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姥娘”——2021“心中的父母”有奖征文(117)
原创用相机说话用相机说话5天前
我的“姥娘”——2021“心中的父母”有奖征文选登(117)
(河北省盐山县 刘晓林)
(作者)
【编者按:2021“心中的父母”全国有奖征文活动继续由河北省盐山县文联、盐山县作协、盐山县总工会、盐山县新联会、“用相机说话”公众号、乌拉盖涮羊肉草原绿色食品产业集团、盐山凤凰影院共同举办,欢迎全国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投稿,来稿时请附作者照片和父母照片,邮箱hbyswhs@163.com】
她没有生我,不是娘。但她却把我养大,更胜似亲娘——她就是我的“姥娘”。
——题记
相信每个家庭都有主心骨,都有一家之主。姥姥在家就是这样的。姥姥和姥爷白手起家,年轻时吃糠咽菜省吃俭用。养大了自己的三个孩子,看了我,看了姨家的老大,看了舅家的两个孩子。她把这一生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
她教我们善良、宽怀、大度,她自己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了一生。
(作者和母亲、姥姥合影)
三十多年前因为家里孩子多,爸爸妈妈照顾不上,于是我和很多孩子一样自然成了姥姥家的孩子。
姥姥曾是个苦孩子,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父亲被日本人中伤去世。与母亲、哥哥相依为命。14岁母亲去世,哥哥娶了嫂子,与哥哥、嫂子在一起住,看哥哥家的孩子。
姥姥从小学习好,爱读书,可是条件不允许。不能去上学,老师都家来叫了好几趟,给出书本费。可她还是很遗憾,与学习无缘,没有上学,只上到了四年级。
后来,她结婚后,村里找人去学习拖拉机,又被选中了她,可是没人看孩子,又没去成。再后来,又有机会被选中去学习赤脚医生,都发给了书,可惜又是家庭原因,没有学成。姥姥一生的遗憾应该就是很想读书却总是错失了良机。这也是她一直坚持让我读书上大学的原因。
到结婚来到姥爷家,这里没有婆婆,只有公爹、小叔子、小姑子,长嫂如母,辛劳可知。
姥姥特别孝顺,公爹瘫痪在床,一直亲力亲为,把屎把尿,在那个穷苦的年代,自己省吃俭用还专门给公爹买鸡蛋吃。每个冬天都给公爹做一身新的棉衣。
听妈妈说,姥姥坐月子人家给的鸡蛋,都舍不得吃,拿到集上卖成钱补贴家用。姥姥常年不炒菜,因为炒菜用油就是浪费钱了。一瓶香油,竟能用一年,就是用筷子沾沾放在菜里。真是简省节约一辈子。
姥姥特别心疼娘家人,对于她的哥哥嫂子,侄子侄女都是爱在每处。领着我去舅姥姥姥爷家的时候,都是记得他们喜欢吃肉,给他们买肉带去。自己从来不吃,说不喜腥。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生了两个女儿,38岁高龄生下舅舅。舅舅从小体弱多病,医生曾断言活不过两三岁,坚强的姥姥带着他看病,舅舅身体慢慢越来越好。后来结婚生了两个儿子。
姥姥的大女儿是妈妈,妈妈和小姨相差12岁。妈妈在家里被宠成了小公主。衣服都是姥姥亲手缝制,最新潮。50年前妈妈就拥有全村第一辆自行车。妈妈继承了姥姥爱美的本性,爱人的心胸。
小姨,继承了姥姥勤劳、细腻的心思,以及面对困难时候的柔韧坚强。
舅,得到姥姥更多的精心筹划,继承了姥姥创造的家。
我哪,本来不应该让姥姥受累,但是因为管我,多受累了。小时候记得一觉醒来,姥姥上地了,我就在家哇哇哭叫。邻居们来到这里,把我抱出去。姥姥背着大筐上地打草喂羊,压的后背总是疼。姥姥和我一样,瘦小身材,每次到农忙时节,都会咬牙强干,累得遍体是伤,浑身难受,每个农忙,都可以说累个半死。
