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坚镡 话菅村
——柏乡县菅村村名的来历
坚镡是东汉刘秀帝的开国元勋,名列云台二十八宿的第二十二位。由于坚镡跟随刘秀征战河北,刘秀在鄗城(今柏乡县固城店)登基,至今坚镡仍在柏乡县留有明显印记。今天就说说坚镡和菅村的事儿。
据《后汉书·坚镡传》载:坚镡字子伋,颍川襄城(今河南禹州)人也。为郡县吏。世祖讨河北,或荐镡者,因得召见。以其吏能,署主薄。又拜偏将军,从平河北,别击破大枪于卢奴(公元24年正月,在元氏县破农民起义军,在卢奴(今定州)大破大枪军)。世祖即位,拜镡杨化将军,封隐强侯(属汝南郡)。六年,定封合肥侯。二十六年(公元50年)卒。子鸿嗣。鸿卒,子浮嗣。浮卒,子雅嗣。合肥侯国历四世,近百年。
据《畿辅通志·卷四十八》记载:“坚镡墓在今河北邢台柏乡县北二十里鄗城西南,今菅村有菅姓者相传是其后以避隋文帝讳改为管,坚镡为颍川襄陵人不知墓何以在此。
《明·赵州志·陵墓》:合肥侯坚镡墓在柏乡县北二十二里古鄗城西今名为故城镇,旧有碑扑地,岁久剥落难辨。近墓江南村民菅姓者相传云:镡是其远祖,先世避隋文帝讳改今菅字,称的(嫡)孙,其祖墓必有其据。但考汉史镡乃颍川襄城人,不知何以葬此,俱未详。
明隆庆《赵州志》记载:“柏乡县志载,汉坚镡累从光武征伐,与士卒同甘苦,以功封合肥侯。生九子恭、讓、逊、敬、礼、和、仁、贵、富。有孙三十六人,皆以僧名。今江南村旧有生员菅珣,家世所记录三十六孙僧名及宗派,相传是其远祖。云先世至隋避文帝讳,改今菅字。有墓在县北古鄗城西,疑亦有据。”(赵州志卷之十杂考)。
据网络资料:据原合肥市文化馆工作、现已退休的程如峰介绍,1974年,距离合肥城区13里,被称为“十三里古堆”的地方,安徽省电力修造厂兴建仓库,发现几座古墓。其中一座是一个“中”字型的墓葬,当属侯王级别的墓葬。但是有一座架设在墓葬上的测量塔,系国家二级测量标志,若进行考古发掘,需要新建一座新的测量塔,费用7000元。因而搁置。三十年后再想考古发掘,原电力修造厂面目全非,原墓址或许在蒙城路下边,无法找到。
柏乡和合肥两处墓地那个是真?由于均无考古确证,实无从确认真假,或形成兩墓之原因。按《坚镡传》记,合肥侯国传四代,起码二、三代后应有谥号,然史书并无记载。明代赵州志所记坚镡生九子、三十六孙,为南江村生员菅珣以其家谱所据。亦无可以否定的理由。《赵州志》记坚镡的菅姓“避文帝讳,改今菅字”的说法与情与理皆通。
2000版《柏乡县志》依据《柏乡县地名志》载,坚镡墓在吕菅村东南约一公里处,墓碑系汉大将冯异所书,后人临摹拓字者络绎不绝,约在清朝末年,该墓所占地主人嫌践踏田禾将墓碑就地深埋。今该墓已成平地。若与明代的记载对比,“墓碑系汉大将冯异所书”好似值得商榷。坚镡为汉光帝的二十八宿之一,鄗地又是东汉的中兴之地,坚镡墓地在这里还是深受文人们的尊崇的。清代文人多有拜謁,并留下诗篇:
谒坚镡墓
清·李志劼
问过原野问荒郊,夕老争传痊故侯。
