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吧 关注:2,739贴子:8,868
  • 3回复贴,共1

谈周子的工夫,兼及《太极图说》与《通书》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仙仙生活札记《谈周子的工夫,兼及〈太极图说〉与〈通书〉问题》
几个大理学家里,周子的书最难读,要细细地嚼方能出味(似朱子、阳明二人指点最为亲切)。按说他正儿八经的书最少,就一个《通书》,一个《太极图说》,一万字都不到,一目十行地看,十分钟就看完了;其他文字也少,中华书局“理学丛书”里的《周敦颐集》还搜罗了他另外一些篇什,却仍是薄薄一册。但周子惜墨也有道理:就那不到一万字的主要著作,我看也未必有谁能全部解通,所谓《通书》也是“不通之书”。言归正传,现在要说周子的工夫。周子的工夫最难讲,牟宗三说他是“形而上学的兴趣浓,道德的兴趣淡”,而儒家的工夫最后是必然要落到道德上来的。话说周子的工夫主要记载着《通书·思第九》,原文如下:“《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机也。《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几,其神乎!’”周子的工夫是一个“思”字,而且是从《洪范》化出,这最奇怪,几个大理学家中从《洪范》下手的就我所知只有他一人。这个“睿”字,这个“无不通”,都还好理解,是自然照见的意思,但“思”是什么?牟宗三以为,这个“思”的工夫是要从“几”字入手,也就是“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与“知几,其神乎”的这个“几”。“几”是什么?周子自己下过一个定义,在《圣第四》中,叫“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也就是刚冒出头来的一丝念头,牟宗三解得最好:“‘动’是发动,‘动而未形’就是发动而未表现于外。‘几’就是你说它没有,它已发动了;你说它有,它却没有表现于外,就是在这个时候,你要用工夫。”比如“诚无为,几善恶”,这是周子的名言。诚是个本体,无善无恶,因为还没发嘛,就是《思第九》说的“无思”。几就是那一丝念头,虽然游丝一般,却已经有个中不中节,是善是恶的问题。但这里有个问题,当“几”之时,人是否能意识到?我没做过工夫,不敢乱说,但我晓得朱子的意见说过:“须知即此念虑之间,便当审其自慊自欺之向背,以存诚而去伪。”朱子说“当审”,其实就隐含着“能审”一层。凭日常的生活经验来讲,比如我们说话直的,所说或有不稳妥处,说的同时自己是能感到不对劲的。之所以在说时才发现,就是因为松懈了,没审,这就迟了。一个念头刚生出来,人就审,不中节的,恶的,便化掉它,这大概就是周子的工夫。特别提到的是牟宗三的一个观点:“要了解周濂溪,首先要看他的《通书》,以《通书》作标准,不要以《太极图说》作标准,要拿《通书》决定《太极图说》的意义。”这个话是冲着朱子去的。朱子看重《太极图说》(结果是后代理学家无不重视《太极图说》,明代编《性理大全》时就以《太极图说》冠首),这大概与他自己的体系有关,因为二程没什么宇宙论的兴趣,所以他要借《太极图说》来构建他的宇宙论。而他要做的就是用“理”与“气”来解构《太极图说》,并非真要还周子一个本来面目。因此我觉得牟氏这个观点还是有道理的。而且从考据一方面说,祁宽的《通书后跋》提到《通书》两个程门的本子(一是侯师圣本,一是尹和靖本,此二人皆出程门,和靖尤为高弟)后边都附着《太极图说》,而祁宽从九江周子故宅得到的旧本《通书》却没有附《太极图说》,这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关于《太极图说》那个图的来源,考证的很多,基本可以肯定是传自陈抟,出于道教,所以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历来受到重视的《太极图说》仍有所依凭,是隔了一层;而相形之下,《通书》纯是自得,似乎更近于周子的本意。当然,这个案不好翻,我也没仔细整理过《通书》的义理。以后若有缘分,能深入研究周子,我想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


1楼2010-05-01 19:00回复
    嗯,周子通书远承道统,后启张程,朱子手注,洵为宋儒根基。
    只是,在我看来,通书之要还是一个“诚”。“思第九”曰:“思者,圣功之本”。前又言:“无思,本也;思通,用也。”朱子注曰:“无思,诚也;思通,神也。”可通。“思”为一过程,一段下手的功夫,可为慎独、主静、养心等圣贤克己功夫之注脚,此谓“圣功之本”。至于“几”,《近思录》中辨析极明,当可涵于慎独之中矣。


    2楼2010-05-02 14:30
    回复
      整个《通书》,说的也只是一个“诚”字。至于“思”,其实就近于“诚意”。


      3楼2010-05-02 15:19
      回复
        真正太极图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3-05 16: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