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牛肉丸作为一张著名美食名片风靡全国,但说起来可能很多人不信:潮汕牛肉丸的起源并不是在潮汕。
牛肉丸源自客家
很多人都知道,潮汕牛肉丸的前身是客家牛肉丸。在古代,牛作为一种祭祀物品,是不能私自宰杀的,不过牛肉还是有人吃:“自然”死亡的牛可不算在私自宰杀中。按《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徽宗大观四年,因朝廷认为牛肉太贵,出台政策打压牛肉,而其他肉类价格又太高,因此就导致民间大规模违法吃牛。而作为一直饱受战争困扰,不断迁徙的客家人,便宜的牛肉就成为了摄入肉类的首选。
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南迁的过程中,一般都选择山区作为落脚点,山区环境恶劣,条件落后,缺乏各种调料,而且为了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牛肉,将其剁碎,再用少许盐调味弄成肉丸是最好的选择。
新鲜牛肉纯手工捶打制成肉糜
从客家肉丸到潮汕宵夜
1860年汕头港开埠,吸引了大批走南闯北的人来此地谋生,其中也包括了客家人。许多客家人开始汇集到汕头从事商业活动,这种小吃也就传到了汕头一带。据老人们回忆,早期卖牛肉丸的商贩大多也是客家人,他们挑着小担在汕头市区穿街走巷地叫卖。
手工制作潮汕传统味道雏形
尤其是到了晚间,在靠近江边公园一带,时常有挂着一盏灯的小舟来回穿梭,他们专门给那些停泊的客家货船供卖牛肉丸汤(夜宵)。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客家人开始在汕头落户,牛肉丸这种小吃逐渐开始成为汕头的地方小吃。
潮汕人的改良
善于经商的潮汕人在看到客家牛肉丸的特色后,便开始移植过来,但向来对食物挑剔的他们,自然不会照搬,而是取其精华,改良不足: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这种捶打效果差,且力度不够,影响打出的肉浆质量,潮汕人更改为两根特制的铁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双手轮流捶打,左右开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浆。
精进改良精益求精升质量
由于潮汕人制作的牛肉丸更为精细考究,更追求食材的极致味道,所以潮汕制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Q弹劲道,具有浓郁的牛肉味,大受潮汕人的欢迎,很快便盛行于整个潮汕地区,成为了一种最为大众化的潮汕民间小食,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潮汕牛肉丸。
坚守传统的信仰
如今潮汕牛肉丸已火遍了大江南北,但没有行业统一标准导致市场上牛肉丸品质参差不齐。因此潮汕出台牛肉丸行业地区标准,明确规定:只有牛肉含量达到90%以上的,才能被称为潮汕牛肉丸。
现代工艺秉承传统技法口感依然脆爽Q弹
正宗的潮汕牛肉丸除了含肉量达90%以上外,更选用的是壮年黄牛大腿肉。去其筋骨及脂肪,通过高频手工捶打把牛肉打成肉浆,直至肉浆出胶,放入温水中定型才算完成。手工反复捶打是牛肉丸更富有弹性的秘诀,但放在当今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下,若真颗颗手捶,那要累死多少老师傅。现多以机器高精度模拟手工,这也延续了先民在美食追求上的智慧。驰名海内外的潮汕牛肉丸不靠营销推广,只靠真材实料。
“魂牵梦绕,一颗难忘。”不请自来的牛肉丸忠实粉丝给出这样的食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