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自爱的原因很多。很少只是由一种原因造成的,大多是同时由几种原因引起的。
主要原因几乎可在每一个人身上找到;一个小时候得不到爱的人,就不可能有透过爱的眼睛被人们所认识、接受的体验。结果是,这类人由于有了得不到爱、不为人所认识和接受的体验,从而也没有学会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
最基本的体验:非爱
爱是一种意识形态,要求有一个持久的意会过程。可是许多父母亲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还没走得这么远,去追求这种形态,因而还不能去爱他们的孩子。同样,只有少数父母给予自己的小孩绝对的支持。极少数的人小时候有爱的体验,有的只在很短的时间或瞬间,父母双亲或者只有母亲或父亲给自己的孩子以绝对的支持。
一个孩子要学会自爱,就需要被爱的体验,因为如果没有这种体验,那么他就既不知道自己是值得爱的,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在各个方面顺其自然地发展。同样,一个孩子需要被人认识、被人接受的体验,从而学会认识自己,接受自己。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被爱的感受,没有每时每刻都值得爱的把握,他就会看轻自己。他就不再敢经历以及表达家长认为“坏”的东西,使自己更加适应家长的愿望和想法。
父母的谎言
除了上述这种最基本的体验外,孩子还不允许察觉也不允许揭露父母有关爱自己孩子的谎言。这一点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是忌讳的。孩子在惩罚-不管是何种方式-的威胁下,再也不提到这一点。
由于大多数小孩遵守这一禁令,把非爱从自己的视野中渐渐抹去-即使他们受到虐待-他们不但没看到非爱,还视之为爱,因而他们背离了自己内在的真实,从而也背离了自己。后果他们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因而往往迷失在错误的事情或方向中-物质主义、极端主义等等-或者成为信奉某种意识形态的一个派别的成员等等。
由于这种抹去,使得我们寻找充满爱的、健康的交往的主管器官失灵了,使得我们小时候或年轻时,以及成年后对非爱视而不见。这让我们一再得到很多令人失望的体验。
自我闭锁
缺乏自爱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个人在小时候、年轻时或长大后闭锁自己,因为他:
不愿感受因缺少家长的爱而引起的痛苦;
认为无法忍受别的痛苦,无法忍受软弱无力的感觉;
不想感受一种体验,例如受虐待-不管是肉体上还是心理上;
想避开事物或人们;
不想看到自己的问题、无能或弱点及其阴暗面的某个部分;
不愿学会某些心理调节能力, 比如释放情绪-尤其在生离死别的时候。
这种行为大多在成年后得到巩固,僵化成一种不愿去认识的行为,尤其是涉及到自身的事情。作为“平衡”,他建立起一种牢固的自我形象,这种形象没人可以“侵犯”和怀疑。其结果是,他越来越少去认识自己,从而也不能爱自己。
品行不端
缺乏自爱的又一个原因要从这方面去找:我们在小时候就不得不从学习中知道,并非我们身上的一切都没有问题,或者说我们在某些地方品行不端。
如果我们做了某一件事,感受到某一件事或者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待人接物,使我们周围的人根据他们的价值观觉得不喜欢,或者使他们有麻烦时,不是我们的表达就是我们整个人被称为“坏”或品行不端。为了避免别人品头论足,我们开始自我评价或自我批判,使自己适应大方向,不再让人产生品行不端的感觉。
自身的阴暗面
一个小孩为了成为人们所确定的那样,即在别人眼里看来是不错的小孩,就会不可避免地把一切没有被评价为“好”的东西抛掉。他开始否定自己,压制自己;他否认自己的感情、思想、看法和行为方式,抑制或渐渐地抹去自己的内心状况,或不愿感受自己的内心状况。
这样黑点就一个个地发展起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大而成阴暗面。在这个阴暗面里隐藏着一切人们不愿向自己和别人表露的东西。这部分东西,这些人自己也不喜欢。
可是人们只能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来爱,爱不能割裂或分割开来,这个阴暗面极大地阻碍了自爱。
同时,一个不表露自己或不敢表露自己的人,往往不重视自己。
不容纳自己
不容纳自己的后果:就是一个人学会了在许多方面不接受自己。这一点通过他对自己的评价(这个评价是他从别人那儿乖乖学来的)得到了加深;这一评价在他身上引起了如此糟糕的感觉,以至于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正视自己。这会导致他使自己不断地变坏或者在许多方面自暴自弃。
当然,不容纳自己也可能是一种诡计,用来防止别人对自己作出反应。它也可能是为自己不“能”正视自己或不爱自己的一种辩护,或者是不需学习的一种借口。
不想学习
不想学习也是缺乏自爱的一个常见的原因。因为如果一个人不从生活中学点什么或者常常抗拒学习的话, 那么他总会对自己有点失望,觉得百无聊赖,毫无目标,因此也不会真正容纳自己。这样又导致了同一后果;他不自爱。
