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吧 关注:18,266贴子:65,357

回复:【书摘】人在蓬莱第几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年龄在十五岁,意味着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际碰撞,意味着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意味着身体在跳跃与沉实之间徘徊。——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1-11-21 16:19
回复
    我们既接受热烈的祝福,又接受凶狠的诅咒。——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1-11-21 16:19
    回复
      你想象她此刻在干什么。今天是星期一,图书馆关门。休息的日子佐伯到底做什么呢?你想象她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想象她洗衣服、做饭、打扫、出去购物的情景,越想象越为自己此时置身此处喘不过气来。你想变成一只慓悍的乌鸦穿出小屋,想飞上天空翻山越岭落在屋外永远注视室内她的身影。——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1-11-21 16:21
      回复
        这本书一定很有意思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2-02-15 23:30
        收起回复
          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张爱玲《流言》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22-02-18 16:26
          回复
            很久没看书了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22-02-18 16:26
            回复
              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 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是比较适宜的。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 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子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 我存着这个心, 可不知道做得好做不好。- -般所说“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尝试,因为现在似乎还没有这样集中的客观题材。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战争与革命,由于事件本身的性质,往往要求才智比要求感情的支持更迫切。而描写战争与革命的作品也往往失败在技术的成份大于艺术的成份。和恋爱的放恣相比,战争是被驱使的,而革命则有时候多少有点强迫自己。真的革命与革命的战争,在情调上我想应当和恋爱是近亲,和恋爱一样是放恣的渗透于人生的全面,而对于自己是和谐。——张爱玲《流言》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22-02-18 16:28
              收起回复
                文学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 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
                斗争是动人的,因为它是强大的,而同时是酸楚的。斗争者失去了人生的和谐,寻求着新的和谐。倘使为斗争而斗争,便缺少回味,写了出来也不能成为好的作品。
                我发觉许多作品里力的成份大于美的成份。力是快乐的, 美却是悲哀的,两者不能独立存在。‘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22-02-18 16:32
                回复
                  最近在看张爱玲的《流言》所以书摘都是做这里面的~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22-02-18 16:33
                  收起回复
                    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但我以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见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就说《战争与和平》罢,托尔斯泰原来是想归 结到当时流行的一种宗教团体的人生态度的, 结果却是故事自身的展开战胜了预定的主题。这作品修改七次之多,每次修改都使预定的主题受到了惩罚。终于剩下来的主题只占插话的地位,而且是全书中安放得最不舒服的部份,但也没有新的主题去代替它。因此写成之后,托尔斯泰自己还觉得若有所失。和《复活》比较,《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果然是很模糊的,但后者仍然是更伟大的作品。至今我们读它,依然一寸寸都是活的。现代文学作品和过去不同的地方,似乎也就在这一点上,不再那么强调主题,却是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5楼2022-02-18 16:36
                    回复
                      感觉《自己的文章》整篇都能摘下来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6楼2022-02-18 16:37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22-03-08 12:18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8楼2022-03-09 08:52
                          收起回复
                            最近看了迟子建精选散文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月光落在左手上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9楼2022-10-08 12:51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0楼2022-12-02 2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