姥姥的手好像特别有劲。我记得小时候肚子疼,姥姥可以给我揉一个晚上。枕着姥姥的手臂睡觉,她总也不说累。我自己有了孩子却知道,孩子压在胳膊上有多累人。
姥姥出了名的一生节俭,一分钱掰成两掰花。吃饭从不舍得吃好的,年轻到老不会炒菜,不会炝锅,不放油,都是为了省钱。记忆中童年最好的饭就是包饺子而且是素饺子。其余时间都是馒头烧热水萝卜条,姥姥说吃素不吃肉。其实是不舍得花钱。后来他们开玩笑,说我长不高,是小时候姥姥家的生活条件太差造成的。其实能用最低的成本维持住一家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智慧了,哪里还说得上营养多少。
浪费的事情更是万万不允许,剩下的菜都是喂羊,一辈子喂羊,对待每一只羊都像对人一样好。小时候羊进了屋子,我打羊,呵斥羊。姥姥说我,人物一理,不能这样对待羊。每个羊生宝宝,都会让羊妈妈,喝热水,吃热食物。小羊宝宝喝不上奶的时候,还给他用奶瓶沏奶粉或者喂牛奶。
记忆中最深的一次,我初三上学,需要10块钱的生活费,中途家里给带来。姥姥托人给带来的10块钱,都是一毛一毛凑成的。给我留在脑海中的震撼,至今犹存,钱是一毛一毛攒起来的,一定要好好的读书。
姥姥与人为善。姥姥的善良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的家人好,对陌生人,对可怜人,更是多一份关照。一个本家的姥爷,单身一辈子,五十多岁的时候,说了一个外地的老婆,老婆来了人生地不熟,而且我记得刚来的时候,浑身又脏又臭,都是姥姥照顾,让她在家里吃住,后来老头老太太,生病去世也都是姥姥忙前忙后。
因为姥姥姥爷的人性好,我这个外来人在姥姥的村子里没有受到一点不公平的待遇,他们都对我特别的好。初中、高中上学,每逢阴雨天善良的乡里乡亲都会用他们的拖拉机拉着我去,我直到今天都不能忘记这些美好有爱的瞬间。
姥姥的拿手菜就是摊鸡蛋饼,当然是不放鸡蛋的,就放南瓜,或者小葱,或者各种瓜,放点面和水,搅拌均匀,然后摊成面糊子,还记得七八岁的时候,和我一起玩的小伙伴六七个人围着姥姥的锅台,等着她做熟一个吃一个,那叫一个香啊。
姥姥深明大义,不像一般的农村老太太那样目光短浅,邻里之间有些处不开的事,都是愿意来和她说一说。
小时候不懂事,妹妹来了,姥姥对她特别好,好吃的好玩的都是先给她,我就生闷气。姥姥就劝解我,这是你妹妹,你要好好地爱她。是那个时候,姥姥教会了我分享,教会了我先人后己。
小时候,自己对爸爸妈妈不理解,充满抱怨,姥姥总是对我说,父母有多不容易,有多爱我。是姥姥及时地心理疏导,宽大的爱滋养了我。让我对父母充满了爱,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姥姥一辈子喜欢孩子,看了侄子、侄女好几个,又看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又看了我,又看了姨家一个表弟,舅家两个表弟。这么多孩子,都特别喜欢,而且都没有打过一次,骂过一次。
姥姥的眼光特别长远,她会不顾眼前得失,牺牲自己,顾全大局。我上初中的时候,出去见到大世界,觉得特别新奇,放学就做在锅台那里,姥姥做饭,我说学校的事情,最初的人情世故,处事方式,都是姥姥在那时候给我奠定了比较正的三观。
从上学到上班姥姥一直说,我是个有福的人。到哪里都比较顺,也确实如此,很多事情,确实我都能心想事成。