自私自利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并不想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他宁可把自己视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为了使自己在自己及别人面前过得不错,他当然得压制、隐藏以及抹去许多东西。此外他很容易得到自爱的假象,因为他往往围着自己转。
由于自私自利阻碍了一个人的发展, 他就不能迈向自爱,
不愿意认识自已
人们为什么不自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在构成自己的所有方面不认识自己,或者更确切地说,不愿意认识自己。这是由于我们小时候没有为爱的眼睛所认识,因而没有学会把目光对准自己,把自己或别人在自己身上看到的一切视为好的,值得爱的。因为只有充满爱心的父母才会认识孩子的一切,对孩子作出反应,而不用“好”和“坏”来对孩子加以评价,也不贬低孩子,认为他们品行不端。同时父母保持着对孩子的关爱,即使是在生气或伤心的时候。在这种气氛下孩子才能学会认识自己,热爱自己。
没有爱心的父母只看到孩子身上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当孩子正好是父母不希望的那样,比如吵闹、调皮捣蛋或任性时,父母就用这种教育方式来处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品行不端,不值得爱。同时他们往往也不再给孩子以关爱。
孩子身上因此就不会培养起最基本的感觉-不管这个孩子实际怎么样-品行端正,可爱。相反,孩子相信只有符合别人的期望他才是个好孩子;其他的一切都不允许表露出来,有时甚至连在心里有这种感觉都不行,比如当他妒忌的时候,当他认为自己对的时候。这样的话,他就不能学会经历人生的一切,认识自己的一切。同时,他培养了自己的一个符合周围人的价值观的形象(本我),并依此行事。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开始自我控制,只表露符合这一形象的东西。这个形象久而久之固定下来,从而使已成年的他很难接受其他认识自己的方式。
当一个人由于受到的教育,缺乏在每种情况下认为自己对或可爱的土壤时,他难以在自己的各个方面认识自己。因而他宁可不正视自己,相反却封闭自己,拒绝比如在自己身上出现“不符合期望”的东西,或者对应该看到的东西加以否认、否定,甚至排斥。这样,他越来越少地认识自己,最终失去了自爱的基础。
你可以
在自己的人生中
扮演主角
或一个配角-
完全随你所愿。
主要原因几乎可在每一个人身上找到;一个小时候得不到爱的人,就不可能有透过爱的眼睛被人们所认识、接受的体验。结果是,这类人由于有了得不到爱、不为人所认识和接受的体验,从而也没有学会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
最基本的体验:非爱
爱是一种意识形态,要求有一个持久的意会过程。可是许多父母亲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还没走得这么远,去追求这种形态,因而还不能去爱他们的孩子。同样,只有少数父母给予自己的小孩绝对的支持。极少数的人小时候有爱的体验,有的只在很短的时间或瞬间,父母双亲或者只有母亲或父亲给自己的孩子以绝对的支持。
一个孩子要学会自爱,就需要被爱的体验,因为如果没有这种体验,那么他就既不知道自己是值得爱的,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在各个方面顺其自然地发展。同样,一个孩子需要被人认识、被人接受的体验,从而学会认识自己,接受自己。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被爱的感受,没有每时每刻都值得爱的把握,他就会看轻自己。他就不再敢经历以及表达家长认为“坏”的东西,使自己更加适应家长的愿望和想法。
父母的谎言
除了上述这种最基本的体验外,孩子还不允许察觉也不允许揭露父母有关爱自己孩子的谎言。这一点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是忌讳的。孩子在惩罚-不管是何种方式-的威胁下,再也不提到这一点。
由于大多数小孩遵守这一禁令,把非爱从自己的视野中渐渐抹去-即使他们受到虐待-他们不但没看到非爱,还视之为爱,因而他们背离了自己内在的真实,从而也背离了自己。后果他们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因而往往迷失在错误的事情或方向中-物质主义、极端主义等等-或者成为信奉某种意识形态的一个派别的成员等等。
由于这种抹去,使得我们寻找充满爱的、健康的交往的主管器官失灵了,使得我们小时候或年轻时,以及成年后对非爱视而不见。这让我们一再得到很多令人失望的体验。
自我闭锁
缺乏自爱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个人在小时候、年轻时或长大后闭锁自己,因为他:
不愿感受因缺少家长的爱而引起的痛苦;
认为无法忍受别的痛苦,无法忍受软弱无力的感觉;
不想感受一种体验,例如受虐待-不管是肉体上还是心理上;
