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刚刚看到的一篇精华贴:
愿天下婆媳如翁婿
现代的女孩子, 其实对自己的父母都很孝顺,所以她们都是善良的好孩子。但很多人就是跟公婆的关系处不好,婆媳两代人都痛苦很多年。人生苦短,为什么要把这么多年浪费在痛苦中?我觉得关键就是:很多公婆把照顾自己当成儿媳的义务,从而百般挑剔、批评儿媳,引起了双方的矛盾。照顾公婆,不是儿媳的义务,只是增进夫妻感情的手段。所以,婆婆们真得没有资格批评儿媳不孝。理由如下:
一、照顾老人,是亲生孩子的义务
孝顺行为,一是源于依恋情感,二是感恩。
0-3岁,一个小婴孩儿要完全依靠父母的呵护,才能活下来,所以孩子是十分依恋父母的。父母是自己安全和快乐的源泉,0-3岁时形成的这种认知可维持一生。
3-18岁,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线,要知物力唯坚。而养育孩子,需要极大的物力。所以孩子对父母有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
所以,在老人失去劳动力时,养老人15年;老人失去自理能力时,照顾老人3年,都只是还债,很少有亲生孩子会有烦言。
但是公婆对儿媳可是既没养过,也没育过,二者既无感情,也无恩情,凭什么省着自己的儿子不用,偏要支使儿媳呢?
如果小夫妻各自孝养自己的父母,忙不过来时,爱人出于爱意、而非责任,帮个忙、搭把手,既为双方老人行了孝,又增加了夫妻感情,不是很好么?为什么非要儿媳照顾公婆?
我不是反对儿媳照顾公婆。
我反对的是公婆把照顾自己当成儿媳的义务,从而理直气壮、盛气凌人地百般挑剔和支使。
二、先有仁义老人,后有孝顺儿媳
解放前的女子做孝顺儿媳,一味地委屈自己、尊重公婆是不得已。她们无法在社会上谋生,只能在夫家当全职保姆。儿媳与公婆,是雇员与雇主的关系。公婆舍不得自已的儿子受累,就把照顾自己的责任一鼓脑地推给儿媳。我的老家就一些说法“娶回的儿媳(是)买回的马,任我欺来任我打。”“儿媳妇一入门,端了我家的碗,吃了我家的饭,婆婆就得调教她,让她知道什么是规距。家有千口,主事一个,得让她知道这家谁说了算”。
现在的儿媳妇们,一般都可以在外工作,自己买花自己带,不欠公婆什么,怎么可能还保持着做低服小的姿态呢?
现代工作压力很大,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承担一部分工作和压力,哪怕是老人也应该如此。
孩子们上班很累了,老人能给做一日三餐吧?您也关怀关怀儿媳,让儿媳也白吃几年您做的饭,将来老人瘫痪在床,儿媳才可能照顾得心甘情愿。
每个人都喜欢笑脸,您也真心地表扬表扬孩子,让儿媳也能微笑一下,将来她才可能回报您笑脸。
您也看看书,读读报,让孩子们跟您谈话时也有一些收获。不然,听您说话,跟听一个录音带反复放一样,谁愿意老跟您说话呀,谁又能老哄着您呀。虽然老人都想当贾母,可不是所有的儿媳都有王熙凤的本事啊。
老话说“父慈子孝”,“父慈”可是在“子孝”前边的。所以,在儿媳面前,先做到“父慈”吧,这样,您才可能收获到““子孝” 。
三、舆论不要插手家庭内部事宜
现在,舆论多事的很。它一手拿鲜花--来吧,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婆几十年,我会给你“**十大孝顺儿媳”/或者是“**道德标兵”的称号;另一只手拿大棒--你敢不做,我用唾沫星子压死你。
舆论是非要把孝养公婆的责任压到儿媳身上啊。舆论对儿媳妇们从来就没有宽容过,从来就不肯给儿媳妇们一个选择的权力。
我想起一本书里的一个情节:一位老秀才,在舆论压力之下,逼自己的女儿为其毫无感情的丈夫(因为是望门寡)殉节,女儿不得已自杀。此时舆论夸赞老秀才教女有方,盛赞这位女儿的死光耀了门楣。
还有,就是当年战后,也许是出于感情,也许是出于改变自身环境的愿望,有些姑娘嫁给了伤残的战斗英雄,这不过两厢情愿的“买卖”。可当时的舆论也是大夸特夸她们品德高尚。
因为舆论诱骗性、暴力性和非理性,我个人很讨厌舆论对个人品头论足的作用。
我只想说,别为了孝顺老人,就委屈另一个女人。孝顺老人,应该是可以成为儿媳发自内心的快乐的行为。这种情感的产生,是老人对儿媳的爱和牺牲为前提的。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婆媳没有这样的缘份,儿媳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是老丈人很少要求女婿为自己牺牲,也很少挑剔女婿。所以翁婿关系通常很好。
请尊重儿媳的做法。愿天下婆媳如翁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