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嚣吧 关注:100贴子:32,152
  • 1回复贴,共1

伦理与法律的两难假设(俞江 )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孟子·尽心上》:“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这就是“窃负而逃”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伦理设问。提问者说,如果舜为天子,皋陶(传说中严明的法官)为司法官。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舜该怎么办?
    
     孟子处于伦理两难的困境中。这个问题中有一个前提,即舜有能力曲法以救父。你不是说无父无君的人是禽兽吗?现在父亲犯法了,不救他是否禽兽呢?但是,如果让舜去干涉皋陶的判断,人们又会说,哦,原来儒家是不要王法的。一个人做了天子,就把天下当私产。
    
     孟子的回答是,舜把瞽瞍从监狱中捞出来,舜也不再当天子。背着老父亲逃到人迹罕至的海滨,安居下来,共享天伦,乐而忘天下。
    
     孟子那个时代,这是极高尚的选择。那时起,人人以天下为产业,必欲完全占有之而后快。这个回答兼顾了对国法的尊重,又把孝道放到了审美的高度。一个人为了某种非物质的快乐,放弃世界上最大的利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能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所以,这个答案维护了舜在历史上的圣王地位。
    
     但桃应的提问在中国从来没有得到解决。舜的身份有两重,一是作为父亲的儿子,一是天下仰望的天子。前者是私的身份,后者是公的身份。孟子的回答,是让作为儿子的舜怎样行动。但是,作为天子的舜应该这样行动吗?
    
     实际上,在孟子看来,天子舜和儿子舜是一回事。这就是孔子的学生有子说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从治民的角度来说,让老百姓遵孝道,天下就和谐了。所以,舜无论如何不能坐视其老爸坐牢。孟子没想到,在以后的两千年里,把天下搞乱的,从来就不是老百姓,而是打着孝义大旗的皇帝和污吏。
    
     孟子的伦理两难,是典型的中国人思路。他将问题提出来,却没有解决因此产生的伦理与法律间的冲突。公私之间的身份及行动,不像想象中那样可以轻易跨越。人是社会和政治的动物,他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可以“乐而忘天下”。“天下”,如果不是指政治实体,而是指文明社会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天下随时都在我们身边,不可须臾离之。忧也因它,乐也因它。
    
     二
    
     让我们暂且忘记孟子的寓言,来看看另一个类似故事。这是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阿尔刻提斯》,它在1942年由罗念生先生翻译出来,现又收入《罗念生全集》第四卷。对古希腊历史和文学的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故事。
    
     阿尔刻提斯是斐赖城国王阿德墨托斯的妻子。国王的死期到了,但因为阿波罗的帮助,命运女神答应,只要国王能找到一个愿意代替他去死的人,国王就能继续活下去。阿德墨托斯得到这个消息,请求他的父母替他去死,但被拒绝了。只有妻子阿尔刻提斯愿意为他去死。这个故事就是讲述死神来临前后的情境。严格说,这个故事不能算悲剧,因为故事的结尾,到斐赖城做客的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的大英雄,将阿尔刻提斯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因此,这个充满悲伤旋律的戏剧拥有一个圆满的结尾。



1楼2010-04-28 00:51回复
        
         故事吸引我们的是,当国王被父母拒绝之后,他怎样看待父母,以及父母又是怎样看待这个事件。这里有着另一个两难假设:当父母需要代替儿子去死的时候,他们去还是不去?这种两难假设与中国人假设的方向不一致,在中国,难题是出给儿子的,相应的责难也将针对儿子;而在古希腊,难题出给父母,因此,责难也针对父母。
        
         可以说,不但是提问方式,而且整个故事都表现出一种中国人难以理解的伦理观。这种伦理观是中国人不能谈论和不可想象的。
        
         整个戏剧中的对白充斥着一种对死亡的观点:如果真要有人去死,那么应该是老年人,而不是年青人。比如,当死神说,带走应该死的人是他的职责时,阿波罗辩论道:“我是劝你把死亡抛到那些快要老死的人身上”。[1]显然,在欧里庇得斯看来,阿波罗的形象是正面的。如果我们惊讶于神的看法如此不公的话,那么,更惊讶的是,连国王也是这种看法。可以说,整个剧情中一个重要线索就是对父母的埋怨,埋怨他们没有为年青人牺牲,而他们本来应该这样做。
        
         你看,国王的妻子阿尔刻提斯在埋怨:
        
         “你的亲生父母都弃绝了你,他们已经享受了那样高的福寿,很可以死的了,为了拯救他们的儿子,死去也是光荣,——你是他们的独生子,如果你死了,他们便无望再生一个儿子。”[2]
        
         国王阿德墨托斯不但埋怨,而且简直是痛恨:
        
         “我憎恶那生我的母亲,也怨恨我的父亲;他们只是口头上爱我,不是事实上爱我。”[3]
        
         老天!这些话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大逆不道!
        
         而欧里庇得斯居然将它们写进戏剧中,以此博得广大观众同情的泪水。
        
         让中国人大跌眼镜的还不止于此。国王不但背后埋怨,当他的父亲斐瑞斯来为儿媳送葬时,还亲口将憎恶和嘲讽加诸于父亲身上:
        
         “你已经很老了,却只是旁观,让别人,让一个年轻女人来替死,你如今好意思来哀悼这死者?可见你并不真是我的父亲,那自认为她生了我、被称为我的母亲的人,也并不真是我的母亲;我原来是奴隶的血肉,被人偷偷放在你妻子的胸前。你如今来受考验时,倒显出了你是什么,我再也不承认我是你的儿子了。
        
         就怯懦而论,你超过了任何人!你这样老了,已到了生命的尽头,还不愿意,还不敢替你儿子死;你们却让这外邦女人来替死,我该当把她,只把她当作我的父亲和母亲才对。”[4]
        
         诚然,中国人也常常将救命恩人比拟为“再生父母”,但这是客套话,实际的意思,是把恩人视为与父母平等,也就不能再高。却从不会说,因为这救命恩人,我就不要自己的父母。更何况,有哪个中国儿女敢要求自己的父母去为自己死呢?中国的子女只会因着为父母而死感到骄傲和赞誉。反过来的行为,就是苟且偷生,可耻且可鄙。
        
         这个戏剧所反映的父子关系不仅于此。有趣的是,国王的父亲斐瑞斯,对于儿子的责骂还有大段的回击。我们注意到,斐瑞斯是从自己的身份谈起的:
        
         “孩子,难道你是在狂妄地责骂你用金钱买来的吕底亚或是佛律癸亚奴隶吗?难道你不知道我是个忒萨利亚人,是个忒萨利亚父亲所生,生来就是个真正的自由人吗?”[5]
    


    2楼2010-04-28 0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