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自闭症吧 关注:65贴子:288
  • 0回复贴,共1

如何改善自闭症孩子的刻板语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家长会反映孩子在出语言之后,会存在很多的刻板性语言,不懂得灵活使用所学的语言,从而往往出现“能说但不会说”的情况。为此,我们从原因分析、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够帮助家长们有效改善孩子的刻板语言问题。
1. 原因分析
1.1 我们的孩子往往伴随刻板行为
我们家长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自闭症本身就会让孩子产生刻板行为、刻板语言和刻板思维。其次,医生在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诊断时,社交障碍、兴趣狭窄及行为刻板是其诊断标准,可见在刻板行为是我们这类孩子的典型症状之一。因此,当孩子在出语言之后,自然就会在语言、思维等方面出现刻板。
1.2 语言训练中缺乏感知觉的互动体验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被认为是人类在对现实世界进行互动体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逐步形成了范畴、概念和意义,最后再用语言符号将其固定下来所形成的。
举例来讲,例如孩子要学习“车”这一语言,首先是让孩子来摸一摸、坐一坐、推一推等感知觉学习,之后孩子便会形成“车”这一概念,当“车”这一符号与汽车表象之间建立有效联接之后,孩子便会习得“车”的语言。
而在实际的语言训练中,教授材料多以卡片、书籍等为主,因此就会让孩子失去感知觉学习的互动体验过程,从而所学习的语言得不到有效泛化,渐渐地造成语言刻板。
1.3 语言训练中缺少社会互动
首先,儿童语言习得的交际理论认为,交际是语言的本质,语言是为了适应人类的交际需要产生的,没有交际就没有语言。其次,儿童语言习得的语用论认为,儿童对出现在环境中的语言能否习得与其语用有关,语用习得的重点在于语境和功能。
综上可见,一旦孩子在语言训练中缺少了社会互动,那孩子所学习的语言将会变成一个被动输入的过程,不能够有效输出、学以致用,最终可能就会造成孩子为了“迎合”教导者的教学过程而表达刻板性语言。
2. 解决策略
2.1 理解并接纳孩子的刻板性语言
有些情况下,孩子会出现重复的刻板行为,并且在该过程中伴随有严重的刻板语言,例如当孩子学会点数之后,之后每天上下楼梯都会坚持数完楼梯层数才肯回家,当教导者刻意阻断之后会出现较大的情绪。
面对类似的刻板语言时,家长们应当分清“孰轻孰重”,即对于孩子的哭闹行为、数楼梯层数这两个行为来说,哪一个行为对孩子、教导者以及旁人的干扰比较小呢?所以,适当的理解并接纳孩子的刻板语言也不是不可以。
2.2 语言训练中加强孩子的感知觉学习
众所周知,无论是自闭症儿童,还是普通孩子,语言教学均由理解性语言、表达性语言两部分所构成,并且两者的关系一定是先理解再表达。因此,加强孩子的感知觉学习,能够直接有效地帮助孩子提升其认知水平,进而增强语言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西瓜”这一词汇时,应当让孩子摸一摸(圆圆的、光滑的皮)、看一看(绿色的皮、红色的瓤)、尝一尝(甜甜的、有水分)等,从而让孩子知道,不管是完整的西瓜,还是切成一半的西瓜,亦或是吃到嘴里的西瓜,它们都称之为“西瓜”,不会因形状、大小、颜色等的变化而改变名称。
2.3 语言训练中应加强社会互动
从前面的论述中已经得知,语言习得的关键是交际,是语境和功能,因此,在语言训练中,为了避免孩子出现“能说但不会说”的刻板性语言,就应当加强孩子的语言交际、情景应用等内容。
例如,当孩子在学习“被动回应他人问好”时,假设教导者是老师,当老师表达“阳阳,早上好”后,孩子被动说出“老师早上好”。之后应当让孩子学会回应其他人的问好,例如回应好朋友乐乐“乐乐,你好”,回应爸爸“早上好,爸爸”等,从而让孩子真正意义上学会如何回应他人的问候,而不是仅仅能表达出“老师早上好”这几个字。


1楼2021-11-08 15:5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