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兽吧 关注:9,826贴子:133,435

回复:非洲三剑客——锯齿虎、恐猫、巨颏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非洲比较著名的一种巨颏虎,怀特巨颏虎(Megantereon whitei)是Broom在1937年依据南非Schurveburg一个残破的下颌,以为哺乳动物化石收集方面贡献很多的博物馆筹备人员A. G. White的名字命名的。怀特巨颏虎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欧洲很偏南的地区,它的特征是个体小,前臼齿,尤其是p3极其退化。
A为怀特巨颏虎正模材料

早期的时候Alan Turner等人认为怀特巨颏虎和刀齿巨颏虎是同物异名的关系,怀特巨颏虎被视为雌性刀齿巨颏虎,所以体型小。而p3是退化中的牙齿,很难根据其大小来鉴定种。后来Palmquist等人分析了雌雄两性的狮子和花豹与两种巨颏虎之间的差异,断定了怀特巨颏虎并不是雌性的刀齿巨颏虎
牙齿形态对比●为刀齿巨颏虎 ○为怀特巨颏虎 ■为雄狮 □为雌狮 ▲为雄性花豹 △为雌性花豹

上犬齿和p4长度的比值也反应了类似的情况 两种巨颏虎牙齿形态的差异大于因性别引起的差异 所以视为不同物种


IP属地:浙江17楼2021-11-25 12:03
回复
    而且对巨颏虎头骨的功能学的研究表示,巨颏虎的p3在咬合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的功能的(见下图)如此,怀特巨颏虎与刀齿巨颏虎的差异就显而易见了,应该做为一个独立的种,甚至可能代表了不同的演化支系
    左为怀特巨颏虎 右为刀齿巨颏虎 颅骨上的箭头表示颞窝轮廓的中点 带箭头的线条表示颌骨闭合时上下齿列之间的大致对应关系

    咬合时阻力矩臂的双轴图 下颊齿的咬合效率与颞肌的力矩臂(MAT)直接相关 与位于第四前臼齿或裂齿(即COP4或COM1)的物体的阻力矩臂成反比 斜率大的为怀特巨颏虎 测试结果表明两种巨颏虎的下颌遵循着不同的异速生长关系 刀齿巨颏虎的颌骨具有更高的咬合效率

    怀特巨颏虎复原(早期被误判为雌性刀齿巨颏虎)


    IP属地:浙江18楼2021-11-25 12:03
    回复
      最后说一下勾状巨颏虎(Megantereon ekidoit),正模材料来自肯尼亚北部的Turkwel南部的Turkana盆地,是一个保存的较为完整的下颌,颏叶非常发育,下颌冠状突很低向后弯曲呈勾状,犬齿后间隙从门齿到颊齿行向下倾斜,有一个单一的颏孔。咬肌窝浅但长,延伸至m1后端前方,下颌髁状突的位置远远低于颊齿的水平位置,角突长而粗壮。门齿小而细长,和下犬齿间有一段齿隙;下犬齿小而细长,呈现出切片形状。下颌没有p3的痕迹,p4小而细长,有一个小但是完好的前附尖, 后附尖略大,为牙齿最宽的部分;m1磨损严重,短而粗壮,有着高而短的下前尖和更高更长的原尖。化石年代估测为晚上新世320-358万年前,代表了非洲巨颏虎的最早发现。


      IP属地:浙江19楼2021-11-25 12:03
      回复
        然而,不管非洲的这些剑客们当初是如何的繁荣昌盛,它们最终还是难逃灭亡的厄运。非洲所有的剑齿虎类大约于距今150万年前全部灭绝,唇亡齿寒,荣辱与共,非洲的剑齿虎类先走了一步,而现代大猫们则继续忍受着寒冬的煎熬……不过,狮子和花豹最终还是填补了昔日剑齿虎类的生态位;尽管这个过程并不突然,但对非洲大型哺乳动物群落的组成,仍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替换前东非地区的动物群落的组成:
        上新世东非地区的食肉动物代表
        左起:古狮(Panthera leo)、猎豹(Acinonyx jubatus)、花豹(Pathera pardus)、斑鬣狗(Crocuta crocuta)、恐猫(Dinofelis)、缟鬣狗(Hyaena hyaena)、怀特巨颏虎(Megantereon whitei)和哈达尔锯齿虎(Homotherium hadarensis)

        上新世东非地区的有蹄类代表
        左起:科氏宽领三趾马(Eurygnathohippus cornelianus)、朱玛长颈鹿(Giraffa jumae)、纳夸数羚(Tragelaphus nakuae)、沼泽科坡猪(Kolpochoerus limnetes)、莫氏西瓦兽(Sinatherium maurisium)、黑斑羚(Aepyceras melampus)、海氏钩爪兽(Ancylotherium hennigi)、埃塞俄比亚六齿河马(Hexaprotodon aethiopicus)曦白犀(Ceratotherium praecox)

        PS:曦白犀现在一般认为是黑犀的鉴定错误
        替换后东非动物群落的组成


        IP属地:浙江20楼2021-11-25 12:04
        回复
          综合来看,非洲掠食动物的演化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环境变迁息息相关,可以说那是最主要的原因。现在从深海岩芯中提取的同位素地质记录显示,从距今190万年前开始,全球进入一个变得寒冷而干燥的周期,非洲大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上新世-更新世以来,非洲的日益草原化,恐猫和巨颏虎受到大型植被减少的影响,使得它们既要面对新兴的羚羊类等有蹄类动物行动敏捷和结群迁徙带来的压力,又因环境改变,越来越难以隐藏行踪,狩猎困难愈加增大;另外,也不可避免地有锯齿虎、狮子、鬣狗等群体掠食动物的威胁;综合来看,新生代晚期,恐猫和巨颏虎在非洲大陆的灭绝是必然的结果。
          而非洲的锯齿虎类的灭绝原因不是十分明确,从化石记录上看,锯齿虎类数量减少的趋势是明显的,也许是因为对非洲干旱季节极端气候的不适应,那时大多数有蹄类动物往往迁徙他处,导致旱季的食物常常发生短缺。此外,猎物体形的小型化趋势,可能也是导致锯齿虎群体无法满足需要而衰落的因素。非洲的剑齿虎亚科成员全部灭绝了,它们在美洲大陆的近亲坚持到了距今2万年前,我们不能把它们看成是动物演化史上的“失败者”或是“流星”,剑齿虎类在地球上生存、演化了相当长的时期,种类繁多而昌盛,它们是猫科动物演化史上最为成功的一个亚科。
          ——阿兰.特纳《进化伊甸园 揭秘非洲大型哺乳动物的演化》
          https://tieba.baidu.com/p/7624619006?see_lz=1原贴


          IP属地:浙江21楼2021-11-25 12:05
          收起回复

            补充一个小型半剑齿虎样本(希腊有很巨大的剑齿虎亚科材料,同时也有比较小的)


            IP属地:浙江22楼2021-11-25 12:06
            收起回复
              最后一段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1-11-25 14:21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1-11-25 14:42
                回复
                  针不搓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26楼2021-11-26 06: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