上班之后跟姥姥更近了,她也比较厚德大气的的处事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姥姥特别好学,我发的书农闲的时候她都看一遍,也时刻嘱咐我一定得好好上学,长大了挣口饭吃。终于我成了她心中的小骄傲,能有自己的事业了。但是姥姥对我跟宠爱,不让我干任何家务活,在同龄人中,我是唯一一个不会蒸馒头,不会干家务的人。
姥姥的智慧很多,识人很准,这里不得不说她选儿媳妇的智慧。
姥姥家的条件在村里很一般,就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靠种地为生,农闲的时候喂几只羊。不要小看这几只羊,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姥爷踏实本分,勤劳善良,但是老来得子,相比年轻父母能给儿子所带来的那种便利也是没有的。姥爷年龄大了,在能力等方面肯定不如年轻人赶时髦。
舅个子不高,文化不高,家庭一般,所以在当时的婚恋市场上并不是很好的绩优股,并没有很多人踏破门槛来说媒的那种状态。
然而,作为自身条件不是太好的家来说,给舅找一个什么样的媳妇成了当务之急。房子早就盖好了,姥爷是个甩手掌柜,舅的年龄还小。一切都有姥姥说了算。
印象中,相看了好几个,但是都没有中意。当年的妗子,个子挺高的,就是比较胖,我舅不乐意。姥姥看着挺好的。
妗子第一次来家里的时候,那是冬天,都穿着棉衣,从三马车上下来,隔着玻璃,我就好像看见了一座小山似的那么魁梧。那时候妗子,一米六一百六十斤。
姥姥当时的心意肯定是,舅舅身单力薄,娶个媳妇膀大腰圆的互相弥补,对于干农活,非常的好。
就在舅舅没有十分的陷入爱情之中的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舅舅、妗子结婚了。婚后自然也是一顿磨合。每次矛盾,姥姥总是偏向妗子。
神奇发生的事是,婚后妗子生了两个儿子。两次生产,并没有像一般的农村妇女一样变得更胖。反而退掉了她的婴儿肥,变得苗条起来。一米六一百斤。成了邻里邻居妯娌之间最佳的逆生长。
妗子结婚时21岁,她的母亲是个外地来的,半聋哑人,家庭教育不是太好,她的母亲没有交给她很多的为人做事的道理。
来到这里,与姥姥朝夕相处,姥姥的为人,做事风格,都无形之中对妗子产生了影响。当然这期间也有很多的冲突磨合,比如姥姥特别的勤俭,一分一毫一丝一缕都舍不得浪费。妗子作为年轻人来说,看见没有用的就想扔,每次一扔必被姥姥唠叨,后来为了让姥姥不生气妗子就偷偷地扔。
其实都是这样的,在家里的时候,我爱买衣服,都是偷偷地买。我每次给姥姥买,姥姥第一句话肯定是,太多了,都穿不过来,太多了,也是归扔。
姥姥的大智若愚高瞻远瞩,有时候我们是看不懂的。但是过去很久很久,我们就看见了姥姥做事的好结果。
姥姥一辈子明白,最后时刻,也是思维很清楚。也不愿意让别人伺候,从来不说别人的不好。总是看人好处记人恩德。
姥姥和姥爷,一辈子勤劳朴实,感情越来越浓。从来没有吵架也没有打架。
姥姥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女儿喜欢什么,女婿有什么优点,孙子外孙生日,怕什么,爱吃什么,都记在心里。不分你在身边的还是在远处的,每个孩子的未来,她都会考虑,只要孩子们好,孩子们需要的,她都会全部投入。
吃亏是福,善待他人,永怀感恩,充满希望,勤俭持家……姥姥身上的优良品质,现在想来多的数不清,也没有学来,非常遗憾,姥姥想您、爱您。
作者简介:刘晓林,中共党员,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泰安路小学教师,曾荣获沧州市优秀特岗教师、盐山县最美教师、优秀班主任、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等称号,所带的班级多次获得“县级优秀班集体”称号。