曾向云台提姓氏,今随石马伴松楸。
榛埋败冢功名尽,土掩残碑事业休。
吊罢英魂肠欲断,不堪猿鹤唳清秋。
谒坚镡墓
清·赵修
合肥遗冢淡烟收,一道残阳满目愁。
共道昆阳高勇略,翔从抔土识公侯。
山猿度雨啼长夜,石马嘶风怨暮秋。
英烈而今何处是,荒郊萧索卧沙鸥。
诗人一是抒发了对坚镡的怀念、敬慕之情,二是道出对荒冢残碑的伤感。今墓塚不见,但墓地附近的村子还是叫菅村。或许给功臣留下些许籍慰。
柏乡县带“菅”字的村庄今有两个,一个是固城店镇的吕菅村,一个是龙华镇的赵菅村。然而两个村现在均无菅姓了。那么赵菅村、吕菅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按《柏乡县志》说法是:燕王扫北以前,吕菅村有杨毛菅冯戚五姓,杨毛菅三姓户数较多,因此人称杨毛菅村俗叫北菅村。山西洪洞移民后,因村北大寺有龟碑记载此村叫北菅村,所以仍然沿续旧名叫北菅村,一直到日本侵略中国后,姓吕的人多了,叫吕菅村。直到解放后,最后的两户菅姓迁徙到外村,村里才没有了菅姓。
赵菅村又名南菅村、牛毛菅村。因赵姓多了叫赵菅村。经查《高邑县志》可知:因泲河从村边流过,故清朝前期北岸高邑县的今“河北村”叫“河北菅村”,泲河南岸的赵菅村叫“河南菅村”,清中期以后改“河南”为“赵”。
金大定七年(1176年)的《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证实,845年前柏乡县有“河南菅村”和“孟菅村”当为今“赵菅村”和“吕菅村”。这些都说明,“菅村”的历史悠久。吕菅村不管是金代的“孟菅村”、“北菅村”还是民间叫的“杨毛菅村”;赵菅村不管是金代的“河南菅村”、“南菅村”还是民间叫的“牛毛菅村”;还有今高邑县管辖的河北村清中期以前的“河北菅村”,都没有离开过这个“菅”字。看来这些村子是以“菅姓立村”是肯定的,历史当在千年以上。只不过现在的“菅”字是隋代以前坚镡的“坚”字所改。
生活在柏乡县菅村的菅姓,各个时期人口的数量今无详细考证。菅姓名人还是有的。《柏乡县志》记载,柏乡菅姓明初有菅时中,字师孔,洪武中以贡授广西道御史。因不言堂上官欺讹事,谪(zhe特指贬官)福建尤溪县任,旋召复职,后为裁减官员事仍除四川西充县知县。以廉能抚宇清净自守见称,召复前职,寻转吏部验封主事。
据山东省临邑县南菅村菅姓族谱记载:菅怀礼,字复斋;镇定府柏乡县白草湾人(今河北邢台柏乡)。明成化年间迁临邑。1522年中举、1529进士、1562年卒。著名明朝大臣。历任户礼科、给事中、江西副使、陕西参政、按察使、右布政史,后又升湖广左布政使。为掌管湖北、湖南、广西一带的地方行政大吏,官职二品。
來自网络的消息,河南省杞县柏木乡前营菅村菅氏家谱记载:前营菅氏自始祖全在元末明初时期,由柏乡县迁址此地定居到现在六百多年,已传二十五世。今菅姓分布在前菅、后菅、西南菅等村。民国二十五年修谱后至今未续。家谱在菅红志家里,一共八本。欢迎和本人联系。Qq591517697.
