胜任临床的时候,就会觉得之前学的各种理论都是一家之言,就像筷子、勺子、叉子,都能用来吃饭,但吃水饺时,叉子确实不太好用,如果你执着于叉子,那就去探索用叉子吃水饺的技巧,如果你不执着于叉子,那就直接换筷子就好了。
所以个人建议是在不能胜任临床之前,把所学的各家理论都当成知识储备,能理解的就去理解,理解不了的就暂时搁置,等能胜任临床后,再用临床实践去判断这些各家之言的真伪,或者适用范围。
这样的话,可能不容易让自己迷失在“什么是真理”的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