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伟人
明朝那些事儿
杨朱,一说约公元前450--约公元前370,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杨朱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思想主张
01 基本学说
杨朱学派在战国 m时代独树一帜,与儒墨相抗衡,卫道之庄周,宗儒之孟轲皆曾加排斥与攻击,大概正因为这种非议的影响,传后世学者望而止步;更加之秦皇焚书,汉武独尊儒家,因而秦汉时即销声匿迹。
但这并不等于其学说及影响之亡绝,只不过沉隐民间而已,至东晋而又由张湛作注复行于世(指《列子·杨朱篇》)。张湛《列子序》中说《杨朱篇》为“仅有存者”之一,这不是编造之词。从“贵己”出发,杨朱造构了他的学说:
(一)论生死: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贤愚、贫贱之异,而死皆归为腐骨,芜舜与桀纣没有不同。
(二)贵己:己身之最贵重者莫过生命,生难遇而死易及,这短促的一生,应当万分贵重,要乐生,一切以存我为贵,不要使他受到损害,去则不复再来。
(三)全性保真:所谓全性,即顺应自然之性,生既有之便当全生,物既养生便当享用之,但不可逆命而羡寿,聚物而累形,只要有“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满足生命就够了,不要贪得无厌,不要为外物伤生。
02 道德观点
杨朱全真保性,轻物贵己。贵老子,马王堆帛书本老子曰:至虚,极也;守情,表也。所贵者乃情,很符合真本老子的原意。并非以往认为只是为个人利害而不拔一毛。
因为真正的或合理的利己主义,为了保持自己的生命、利益或幸福,虽不会有意地作利他之事,但至少不要危害别人的幸福,才可算得利己。
“且自保自利虽系自然的本能的要求,亦虽有相当的才智学养,方能维护自己的利益;亦须有相当的修养和克制,方能不致损害别人的正当利益。故利己主义,亦有其道德价值。”
03 政治思想
杨朱反对法先王。他认为舍弃当今的人而去赞誉古代的先王,是赞誉枯槁的死人骨头。因此,他主张建立新的社会。这种政治主张是从"为我"而不"侵物"的学说衍生出来的。
即一方面从“损一毫而为天下,不为也”,衍化出“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另一方面,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还应衍化出:人人不以天下大利,人人不易其胫一毛,天下治矣。就是说,人人都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贪天下大利而拔自己一毛;人人都各自为自己,而不侵犯别人;这样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因为杨朱认为生命比一切都重要,而生命对人只有一次而已。因此,他强调的只是个人的利益,而不重视国家的利益,从而导致了无君论。
轶事典故
“一毛不拔”出处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禽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以上是一毛不拔的出处,比喻非常吝啬自私。
后世影响
一、“贵己”、“重生”的人生理想
“阳生贵己”、“为我”意在“重生”,就是杨朱和杨朱一派思想的主旨。虽然杨朱一派的思想失传,但它的观点却得到后人的深刻思考。
当代的研究者认为,杨朱一派对于个人来说,利益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大和最可宝贵的是生命。别的利益只能服务于而不应有损于“生”。
就是说,保全我的生命是我个人利益中之最大者。先秦道家还曾用“所为”与“所以为”的道理来论证“轻物重生”的原则。他们认为,生命是“所为”者,是主体,是
目的;“物”或“利”是“所以为”者,是服务于“生”的,是手段。
二、“重生”和“全生之道”
虽然,杨朱一派固然是以“全生”为人生的目的,和“我”之巨大利益,但是,“所为”为了“生”又离不开“所以为”用来养生的“物”。
当代的研究者认为,杨朱对人的物质欲望作了充分肯定,“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为人的实情。又为了实现“贵己”、“重生”的理想社会,杨朱提出了办法,欲望之求必须“轻物重生”,以“贵生”为根据及原则,有限度的满足欲望。
总之,杨朱“全生”是双刃剑,不能没有欲望的满足。没有欲望的满足的话,“与死无择”。但是,欲望的过度满足必然养成人人物欲横流,社会风气败坏,道德纲纪松散的混乱局面。
杨朱的学说失传导致,不能再知道杨朱到底是采取什么办法来弥合欲望与道德之间张力的矛盾。现代人根据“轻物重生”的传说,以为欲望的满足只要以是否有利于“全生”,超过了就“制欲”,及早地克制欲望,就能避免欲望的无穷膨胀,真是愚昧!
