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武习战的丹阳兵
汉魏时的丹阳,大致涵盖了今天安徽省铜陵、马鞍山、芜湖、黄山等皖南地区,也包括了江苏和浙江的一部分。据史书记载,此地“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显然是战斗民族的故乡。早在汉武帝晚期,李广之孙李陵在进击匈奴时,便带着五千丹阳精兵硬撼匈奴八万铁骑,在援兵不至的情形下竭力死战,硬是让匈奴单于数次起了撤兵的念头,其骁勇可见一斑。
孙坚英年早逝后,长子孙策投到了袁术帐下。盼望着能独自创业的孙策在为袁术立下大功请赏时曾言:“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意思很明白,希望明公把我老爸的旧部暂时还给我,我再招募一些本土军队,为您征战天下。袁术心想孙策一个毛头小子能招到什么精兵强将,何况往南是严白虎、刘繇和王朗这些人的地盘,很难有施展空间,便同意了他这个请求。
事实上,虽然此时的丹阳太守周尚是袁术亲自任命,但丹阳的军政大权却为年轻的周瑜所掌控。至于丹阳,除了上面说的民众“果劲好战”外,还“山有铜铁,自铸甲兵”,俨然是一支拥有地下兵工厂的强大雇佣军!在丹阳兵的奋战之下,孙策破曲阿、下会稽、平吴郡,终于威震江东,立下了孙家基业。

勇劫曹营的车下虎士
车下虎士,顾名思义,是护卫在车驾之下的虎狼之士,也就是专职保护吴王安全的贴身保镖。建安二十年,合肥之战打响。军中瘟疫流行,大部队因此撤出战斗,仅有吕蒙、蒋钦、凌统、甘宁以及一千多车下虎士跟随孙权,驻扎在逍遥津北。由于这段记载出自《吴书·甘宁传》,因此多数人认为车下虎士的统帅正是海贼出身、为人豪爽任侠的甘宁。
早年甘宁先后投在刘表和黄祖门下,但由于其粗放的性情和低微的出身,始终得不到这些荆州豪门的重用。投到孙权一方后,他乌林破曹、攻伐南郡,立下大功;又眼光独到,力劝孙权西取巴蜀,只因孙权犹豫不决,丧失了西进的良机。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大军四十万攻打濡须口,再度饮马长江。孙权率兵迎击,并密令甘宁带领车下虎士夜袭曹营。临行前,甘宁给每位士兵斟酒一银碗,众人喝罢,豪气顿生。二更时分,虎士裹甲衔枚,潜至曹军营下。拔掉鹿角,冲入营中,大肆砍杀起来。夜色茫茫,从梦境中惊醒的曹军士兵误以为东吴大军来犯,立刻举起火把,擂鼓呐喊。等到曹军集合完毕,定睛一看,哪里还有什么敌军——甘宁已经达到了扰乱军心的目的,早就带着敌将的首级,回自己军营去了。传说此战中,车下虎士仅二百人,入敌军万人大营,却无一人战死。孙权大喜,赏甘宁绢一千匹、战刀一百口,并赞道:“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
两年后的合肥之战,与濡须口战役相比,双方强弱之势发生了逆转:孙权带着十万大军志在必得,而曹操此时正在汉中用兵,合肥城中仅有张辽领着李典、乐进和军士数千。但张辽采用突袭战法,“披甲执戟、先登陷阵”。孙权大惊,无所适从之下,只得登上山顶自守。此战中东吴大将陈武战死,徐盛、宋谦等军猝不及防,接连带伤溃退,可以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惨败。加上不久后瘟疫流行,孙权只得令大军先行撤退,自己带着一些部下在逍遥津北屯驻。
张辽得到了吴军撤退的情报,认为这是活捉孙权的良机,便立即率步骑发动袭击。由于此前张文远的战力太过恐怖,面对万钧雷霆般的曹军,吴军鼓手竟因为恐惧而忘记了鸣鼓。情急之下,甘宁带着虎士奋勇杀出,硬生生拦下了曹军进攻的步伐。凌统则带着自己的三百亲兵,护卫孙权逃至逍遥津。当时河桥半拆、丈无余板,亏得胯下骏马神勇,一越而过,才保住了孙权性命。此中虽多有虚构之辞,但战场之凶险可以想象。