原创用相机说话用相机说话5天前
我的“姥娘”——2021“心中的父母”有奖征文选登(117)
(河北省盐山县 刘晓林)
(作者)
【编者按:2021“心中的父母”全国有奖征文活动继续由河北省盐山县文联、盐山县作协、盐山县总工会、盐山县新联会、“用相机说话”公众号、乌拉盖涮羊肉草原绿色食品产业集团、盐山凤凰影院共同举办,欢迎全国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投稿,来稿时请附作者照片和父母照片,邮箱hbyswhs@163.com】
她没有生我,不是娘。但她却把我养大,更胜似亲娘——她就是我的“姥娘”。
——题记
相信每个家庭都有主心骨,都有一家之主。姥姥在家就是这样的。姥姥和姥爷白手起家,年轻时吃糠咽菜省吃俭用。养大了自己的三个孩子,看了我,看了姨家的老大,看了舅家的两个孩子。她把这一生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
她教我们善良、宽怀、大度,她自己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了一生。
(作者和母亲、姥姥合影)
三十多年前因为家里孩子多,爸爸妈妈照顾不上,于是我和很多孩子一样自然成了姥姥家的孩子。
姥姥曾是个苦孩子,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父亲被日本人中伤去世。与母亲、哥哥相依为命。14岁母亲去世,哥哥娶了嫂子,与哥哥、嫂子在一起住,看哥哥家的孩子。
姥姥从小学习好,爱读书,可是条件不允许。不能去上学,老师都家来叫了好几趟,给出书本费。可她还是很遗憾,与学习无缘,没有上学,只上到了四年级。
后来,她结婚后,村里找人去学习拖拉机,又被选中了她,可是没人看孩子,又没去成。再后来,又有机会被选中去学习赤脚医生,都发给了书,可惜又是家庭原因,没有学成。姥姥一生的遗憾应该就是很想读书却总是错失了良机。这也是她一直坚持让我读书上大学的原因。
到结婚来到姥爷家,这里没有婆婆,只有公爹、小叔子、小姑子,长嫂如母,辛劳可知。
姥姥特别孝顺,公爹瘫痪在床,一直亲力亲为,把屎把尿,在那个穷苦的年代,自己省吃俭用还专门给公爹买鸡蛋吃。每个冬天都给公爹做一身新的棉衣。
听妈妈说,姥姥坐月子人家给的鸡蛋,都舍不得吃,拿到集上卖成钱补贴家用。姥姥常年不炒菜,因为炒菜用油就是浪费钱了。一瓶香油,竟能用一年,就是用筷子沾沾放在菜里。真是简省节约一辈子。
姥姥特别心疼娘家人,对于她的哥哥嫂子,侄子侄女都是爱在每处。领着我去舅姥姥姥爷家的时候,都是记得他们喜欢吃肉,给他们买肉带去。自己从来不吃,说不喜腥。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生了两个女儿,38岁高龄生下舅舅。舅舅从小体弱多病,医生曾断言活不过两三岁,坚强的姥姥带着他看病,舅舅身体慢慢越来越好。后来结婚生了两个儿子。
姥姥的大女儿是妈妈,妈妈和小姨相差12岁。妈妈在家里被宠成了小公主。衣服都是姥姥亲手缝制,最新潮。50年前妈妈就拥有全村第一辆自行车。妈妈继承了姥姥爱美的本性,爱人的心胸。
小姨,继承了姥姥勤劳、细腻的心思,以及面对困难时候的柔韧坚强。
舅,得到姥姥更多的精心筹划,继承了姥姥创造的家。
我哪,本来不应该让姥姥受累,但是因为管我,多受累了。小时候记得一觉醒来,姥姥上地了,我就在家哇哇哭叫。邻居们来到这里,把我抱出去。姥姥背着大筐上地打草喂羊,压的后背总是疼。姥姥和我一样,瘦小身材,每次到农忙时节,都会咬牙强干,累得遍体是伤,浑身难受,每个农忙,都可以说累个半死。
