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看完了一遍《长日将尽》。仍然是深切的情感冲击。
显而易见这是一部大部头,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难将它看完——即使是读下去也并非易事。正如我前几日向伊推荐此书,却发现曾经一位共同的高中同学早就送过伊这本书,而当时伊正是因这样的宏篇叙事而没有读下去。
2017年诺贝尔奖对石黑一雄的颁奖词为:“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的虚幻联系之下的深渊。”隐藏在石黑一雄大段大段看似平静工整的叙述之下的,是这个由虚幻所构成的世界——精神世界,的巨浪翻涌。
看完这篇小说,我不止一次地想要尝试也像这样进行创作。某个不眠的夜晚,我翻身起床,将刚刚的想象变成文字。与石黑一雄的回忆过去不同,我的文字是设想未来,至少在当时是未来,而且现在看来我的这种设想过于悲观了。在这篇虚构作品中,我第一次尝试大量加入人物之间的对话。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困难,因为我发现不管怎样,在我的笔下出现的人物,他们说话的腔调都带有一种怪异的文学性,让人难以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不过即使如此,我也尽力做了这样的尝试。而且好在我的叙述限于我和伊之间,所以我斗胆认为我对人物语言的表现并没有那么地虚假。虽然后来将其转为电子稿的过程中,我仍然不止一次地为这种虚假性而懊恼。
这次再看完,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我应该像石黑一雄一样,描写“时间与记忆”。事实上,在我和伊“冷静期”的那段时间中,我无来由地回忆起了很多久远的事情,也开始进行相关的回忆创作,可惜写了一半的稿子在国庆期间被我遗忘在家中了。不过这一次写作,我打算从另一个角度,描写那段久远的回忆中被滤镜过滤掉的一些事。或许,我也不必执着于作品的真实性,也可以加入这次事情的相关元素。我希望能写出一些,我自己都还没有发觉、或者刻意遗忘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