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良军长》观后/我们心中都有一个远方
作者| 张学成
噎在喉咙里的话,我能感觉到,
青春如歌挺起胸膛,难再沉默不语。
柔情似水,信念如钢,
誓言像上膛的枪,
冲向黑暗是怎样的勇敢。
鲜血铸造希望,我们心中都有一个远方。
相约要一起牵挂,
在那动荡的岁月,
唯有忠诚抚慰无尽忧伤。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远方,
等待胜利守护梦想,
我心中的远方啊,用生命去远航……
这首歌是电影《王良军长》的主题曲,在没有观影之前,我就听过了好多遍。2021年9月24日《王良军长》在全国公映后,我到影院观看了3场电影。
王良军长是我们重庆市綦江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我对他非常熟悉,只是这种熟悉只是文字上的阅读了解。对王良军长的形象也只是几张老照片。因为工作关系吧,我收集整理了许多关于王良军长的史料,写过好多关于王良军长的文章,2021年7月1日王良同志纪念馆开馆前,我还为纪念馆撰写了5000多字的解说词。
所以,我说我对王良军长非常熟悉。
我之所以要观看3场《王良军长》,那是因为我终于在电影里找到了更加具体的王良军长的形象。扮演王良军长的演员叫战立国,他的表演非常到位,可以说把王良军长的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
电影《王良军长》开篇就南昌起义的战斗场面,王良等人要去参加南昌起义,却在途中被缴械关在屋子里,面临被屠杀,命悬一线……
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战斗场面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接下来,王良等人出人意料的获救,两名从綦江去找王良的老乡刘四海和杨春发掩护王良等人撤退,精彩的故事便由此开始,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
王良一出场就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英雄气概,他坚毅、果断,不怕牺牲,冲锋在前。
9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取得胜利,活捉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毛泽东同志挥毫留下了“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的壮丽诗篇。而在这场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正是红军建军初期的著名将领、红四军军长王良。
王良出生在重庆綦江,21岁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智勇双全、长攻善守。参加“秋收起义”后,王良随毛泽东同志在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中屡建奇功。
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王良创造了红军作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为此,毛泽东同志挥笔写下:“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王良的军事才能和军事贡献是电影讲述的主线,但影片并没有单纯停留在主线之内,亲情、爱情、兄弟情、战友情被有机融合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中。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英勇善战、忠诚无私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一个有血有肉、 有情有义的男子汉。
战斗中的王良,临危不俱,智勇双全;生活中的王良,关心同志,情感丰富,电影演员把这些情节,包括每一句对话掌握的非常准确,将王良军长的音容相貌演绎的栩栩如生。这个形象就是我在心里想象过无数次的王良军长的形象。
1932年6月13日,王良率红四军奉命回师赣南根据地途中,经福建武平县大禾圩时遭敌人袭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
这段文字是电影里的字幕,字幕过后,就是受伤后的王良军长躺在床上,几组回忆画面后是几秒钟的特写镜头:在红旗背景下,英雄王良面向观众敬军礼。这个画面非常感人,包括同时响起的主题曲《心中的远方》,加上歌手情感饱满的演唱,情景交融,很多观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抬手向着银幕上的王良军长敬礼。
这是穿越时空的敬礼!
这里就是整个电影的高潮,也是最动人最感人的画面。
《王良军长》是一部革命历史爱国主义影片,这样的影片想要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首先就要用真实历史作支撑。但是除了革命历史的真实性外,艺术上的完美非常关键,艺术感染也是电影的魂之所在。而情节上感人,画面上动人就是完美艺术的结晶。这部《王良军长》电影可以说是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所以才有这么强烈的感染力。
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主旋律和主题歌曲,应该说主题歌曲也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在电影中起着画龙点晴的作用,《王良军长》的主题曲《心中的远方》就起到了点睛之笔,这支歌,既抒发了王良军长“英勇忠魂、不负青春”的革命斗志,
又表达了动荡年代年轻人为追求梦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青春如歌,挺起胸膛,”“柔情似水,信念如钢。”“我们心中都有一远方。”不论是动荡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远方,我们都在朝着远方不断前行。
1905年,王良出生在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人,他少小离家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他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王良军长的远方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这个远方,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那就是:英勇忠魂,不负青春。
致敬王良军长,致敬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来源;中国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