菅姓从菅村迁徙它村,或菅姓从柏乡迁徙它县它省,中间有着多少故事今不得而知。但从已知的资料看,柏乡县的菅姓长期以来分布在柏乡县的多个村庄。除今吕菅村、赵菅村、高邑的河北村外,还有南江村、明代的白草湾村、固城店村等。菅姓的星散或许是历史的必然,但菅村村名的存在,还是保留了菅姓的历史信息,值得进一步挖掘。
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
——柏乡县菅村村名的来历
坚镡是东汉刘秀帝的开国元勋,名列云台二十八宿的第二十二位。由于坚镡跟随刘秀征战河北,刘秀在鄗城(今柏乡县固城店)登基,至今坚镡仍在柏乡县留有明显印记。今天就说说坚镡和菅村的事儿。
据《后汉书·坚镡传》载:坚镡字子伋,颍川襄城(今河南禹州)人也。为郡县吏。世祖讨河北,或荐镡者,因得召见。以其吏能,署主薄。又拜偏将军,从平河北,别击破大枪于卢奴(公元24年正月,在元氏县破农民起义军,在卢奴(今定州)大破大枪军)。世祖即位,拜镡杨化将军,封隐强侯(属汝南郡)。六年,定封合肥侯。二十六年(公元50年)卒。子鸿嗣。鸿卒,子浮嗣。浮卒,子雅嗣。合肥侯国历四世,近百年。
据《畿辅通志·卷四十八》记载:“坚镡墓在今河北邢台柏乡县北二十里鄗城西南,今菅村有菅姓者相传是其后以避隋文帝讳改为管,坚镡为颍川襄陵人不知墓何以在此。
《明·赵州志·陵墓》:合肥侯坚镡墓在柏乡县北二十二里古鄗城西今名为故城镇,旧有碑扑地,岁久剥落难辨。近墓江南村民菅姓者相传云:镡是其远祖,先世避隋文帝讳改今菅字,称的(嫡)孙,其祖墓必有其据。但考汉史镡乃颍川襄城人,不知何以葬此,俱未详。
明隆庆《赵州志》记载:“柏乡县志载,汉坚镡累从光武征伐,与士卒同甘苦,以功封合肥侯。生九子恭、讓、逊、敬、礼、和、仁、贵、富。有孙三十六人,皆以僧名。今江南村旧有生员菅珣,家世所记录三十六孙僧名及宗派,相传是其远祖。云先世至隋避文帝讳,改今菅字。有墓在县北古鄗城西,疑亦有据。”(赵州志卷之十杂考)。
据网络资料:据原合肥市文化馆工作、现已退休的程如峰介绍,1974年,距离合肥城区13里,被称为“十三里古堆”的地方,安徽省电力修造厂兴建仓库,发现几座古墓。其中一座是一个“中”字型的墓葬,当属侯王级别的墓葬。但是有一座架设在墓葬上的测量塔,系国家二级测量标志,若进行考古发掘,需要新建一座新的测量塔,费用7000元。因而搁置。三十年后再想考古发掘,原电力修造厂面目全非,原墓址或许在蒙城路下边,无法找到。
柏乡和合肥两处墓地那个是真?由于均无考古确证,实无从确认真假,或形成兩墓之原因。按《坚镡传》记,合肥侯国传四代,起码二、三代后应有谥号,然史书并无记载。明代赵州志所记坚镡生九子、三十六孙,为南江村生员菅珣以其家谱所据。亦无可以否定的理由。《赵州志》记坚镡的菅姓“避文帝讳,改今菅字”的说法与情与理皆通。
2000版《柏乡县志》依据《柏乡县地名志》载,坚镡墓在吕菅村东南约一公里处,墓碑系汉大将冯异所书,后人临摹拓字者络绎不绝,约在清朝末年,该墓所占地主人嫌践踏田禾将墓碑就地深埋。今该墓已成平地。若与明代的记载对比,“墓碑系汉大将冯异所书”好似值得商榷。坚镡为汉光帝的二十八宿之一,鄗地又是东汉的中兴之地,坚镡墓地在这里还是深受文人们的尊崇的。清代文人多有拜謁,并留下诗篇:
谒坚镡墓
清·李志劼
问过原野问荒郊,夕老争传痊故侯。
曾向云台提姓氏,今随石马伴松楸。
榛埋败冢功名尽,土掩残碑事业休。