想避开事物或人们;
不想看到自己的问题、无能或弱点及其阴暗面的某个部分;
不愿学会某些心理调节能力, 比如释放情绪-尤其在生离死别的时候。
这种行为大多在成年后得到巩固,僵化成一种不愿去认识的行为,尤其是涉及到自身的事情。作为“平衡”,他建立起一种牢固的自我形象,这种形象没人可以“侵犯”和怀疑。其结果是,他越来越少去认识自己,从而也不能爱自己。
品行不端
缺乏自爱的又一个原因要从这方面去找:我们在小时候就不得不从学习中知道,并非我们身上的一切都没有问题,或者说我们在某些地方品行不端。
如果我们做了某一件事,感受到某一件事或者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待人接物,使我们周围的人根据他们的价值观觉得不喜欢,或者使他们有麻烦时,不是我们的表达就是我们整个人被称为“坏”或品行不端。为了避免别人品头论足,我们开始自我评价或自我批判,使自己适应大方向,不再让人产生品行不端的感觉。
自身的阴暗面
一个小孩为了成为人们所确定的那样,即在别人眼里看来是不错的小孩,就会不可避免地把一切没有被评价为“好”的东西抛掉。他开始否定自己,压制自己;他否认自己的感情、思想、看法和行为方式,抑制或渐渐地抹去自己的内心状况,或不愿感受自己的内心状况。
这样黑点就一个个地发展起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大而成阴暗面。在这个阴暗面里隐藏着一切人们不愿向自己和别人表露的东西。这部分东西,这些人自己也不喜欢。
可是人们只能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来爱,爱不能割裂或分割开来,这个阴暗面极大地阻碍了自爱。
同时,一个不表露自己或不敢表露自己的人,往往不重视自己。
不容纳自己
不容纳自己的后果:就是一个人学会了在许多方面不接受自己。这一点通过他对自己的评价(这个评价是他从别人那儿乖乖学来的)得到了加深;这一评价在他身上引起了如此糟糕的感觉,以至于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正视自己。这会导致他使自己不断地变坏或者在许多方面自暴自弃。
当然,不容纳自己也可能是一种诡计,用来防止别人对自己作出反应。它也可能是为自己不“能”正视自己或不爱自己的一种辩护,或者是不需学习的一种借口。
不想学习
不想学习也是缺乏自爱的一个常见的原因。因为如果一个人不从生活中学点什么或者常常抗拒学习的话, 那么他总会对自己有点失望,觉得百无聊赖,毫无目标,因此也不会真正容纳自己。这样又导致了同一后果;他不自爱。
自私自利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并不想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他宁可把自己视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为了使自己在自己及别人面前过得不错,他当然得压制、隐藏以及抹去许多东西。此外他很容易得到自爱的假象,因为他往往围着自己转。
由于自私自利阻碍了一个人的发展, 他就不能迈向自爱,
不愿意认识自已
人们为什么不自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在构成自己的所有方面不认识自己,或者更确切地说,不愿意认识自己。这是由于我们小时候没有为爱的眼睛所认识,因而没有学会把目光对准自己,把自己或别人在自己身上看到的一切视为好的,值得爱的。因为只有充满爱心的父母才会认识孩子的一切,对孩子作出反应,而不用“好”和“坏”来对孩子加以评价,也不贬低孩子,认为他们品行不端。同时父母保持着对孩子的关爱,即使是在生气或伤心的时候。在这种气氛下孩子才能学会认识自己,热爱自己。
没有爱心的父母只看到孩子身上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当孩子正好是父母不希望的那样,比如吵闹、调皮捣蛋或任性时,父母就用这种教育方式来处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品行不端,不值得爱。同时他们往往也不再给孩子以关爱。
孩子身上因此就不会培养起最基本的感觉-不管这个孩子实际怎么样-品行端正,可爱。相反,孩子相信只有符合别人的期望他才是个好孩子;其他的一切都不允许表露出来,有时甚至连在心里有这种感觉都不行,比如当他妒忌的时候,当他认为自己对的时候。这样的话,他就不能学会经历人生的一切,认识自己的一切。同时,他培养了自己的一个符合周围人的价值观的形象(本我),并依此行事。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开始自我控制,只表露符合这一形象的东西。这个形象久而久之固定下来,从而使已成年的他很难接受其他认识自己的方式。
当一个人由于受到的教育,缺乏在每种情况下认为自己对或可爱的土壤时,他难以在自己的各个方面认识自己。因而他宁可不正视自己,相反却封闭自己,拒绝比如在自己身上出现“不符合期望”的东西,或者对应该看到的东西加以否认、否定,甚至排斥。这样,他越来越少地认识自己,最终失去了自爱的基础。
你可以
在自己的人生中
扮演主角
或一个配角-
完全随你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