姥姥的手好像特别有劲。我记得小时候肚子疼,姥姥可以给我揉一个晚上。枕着姥姥的手臂睡觉,她总也不说累。我自己有了孩子却知道,孩子压在胳膊上有多累人。
姥姥出了名的一生节俭,一分钱掰成两掰花。吃饭从不舍得吃好的,年轻到老不会炒菜,不会炝锅,不放油,都是为了省钱。记忆中童年最好的饭就是包饺子而且是素饺子。其余时间都是馒头烧热水萝卜条,姥姥说吃素不吃肉。其实是不舍得花钱。后来他们开玩笑,说我长不高,是小时候姥姥家的生活条件太差造成的。其实能用最低的成本维持住一家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智慧了,哪里还说得上营养多少。
浪费的事情更是万万不允许,剩下的菜都是喂羊,一辈子喂羊,对待每一只羊都像对人一样好。小时候羊进了屋子,我打羊,呵斥羊。姥姥说我,人物一理,不能这样对待羊。每个羊生宝宝,都会让羊妈妈,喝热水,吃热食物。小羊宝宝喝不上奶的时候,还给他用奶瓶沏奶粉或者喂牛奶。
记忆中最深的一次,我初三上学,需要10块钱的生活费,中途家里给带来。姥姥托人给带来的10块钱,都是一毛一毛凑成的。给我留在脑海中的震撼,至今犹存,钱是一毛一毛攒起来的,一定要好好的读书。
姥姥与人为善。姥姥的善良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的家人好,对陌生人,对可怜人,更是多一份关照。一个本家的姥爷,单身一辈子,五十多岁的时候,说了一个外地的老婆,老婆来了人生地不熟,而且我记得刚来的时候,浑身又脏又臭,都是姥姥照顾,让她在家里吃住,后来老头老太太,生病去世也都是姥姥忙前忙后。
因为姥姥姥爷的人性好,我这个外来人在姥姥的村子里没有受到一点不公平的待遇,他们都对我特别的好。初中、高中上学,每逢阴雨天善良的乡里乡亲都会用他们的拖拉机拉着我去,我直到今天都不能忘记这些美好有爱的瞬间。
姥姥的拿手菜就是摊鸡蛋饼,当然是不放鸡蛋的,就放南瓜,或者小葱,或者各种瓜,放点面和水,搅拌均匀,然后摊成面糊子,还记得七八岁的时候,和我一起玩的小伙伴六七个人围着姥姥的锅台,等着她做熟一个吃一个,那叫一个香啊。
姥姥深明大义,不像一般的农村老太太那样目光短浅,邻里之间有些处不开的事,都是愿意来和她说一说。
小时候不懂事,妹妹来了,姥姥对她特别好,好吃的好玩的都是先给她,我就生闷气。姥姥就劝解我,这是你妹妹,你要好好地爱她。是那个时候,姥姥教会了我分享,教会了我先人后己。
小时候,自己对爸爸妈妈不理解,充满抱怨,姥姥总是对我说,父母有多不容易,有多爱我。是姥姥及时地心理疏导,宽大的爱滋养了我。让我对父母充满了爱,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姥姥一辈子喜欢孩子,看了侄子、侄女好几个,又看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又看了我,又看了姨家一个表弟,舅家两个表弟。这么多孩子,都特别喜欢,而且都没有打过一次,骂过一次。
姥姥的眼光特别长远,她会不顾眼前得失,牺牲自己,顾全大局。我上初中的时候,出去见到大世界,觉得特别新奇,放学就做在锅台那里,姥姥做饭,我说学校的事情,最初的人情世故,处事方式,都是姥姥在那时候给我奠定了比较正的三观。
从上学到上班姥姥一直说,我是个有福的人。到哪里都比较顺,也确实如此,很多事情,确实我都能心想事成。
上班之后跟姥姥更近了,她也比较厚德大气的的处事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姥姥特别好学,我发的书农闲的时候她都看一遍,也时刻嘱咐我一定得好好上学,长大了挣口饭吃。终于我成了她心中的小骄傲,能有自己的事业了。但是姥姥对我跟宠爱,不让我干任何家务活,在同龄人中,我是唯一一个不会蒸馒头,不会干家务的人。
