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17日漏签0天
中微子地球演化说吧 关注:291贴子:4,03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0回复贴,共1页
<<返回中微子地球...吧
>0< 加载中...

平板俯冲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绝大部分俯冲板片都是以一定的正角度下插到周边较热的地幔中,平板俯冲则是例外,在沉入地幔之前,它能在上覆板块之下近水平地运动数百乃至上千公里(Manea et al., 2017)。作为一种非同寻常的俯冲模式,平板俯冲仅占现今全球俯冲带的 10% 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墨西哥、秘鲁和智利(Gutscher et al., 2000 ; Manea et al.,2017)。平板俯冲的形成机制长期处于争论之中,一般认为是俯冲板块自身的浮力异常(如大洋高原、无震洋脊或海山链)、海沟后撤、俯冲板块与上覆板块之间的吸力或上覆板块向海沟的运动等因素的组合效应(Manea et al., 2017)。
1、Axen G J, van Wijk J W, Currie C A. Basal continental mantle lithosphere displaced by flat-slab
subduction[J]. Nature Geoscience, 2018. DOI: 10.1038/s41561-018-0263-9.
2、Gutscher M A, Spakman W, Bijwaard H, et al. Geodynamics of flat subduction: Seismicity and tomographic constraints from the Andean margin[J]. Tectonics, 2000, 19(5): 814-833.
3、Gutscher M A. Scraped by flat-slab subduction[J]. Nature Geoscience, 2018, 11: 890-891.
4、Li Z X, Li X H. Formation of the 1300-km-wid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 and postorogenic magmatic province in Mesozoic South China: a flat-slab subduction model[J]. Geology, 2007, 35(2): 179-182.
5、Liu L, Gurnis M, Seton M, et al. The role of oceanic plateau subduction in the Laramide orogeny[J]. Nature Geoscience, 2010, 3(5): 353.
6、Manea V C, Manea M, Ferrari L, et al. A review of the geodynamic evolution of flat slab subduction inMexico, Peru, and Chile[J]. Tectonophysics, 2017, 695: 27-52.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研究发现,地冕的范围差不多延伸到63万千米之外,相当于100个地球半径;而月球轨道相当于60个地球半径,也就是说,月球也被包含在地冕之中。研究人员还发现,由于太阳光压的影响,地冕的形状看起来有点像彗星的尾巴。在朝着太阳的一侧,地冕层氢原子被阳光“压缩”,在距离地表 6 万公里处每立方厘米大约有 70 个原子;而到月球轨道空间,每立方厘米平均仅有 0.2 个原子,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真空。在背对太阳的一侧,氢原子的密度整体上要更大一些。
Baliukin, I。, Bertaux, J。-L。, Quémerais, E。, Izmodenov, V。, & Schmidt, W。 (2019)。 SWAN/SOHO Lyman-α mapping: The hydrogen geocorona extends well beyond the Mo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24, 861– 885。


2025-07-17 20:34:27
广告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月球引潮力振动与大气潮汐的周期变化
[1]李国庆,宗海锋.27.3及13.6d周期的大气潮[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06):835-850.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基于宏观微观方法研究原子核的质量和衰变性质
对于阿尔法衰变过程的描述,最先由伽莫夫在1928年提出。他利用量子力学中的势垒隧穿效应解释阿尔法衰变,也为势垒隧穿提供了现实存在的基础。在后续的工作中,有许多理论模型研究了阿尔法衰变过程及半衰期,如统一裂变模型(UFM)、推广的液滴模型(GLDM)、密度依赖的结团模型以及一些唯象公式等。这些理论模型无不是通过量子力学的势垒隧穿过程解释阿尔法衰变现象,只是在一些细节处理上有所不同。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不稳定原子核β衰变半衰期的理论研究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微子质量起源与轻子相CP破坏的研究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微子的质量对光子与中微子散射领头阶的影响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超重核α衰变半衰期的研究


2025-07-17 20:28:27
广告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电子密度变化对56Mn半衰期的影响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利用原子核衰变研究对称能的性质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集体模型 实验表明,原子核的运动形式,除了独立粒子运动以外,还有振动和转动等集体运动的形式。1952年丹麦物理学家A.玻尔和B.R.莫特森提出了一种新的核模型──集体模型(或叫做综合模型)。集体模型认为,原子核中的核子在平均场中独立地运动并形成壳层结构,而原子核又可以发生形变,并产生转动和振动等集体运动。这两种集体运动的引入是集体模型对壳层模型的重要发展。在原子核处于满壳时,原子核趋于球形。当满壳以外存在核子时,满壳外的核子对于核心部分会产生极化作用,使之产生形变。满壳层内的核子的运动又有保持球对称的趋势,对于极化作用有一种恢复力。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两种作用达到平衡。集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远离幻数的原子核磁矩以及壳层模型无法给出的大的电四极矩。它很好地给出了变形核中转动和振动等低激发态的位置,以及这些态具有的大的跃迁几率。这一理论在裂变现象的研究方面是有用的。液滴模型 这个模型是丹麦物理学家N.玻尔1936年首先提出并在1939年被玻尔和美国物理学家J.A.惠勒用于解释核裂变现象。它是早期的一种原子核模型,它将原子核比作一种带电的不可压缩的液滴,核子比作液滴中的分子。液滴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原子核的比结合能基本上是一个常数,核子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饱和性这一事实。这个模型再现了原子核的不可压缩性,即核物质的密度几乎是一个常数的事实。它是目前计算原子核的结合能以及核裂变的最好的理论基础。(见裂变机理)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这是70年代起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模型,它是为了解释满壳与大变形核中间大量的过渡区原子核的性质而提出的。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0回复贴,共1页
<<返回中微子地球...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