戍卫国都的解烦卫
建安二十四年,吕子明白衣渡江,袭荆州擒关羽,痛失爱弟的刘备亲领大军伐吴。面对来势汹汹的蜀汉大军,孙权大为头疼,并迅速招募六千人,组建了一支旨在对抗蜀军,寓意“战无不胜、能解困危”的“解烦卫”。但事实上,夷陵之战中大放异彩的是“书生都督”陆逊,初建的解烦卫尚未能立下亮眼的功勋。
蜀吴关系破裂后,孙权表面向曹丕臣服,但迟迟未向洛阳送去人质,这令曹丕意识到孙权并未真心归顺,只不过是行缓兵之计罢了。因此夷陵战火刚刚平息,曹丕便发动三路大军伐吴。作为回敬,在成功防御了曹丕的大军后,孙权自己也出兵攻打蕲春,并生擒了原先投降了曹魏的“吴奸”晋宗。根据《三国志·吴书》的记载,蕲春之战中“综与贺齐轻行掩袭,生虏得宗”。此处的“综”指的正是时任解烦卫统领的胡综。
汉魏时的丹阳,大致涵盖了今天安徽省铜陵、马鞍山、芜湖、黄山等皖南地区,也包括了江苏和浙江的一部分。据史书记载,此地“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显然是战斗民族的故乡。早在汉武帝晚期,李广之孙李陵在进击匈奴时,便带着五千丹阳精兵硬撼匈奴八万铁骑,在援兵不至的情形下竭力死战,硬是让匈奴单于数次起了撤兵的念头,其骁勇可见一斑。
孙坚英年早逝后,长子孙策投到了袁术帐下。盼望着能独自创业的孙策在为袁术立下大功请赏时曾言:“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意思很明白,希望明公把我老爸的旧部暂时还给我,我再招募一些本土军队,为您征战天下。袁术心想孙策一个毛头小子能招到什么精兵强将,何况往南是严白虎、刘繇和王朗这些人的地盘,很难有施展空间,便同意了他这个请求。
事实上,虽然此时的丹阳太守周尚是袁术亲自任命,但丹阳的军政大权却为年轻的周瑜所掌控。至于丹阳,除了上面说的民众“果劲好战”外,还“山有铜铁,自铸甲兵”,俨然是一支拥有地下兵工厂的强大雇佣军!在丹阳兵的奋战之下,孙策破曲阿、下会稽、平吴郡,终于威震江东,立下了孙家基业。

勇劫曹营的车下虎士
车下虎士,顾名思义,是护卫在车驾之下的虎狼之士,也就是专职保护吴王安全的贴身保镖。建安二十年,合肥之战打响。军中瘟疫流行,大部队因此撤出战斗,仅有吕蒙、蒋钦、凌统、甘宁以及一千多车下虎士跟随孙权,驻扎在逍遥津北。由于这段记载出自《吴书·甘宁传》,因此多数人认为车下虎士的统帅正是海贼出身、为人豪爽任侠的甘宁。
早年甘宁先后投在刘表和黄祖门下,但由于其粗放的性情和低微的出身,始终得不到这些荆州豪门的重用。投到孙权一方后,他乌林破曹、攻伐南郡,立下大功;又眼光独到,力劝孙权西取巴蜀,只因孙权犹豫不决,丧失了西进的良机。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大军四十万攻打濡须口,再度饮马长江。孙权率兵迎击,并密令甘宁带领车下虎士夜袭曹营。临行前,甘宁给每位士兵斟酒一银碗,众人喝罢,豪气顿生。二更时分,虎士裹甲衔枚,潜至曹军营下。拔掉鹿角,冲入营中,大肆砍杀起来。夜色茫茫,从梦境中惊醒的曹军士兵误以为东吴大军来犯,立刻举起火把,擂鼓呐喊。等到曹军集合完毕,定睛一看,哪里还有什么敌军——甘宁已经达到了扰乱军心的目的,早就带着敌将的首级,回自己军营去了。传说此战中,车下虎士仅二百人,入敌军万人大营,却无一人战死。孙权大喜,赏甘宁绢一千匹、战刀一百口,并赞道:“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
两年后的合肥之战,与濡须口战役相比,双方强弱之势发生了逆转:孙权带着十万大军志在必得,而曹操此时正在汉中用兵,合肥城中仅有张辽领着李典、乐进和军士数千。但张辽采用突袭战法,“披甲执戟、先登陷阵”。孙权大惊,无所适从之下,只得登上山顶自守。此战中东吴大将陈武战死,徐盛、宋谦等军猝不及防,接连带伤溃退,可以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惨败。加上不久后瘟疫流行,孙权只得令大军先行撤退,自己带着一些部下在逍遥津北屯驻。
张辽得到了吴军撤退的情报,认为这是活捉孙权的良机,便立即率步骑发动袭击。由于此前张文远的战力太过恐怖,面对万钧雷霆般的曹军,吴军鼓手竟因为恐惧而忘记了鸣鼓。情急之下,甘宁带着虎士奋勇杀出,硬生生拦下了曹军进攻的步伐。凌统则带着自己的三百亲兵,护卫孙权逃至逍遥津。当时河桥半拆、丈无余板,亏得胯下骏马神勇,一越而过,才保住了孙权性命。此中虽多有虚构之辞,但战场之凶险可以想象。

戍卫国都的解烦卫
建安二十四年,吕子明白衣渡江,袭荆州擒关羽,痛失爱弟的刘备亲领大军伐吴。面对来势汹汹的蜀汉大军,孙权大为头疼,并迅速招募六千人,组建了一支旨在对抗蜀军,寓意“战无不胜、能解困危”的“解烦卫”。但事实上,夷陵之战中大放异彩的是“书生都督”陆逊,初建的解烦卫尚未能立下亮眼的功勋。
蜀吴关系破裂后,孙权表面向曹丕臣服,但迟迟未向洛阳送去人质,这令曹丕意识到孙权并未真心归顺,只不过是行缓兵之计罢了。因此夷陵战火刚刚平息,曹丕便发动三路大军伐吴。作为回敬,在成功防御了曹丕的大军后,孙权自己也出兵攻打蕲春,并生擒了原先投降了曹魏的“吴奸”晋宗。根据《三国志·吴书》的记载,蕲春之战中“综与贺齐轻行掩袭,生虏得宗”。此处的“综”指的正是时任解烦卫统领的胡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