爱惜自己的身体,更要爱惜健康,有病的身体不如短寿。适当的欲望,不能以欲望本身为目地。则可以使“精不尽”,从而“生以寿长,福泰平安。
人物评价
道教吸取了杨朱思想,这是事实,但由于儒家斥杨朱,孟子骂杨朱为“禽兽”。故千载以下,使杨朱在社会上名声极坏,实际上那只是儒家的偏激之见;但这便使得道教对杨朱素少直接宣扬,以避攻击。而实际上杨朱思想已被道教吸融于其教义之中。
明朝那些事儿
杨朱,一说约公元前450--约公元前370,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杨朱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思想主张
01 基本学说
杨朱学派在战国 m时代独树一帜,与儒墨相抗衡,卫道之庄周,宗儒之孟轲皆曾加排斥与攻击,大概正因为这种非议的影响,传后世学者望而止步;更加之秦皇焚书,汉武独尊儒家,因而秦汉时即销声匿迹。
但这并不等于其学说及影响之亡绝,只不过沉隐民间而已,至东晋而又由张湛作注复行于世(指《列子·杨朱篇》)。张湛《列子序》中说《杨朱篇》为“仅有存者”之一,这不是编造之词。从“贵己”出发,杨朱造构了他的学说:
(一)论生死: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贤愚、贫贱之异,而死皆归为腐骨,芜舜与桀纣没有不同。
(二)贵己:己身之最贵重者莫过生命,生难遇而死易及,这短促的一生,应当万分贵重,要乐生,一切以存我为贵,不要使他受到损害,去则不复再来。
(三)全性保真:所谓全性,即顺应自然之性,生既有之便当全生,物既养生便当享用之,但不可逆命而羡寿,聚物而累形,只要有“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满足生命就够了,不要贪得无厌,不要为外物伤生。
02 道德观点
杨朱全真保性,轻物贵己。贵老子,马王堆帛书本老子曰:至虚,极也;守情,表也。所贵者乃情,很符合真本老子的原意。并非以往认为只是为个人利害而不拔一毛。
因为真正的或合理的利己主义,为了保持自己的生命、利益或幸福,虽不会有意地作利他之事,但至少不要危害别人的幸福,才可算得利己。
“且自保自利虽系自然的本能的要求,亦虽有相当的才智学养,方能维护自己的利益;亦须有相当的修养和克制,方能不致损害别人的正当利益。故利己主义,亦有其道德价值。”
03 政治思想
杨朱反对法先王。他认为舍弃当今的人而去赞誉古代的先王,是赞誉枯槁的死人骨头。因此,他主张建立新的社会。这种政治主张是从"为我"而不"侵物"的学说衍生出来的。
即一方面从“损一毫而为天下,不为也”,衍化出“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另一方面,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还应衍化出:人人不以天下大利,人人不易其胫一毛,天下治矣。就是说,人人都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贪天下大利而拔自己一毛;人人都各自为自己,而不侵犯别人;这样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因为杨朱认为生命比一切都重要,而生命对人只有一次而已。因此,他强调的只是个人的利益,而不重视国家的利益,从而导致了无君论。
轶事典故
“一毛不拔”出处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禽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以上是一毛不拔的出处,比喻非常吝啬自私。
后世影响
一、“贵己”、“重生”的人生理想
“阳生贵己”、“为我”意在“重生”,就是杨朱和杨朱一派思想的主旨。虽然杨朱一派的思想失传,但它的观点却得到后人的深刻思考。
当代的研究者认为,杨朱一派对于个人来说,利益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大和最可宝贵的是生命。别的利益只能服务于而不应有损于“生”。
就是说,保全我的生命是我个人利益中之最大者。先秦道家还曾用“所为”与“所以为”的道理来论证“轻物重生”的原则。他们认为,生命是“所为”者,是主体,是
目的;“物”或“利”是“所以为”者,是服务于“生”的,是手段。
二、“重生”和“全生之道”
虽然,杨朱一派固然是以“全生”为人生的目的,和“我”之巨大利益,但是,“所为”为了“生”又离不开“所以为”用来养生的“物”。
当代的研究者认为,杨朱对人的物质欲望作了充分肯定,“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为人的实情。又为了实现“贵己”、“重生”的理想社会,杨朱提出了办法,欲望之求必须“轻物重生”,以“贵生”为根据及原则,有限度的满足欲望。
总之,杨朱“全生”是双刃剑,不能没有欲望的满足。没有欲望的满足的话,“与死无择”。但是,欲望的过度满足必然养成人人物欲横流,社会风气败坏,道德纲纪松散的混乱局面。
杨朱的学说失传导致,不能再知道杨朱到底是采取什么办法来弥合欲望与道德之间张力的矛盾。现代人根据“轻物重生”的传说,以为欲望的满足只要以是否有利于“全生”,超过了就“制欲”,及早地克制欲望,就能避免欲望的无穷膨胀,真是愚昧!
爱惜自己的身体,更要爱惜健康,有病的身体不如短寿。适当的欲望,不能以欲望本身为目地。则可以使“精不尽”,从而“生以寿长,福泰平安。
人物评价
道教吸取了杨朱思想,这是事实,但由于儒家斥杨朱,孟子骂杨朱为“禽兽”。故千载以下,使杨朱在社会上名声极坏,实际上那只是儒家的偏激之见;但这便使得道教对杨朱素少直接宣扬,以避攻击。而实际上杨朱思想已被道教吸融于其教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