姥姥的智慧很多,识人很准,这里不得不说她选儿媳妇的智慧。
姥姥家的条件在村里很一般,就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靠种地为生,农闲的时候喂几只羊。不要小看这几只羊,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姥爷踏实本分,勤劳善良,但是老来得子,相比年轻父母能给儿子所带来的那种便利也是没有的。姥爷年龄大了,在能力等方面肯定不如年轻人赶时髦。
舅个子不高,文化不高,家庭一般,所以在当时的婚恋市场上并不是很好的绩优股,并没有很多人踏破门槛来说媒的那种状态。
然而,作为自身条件不是太好的家来说,给舅找一个什么样的媳妇成了当务之急。房子早就盖好了,姥爷是个甩手掌柜,舅的年龄还小。一切都有姥姥说了算。
印象中,相看了好几个,但是都没有中意。当年的妗子,个子挺高的,就是比较胖,我舅不乐意。姥姥看着挺好的。
妗子第一次来家里的时候,那是冬天,都穿着棉衣,从三马车上下来,隔着玻璃,我就好像看见了一座小山似的那么魁梧。那时候妗子,一米六一百六十斤。
姥姥当时的心意肯定是,舅舅身单力薄,娶个媳妇膀大腰圆的互相弥补,对于干农活,非常的好。
就在舅舅没有十分的陷入爱情之中的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舅舅、妗子结婚了。婚后自然也是一顿磨合。每次矛盾,姥姥总是偏向妗子。
神奇发生的事是,婚后妗子生了两个儿子。两次生产,并没有像一般的农村妇女一样变得更胖。反而退掉了她的婴儿肥,变得苗条起来。一米六一百斤。成了邻里邻居妯娌之间最佳的逆生长。
妗子结婚时21岁,她的母亲是个外地来的,半聋哑人,家庭教育不是太好,她的母亲没有交给她很多的为人做事的道理。
来到这里,与姥姥朝夕相处,姥姥的为人,做事风格,都无形之中对妗子产生了影响。当然这期间也有很多的冲突磨合,比如姥姥特别的勤俭,一分一毫一丝一缕都舍不得浪费。妗子作为年轻人来说,看见没有用的就想扔,每次一扔必被姥姥唠叨,后来为了让姥姥不生气妗子就偷偷地扔。
其实都是这样的,在家里的时候,我爱买衣服,都是偷偷地买。我每次给姥姥买,姥姥第一句话肯定是,太多了,都穿不过来,太多了,也是归扔。
姥姥的大智若愚高瞻远瞩,有时候我们是看不懂的。但是过去很久很久,我们就看见了姥姥做事的好结果。
姥姥一辈子明白,最后时刻,也是思维很清楚。也不愿意让别人伺候,从来不说别人的不好。总是看人好处记人恩德。
姥姥和姥爷,一辈子勤劳朴实,感情越来越浓。从来没有吵架也没有打架。
姥姥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女儿喜欢什么,女婿有什么优点,孙子外孙生日,怕什么,爱吃什么,都记在心里。不分你在身边的还是在远处的,每个孩子的未来,她都会考虑,只要孩子们好,孩子们需要的,她都会全部投入。
吃亏是福,善待他人,永怀感恩,充满希望,勤俭持家……姥姥身上的优良品质,现在想来多的数不清,也没有学来,非常遗憾,姥姥想您、爱您。
作者简介:刘晓林,中共党员,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泰安路小学教师,曾荣获沧州市优秀特岗教师、盐山县最美教师、优秀班主任、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等称号,所带的班级多次获得“县级优秀班集体”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