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落幕,“天坛奖”花落各家。
主竞赛单元评选,彰显电影节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本届“天坛奖”国际评奖委员会由巩俐担任评委会主席,陈坤、陈正道、乌尔善、张颂文,以及好莱坞导演雷尼·哈林、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出任评委。
巩俐,主演的影片获得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曾担任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戛纳电影节评委会成员。此次作为“天坛奖”评委会主席,巩俐的“北京印象”如何?由她领衔的国际评奖委员会如何开展工作?她怎样看待电影与电影节的关系?
日前,巩俐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电影节就是我们的港湾
记者:您曾多次担任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和成员。电影节对您意味着什么?此次为何接受北影节的邀请?
巩俐:不论作为演员还是电影人,电影节就如同我们的港湾。大家工作一段时间,会在电影节停泊、休整,展示作品、交流感受,相互学习、汲取营养。而不论做评委会成员还是主席,我都是为电影服务。每次参加评审,我都希望多看看来自全世界的年度新电影。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我们一周内要看完15部片子,短时间里专注看完每一部作品,从镜头到画面,从人物到故事,一个都不能落,它就像能量的补充,灌输到我的脑海里,成为我创作的营养。
我很感谢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信任,让我来做评委会主席。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的故事,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记者:今年,来自全球19个国家与地区的15部影片入围“天坛奖”。您对入围影片整体印象如何?
巩俐:我向今年北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选片人了解过选片标准,因为有不少入围影片拍得不错,属于上乘的艺术片。我一直推崇艺术片的价值。商业片的逻辑可能是“英雄永远死不了”,通过视听感官刺激,让观众感到过瘾,满足娱乐的需求。但艺术片是通过影片主人翁的人生故事,让观众有所回味、有所思考。我觉得,我们的电影院里不应仅仅有娱乐,更不应该排斥思考。
记者:“天坛奖”国际评奖委员会由7位评委组成,有国内和国际评委,因为受疫情影响,本次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观赏评议方式。评委们在怎样的原则下工作,如何形成共识,推举出最优秀的影片?
巩俐:好电影,就是我们的标准——影片完整,各方面表现优秀,能够震撼人。我们会特别看重影片的社会价值,好电影是能拍出人生百味的,而且对社会有所贡献。看完这15部影片,大家形成了基本的共识。
艺术不分国界,评委会成员虽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但都有一定的电影方面的经验,无非看问题的角度有差异。只要尊重每一个人,达成共识并不难。
如果电影不单一,观众也不会单一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电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疫情造成诸多不确定性,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电影与观众的关系。比如,新的媒介是否会替代电影院的观看模式?再比如,如何让更多观众回到电影院?
巩俐:假如我是观众,我会喜欢一个“百花齐放”的电影市场——有非常卖座的商业片,也有与观众能深度交流、洗涤人的心灵、让人有所思考的艺术片。
为什么一定要在电影院看电影?在我眼中,电影院是电影艺术的殿堂。电影是为大银幕而生的,只有在电影院,它的魅力才可能完全绽放。拍摄电影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前期筹备,精心拍摄,长达3、4个月的后期制作,画面是一格一格“剪”出来的,声效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细腻的处理、镜头的特写,演员的表情、人物的灵魂,这些只有在大银幕上才可能完全地展现出来,观众与故事里的人物才能有更直接的心灵交流。在手机和电脑上,电影会变得不完整,它的神采和魅力是折损的。
我们电影人也要努力把不同人群吸引到电影院里。如果电影不单一,观众也不会单一。在电影院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空间,让更多群体在电影院找到自己喜欢的影片。这就是我所说的“百花齐放”。
疫情是暂时的,我们人类一定会战胜它。我相信,光影,永不消逝。
演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记者:演技是当下备受热议的话题。这么多年,您专注演电影这一件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从《红高粱》里的“九儿”到《夺冠》里的郎平。您如何让自己成为“她们”?
巩俐:一开始找我演郎平,我觉得自己完成不了。我喜欢看中国女排的比赛,也看过不少郎平的新闻采访片,感觉她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这对艺术创作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太熟悉郎平了。对观众而言,我演郎平就是像或者不像,没有想象。后来包括陈可辛导演在内,很多人鼓励我,希望我能试一试。《夺冠》的故事旨在展示女排精神,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它是我很想拍的片子。而一旦我不再犹豫了,我就会开始进入这个人物。
拍摄之前,我见过郎平两次。我会特别留意她的身体语言,她走路的姿态告诉我们,她是如何一路走来的,这就是她永不放弃的精神所在。
角色的力量来自生活,演员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接近人物。一旦进入到角色里,我怎么站、怎么坐、怎么走,都是郎平。
我还有一个决心,不仅要外表是郎平,内心也的是郎平。外表要像,观众才能认可,关键在于演出她的心,她的思想和灵魂。郎平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我很崇拜她,也很荣幸能演她。
记者:周总理曾讲,电影是装在铁盒子里的大使。作为一名演员,您用角色和作品为世界了解中国搭建桥梁。结合您的经历和体验,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演员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巩俐:电影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被视为一个国家的名片。我们代表中国电影“出征”国际影展、大型活动,最深刻的感受是,电影的力量很强。我特别期盼,我们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向世界讲述中国。
我选择剧本时,首选的是能代表中国女性形象的角色,想的是如何把中国女性的力量表现出来。我希望通过电影,塑造真实的中国人形象,进而传递中国人的精神。
在国际舞台上,每一个中国人都代表着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不仅靠文艺作品来传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讲述者。
主竞赛单元评选,彰显电影节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本届“天坛奖”国际评奖委员会由巩俐担任评委会主席,陈坤、陈正道、乌尔善、张颂文,以及好莱坞导演雷尼·哈林、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出任评委。
巩俐,主演的影片获得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曾担任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戛纳电影节评委会成员。此次作为“天坛奖”评委会主席,巩俐的“北京印象”如何?由她领衔的国际评奖委员会如何开展工作?她怎样看待电影与电影节的关系?