吊罢英魂肠欲断,不堪猿鹤唳清秋。
谒坚镡墓
清·赵修
合肥遗冢淡烟收,一道残阳满目愁。
共道昆阳高勇略,翔从抔土识公侯。
山猿度雨啼长夜,石马嘶风怨暮秋。
英烈而今何处是,荒郊萧索卧沙鸥。
诗人一是抒发了对坚镡的怀念、敬慕之情,二是道出对荒冢残碑的伤感。今墓塚不见,但墓地附近的村子还是叫菅村。或许给功臣留下些许籍慰。
柏乡县带“菅”字的村庄今有两个,一个是固城店镇的吕菅村,一个是龙华镇的赵菅村。然而两个村现在均无菅姓了。那么赵菅村、吕菅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按《柏乡县志》说法是:燕王扫北以前,吕菅村有杨毛菅冯戚五姓,杨毛菅三姓户数较多,因此人称杨毛菅村俗叫北菅村。山西洪洞移民后,因村北大寺有龟碑记载此村叫北菅村,所以仍然沿续旧名叫北菅村,一直到日本侵略中国后,姓吕的人多了,叫吕菅村。直到解放后,最后的两户菅姓迁徙到外村,村里才没有了菅姓。
赵菅村又名南菅村、牛毛菅村。因赵姓多了叫赵菅村。经查《高邑县志》可知:因泲河从村边流过,故清朝前期北岸高邑县的今“河北村”叫“河北菅村”,泲河南岸的赵菅村叫“河南菅村”,清中期以后改“河南”为“赵”。
金大定七年(1176年)的《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证实,845年前柏乡县有“河南菅村”和“孟菅村”当为今“赵菅村”和“吕菅村”。这些都说明,“菅村”的历史悠久。吕菅村不管是金代的“孟菅村”、“北菅村”还是民间叫的“杨毛菅村”;赵菅村不管是金代的“河南菅村”、“南菅村”还是民间叫的“牛毛菅村”;还有今高邑县管辖的河北村清中期以前的“河北菅村”,都没有离开过这个“菅”字。看来这些村子是以“菅姓立村”是肯定的,历史当在千年以上。只不过现在的“菅”字是隋代以前坚镡的“坚”字所改。
生活在柏乡县菅村的菅姓,各个时期人口的数量今无详细考证。菅姓名人还是有的。《柏乡县志》记载,柏乡菅姓明初有菅时中,字师孔,洪武中以贡授广西道御史。因不言堂上官欺讹事,谪(zhe特指贬官)福建尤溪县任,旋召复职,后为裁减官员事仍除四川西充县知县。以廉能抚宇清净自守见称,召复前职,寻转吏部验封主事。
据山东省临邑县南菅村菅姓族谱记载:菅怀礼,字复斋;镇定府柏乡县白草湾人(今河北邢台柏乡)。明成化年间迁临邑。1522年中举、1529进士、1562年卒。著名明朝大臣。历任户礼科、给事中、江西副使、陕西参政、按察使、右布政史,后又升湖广左布政使。为掌管湖北、湖南、广西一带的地方行政大吏,官职二品。
來自网络的消息,河南省杞县柏木乡前营菅村菅氏家谱记载:前营菅氏自始祖全在元末明初时期,由柏乡县迁址此地定居到现在六百多年,已传二十五世。今菅姓分布在前菅、后菅、西南菅等村。民国二十五年修谱后至今未续。家谱在菅红志家里,一共八本。欢迎和本人联系。Qq591517697.
菅姓从菅村迁徙它村,或菅姓从柏乡迁徙它县它省,中间有着多少故事今不得而知。但从已知的资料看,柏乡县的菅姓长期以来分布在柏乡县的多个村庄。除今吕菅村、赵菅村、高邑的河北村外,还有南江村、明代的白草湾村、固城店村等。菅姓的星散或许是历史的必然,但菅村村名的存在,还是保留了菅姓的历史信息,值得进一步挖掘。
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