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不成熟的观点,赤仄另有其物:文献是“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这里面几个信息1是说郡国钱轻贱2是新钱一当五3是京师一直都有铸钱局;实际上郡国五铢也没有特别的轻贱,3克多还是很符合5铢的记重的,也没看到说很多1-2克的郡国,那为什么说郡国钱轻贱,我感觉是因为相比较于第2点新钱1当5,既然想以1当5回收其他的钱,在那个还是习惯记重的年代那新钱必定要比之前的厚重,但武帝也不可能真铸个5倍重量的足重钱,他还想像白金三品那样割韭菜呢,所以弄个稍微厚重一点的赤仄,既说的过去又能割韭菜,但是老拿赤仄1换5那郡国肯定是吃亏的,另外用起来肯定是想当成当五大钱来用但又不足重,所以后面从上到下都抵制赤仄,才又恢复到正常3克多的三官五铢;那观察下来西汉五铢有哪个品种克重大做工精呢?只有湖州五铢感觉符合,普遍克重大,基本在5克上下,做工精良,算是汉五铢里的天花板,在那个盗铸成风的年代铸个实际上有7-8铢的钱是非常不合理的,只有一个解释就是面值大,假设湖州五铢是吴国本地铸的郡国五铢,那他为什么要这么搞呢?交易、上税明显都是吃亏的,也不合情理;还有一点赤仄只铸了1年多而且只有官铸,后面还跟郡国一起回炉铸成了三官,个人觉得存量应该很少;所以个人觉得湖州五铢有可能才是正经的赤仄五铢,而现在常见的面四决是京师在郡国时期(前119-前115年)自己铸的钱,不可能郡国时期京师自己没有铸钱,如果当时京师铸的不是面四决那铸的又会是什么品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