日前,巩俐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电影节就是我们的港湾
记者:您曾多次担任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和成员。电影节对您意味着什么?此次为何接受北影节的邀请?
巩俐:不论作为演员还是电影人,电影节就如同我们的港湾。大家工作一段时间,会在电影节停泊、休整,展示作品、交流感受,相互学习、汲取营养。而不论做评委会成员还是主席,我都是为电影服务。每次参加评审,我都希望多看看来自全世界的年度新电影。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我们一周内要看完15部片子,短时间里专注看完每一部作品,从镜头到画面,从人物到故事,一个都不能落,它就像能量的补充,灌输到我的脑海里,成为我创作的营养。
我很感谢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信任,让我来做评委会主席。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的故事,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记者:今年,来自全球19个国家与地区的15部影片入围“天坛奖”。您对入围影片整体印象如何?
巩俐:我向今年北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选片人了解过选片标准,因为有不少入围影片拍得不错,属于上乘的艺术片。我一直推崇艺术片的价值。商业片的逻辑可能是“英雄永远死不了”,通过视听感官刺激,让观众感到过瘾,满足娱乐的需求。但艺术片是通过影片主人翁的人生故事,让观众有所回味、有所思考。我觉得,我们的电影院里不应仅仅有娱乐,更不应该排斥思考。
记者:“天坛奖”国际评奖委员会由7位评委组成,有国内和国际评委,因为受疫情影响,本次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观赏评议方式。评委们在怎样的原则下工作,如何形成共识,推举出最优秀的影片?
巩俐:好电影,就是我们的标准——影片完整,各方面表现优秀,能够震撼人。我们会特别看重影片的社会价值,好电影是能拍出人生百味的,而且对社会有所贡献。看完这15部影片,大家形成了基本的共识。
艺术不分国界,评委会成员虽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但都有一定的电影方面的经验,无非看问题的角度有差异。只要尊重每一个人,达成共识并不难。
如果电影不单一,观众也不会单一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电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疫情造成诸多不确定性,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电影与观众的关系。比如,新的媒介是否会替代电影院的观看模式?再比如,如何让更多观众回到电影院?
巩俐:假如我是观众,我会喜欢一个“百花齐放”的电影市场——有非常卖座的商业片,也有与观众能深度交流、洗涤人的心灵、让人有所思考的艺术片。
为什么一定要在电影院看电影?在我眼中,电影院是电影艺术的殿堂。电影是为大银幕而生的,只有在电影院,它的魅力才可能完全绽放。拍摄电影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前期筹备,精心拍摄,长达3、4个月的后期制作,画面是一格一格“剪”出来的,声效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细腻的处理、镜头的特写,演员的表情、人物的灵魂,这些只有在大银幕上才可能完全地展现出来,观众与故事里的人物才能有更直接的心灵交流。在手机和电脑上,电影会变得不完整,它的神采和魅力是折损的。
我们电影人也要努力把不同人群吸引到电影院里。如果电影不单一,观众也不会单一。在电影院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空间,让更多群体在电影院找到自己喜欢的影片。这就是我所说的“百花齐放”。
疫情是暂时的,我们人类一定会战胜它。我相信,光影,永不消逝。
演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记者:演技是当下备受热议的话题。这么多年,您专注演电影这一件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从《红高粱》里的“九儿”到《夺冠》里的郎平。您如何让自己成为“她们”?
巩俐:一开始找我演郎平,我觉得自己完成不了。我喜欢看中国女排的比赛,也看过不少郎平的新闻采访片,感觉她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这对艺术创作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太熟悉郎平了。对观众而言,我演郎平就是像或者不像,没有想象。后来包括陈可辛导演在内,很多人鼓励我,希望我能试一试。《夺冠》的故事旨在展示女排精神,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它是我很想拍的片子。而一旦我不再犹豫了,我就会开始进入这个人物。
拍摄之前,我见过郎平两次。我会特别留意她的身体语言,她走路的姿态告诉我们,她是如何一路走来的,这就是她永不放弃的精神所在。
角色的力量来自生活,演员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接近人物。一旦进入到角色里,我怎么站、怎么坐、怎么走,都是郎平。
我还有一个决心,不仅要外表是郎平,内心也的是郎平。外表要像,观众才能认可,关键在于演出她的心,她的思想和灵魂。郎平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我很崇拜她,也很荣幸能演她。
记者:周总理曾讲,电影是装在铁盒子里的大使。作为一名演员,您用角色和作品为世界了解中国搭建桥梁。结合您的经历和体验,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演员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巩俐:电影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被视为一个国家的名片。我们代表中国电影“出征”国际影展、大型活动,最深刻的感受是,电影的力量很强。我特别期盼,我们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向世界讲述中国。
我选择剧本时,首选的是能代表中国女性形象的角色,想的是如何把中国女性的力量表现出来。我希望通过电影,塑造真实的中国人形象,进而传递中国人的精神。
在国际舞台上,每一个中国人都代表着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不仅靠文艺作品来传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