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吧 关注:126,478贴子:1,170,512

回复:“盏”于天地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建盏也是具体而微的中华文化遗存之一。
目前的建盏文化仍处在混搭、纷乱、无序的状态。像通过对建盏碎片等的研究、实验,来恢复建盏制造技术,大体已经实现;通过史籍记载中有关斗茶(点茶)文化碎片进行整合,参考日本茶道,恢复宋朝的斗茶(点茶)技艺流程,也不太难。
但要重新营造一种能够让建盏通联古今,审美融洽,存在合理的新建盏文化,则太难了。
只有形成了衔接自然、流传有序的文化活体才是真正的文化生命之再生,具有了相对完整的文化生态链才有可能生成文化之灵魂。


IP属地:福建175楼2021-09-30 08:22
回复
    如何使建盏这类极具传统渊源的器物,重新成为凝聚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载体,达到“器”与“道”融洽?
    这就涉及到“重建建盏文化生态”问题,也可参照构建“虚拟中华文化实践平台”方式来解决。
    (当然,此类虚拟实践平台是综合性的,建盏只是其中的有机组成的一部分)


    IP属地:福建176楼2021-09-30 08:23
    回复
      回顾建盏的故乡——闽北的历史文化,两宋是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有在闽北“琴书五十载”,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后来统治阶级官方哲学的朱熹;
      有对北宋初期婉约词风的转变起了开山的作用,“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大词人柳永;
      有力主抗金,组织汴京保卫战的抗金名臣李纲;
      有撰写《洗冤集录》法医学检验专著,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的宋慈;
      有撰写《沧浪诗话》,隐居邵武莒溪的严羽……
      文化教育事业普及:既有府学合一的建宁府文庙,闽北第一所官办学校延平书院;也有遍布于闽北大地的豫章书院、霄峰精舍、豸山草堂、云根书院、考亭书院等……
      图书印刷业发达:建阳被誉为“图书之府”,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大印刷中心之一,刊印的图书统称“建本”,行销全国各地。
      建茶、建盏产业独步天下:其中,北苑御焙是宋朝贡茶产制中心,设有官署行衙,所产的“龙团凤饼”“密云龙”等贡品成为供皇家饮用的茶品。
      产于建阳水吉的兔毫盏,是宋代最佳“斗茶”用具,风靡一时……
      因此,可以以两宋时期的闽北历史文化存在为蓝本,统筹构建虚拟文化实践平台。


      IP属地:福建177楼2021-09-30 08:24
      回复
        取一个恰当名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建州”,福建古州名,是“福建”名称中“建”字的由来。唐武德四年( 621) 始置,乾元元年(758)再为,宋开宝八年(975)三为。
        行政管辖范围大致是今天的闽北十个县市以及部分闽中、闽东地区。
        所以将相关虚拟实践平台命名为“建州”,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IP属地:福建178楼2021-09-30 08:25
        回复
          构建“虚拟建州”,可以将现存与宋代那个闽北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相关的一切资源整合起来,包括自然山水、文化、考古遗址、史料记载,现存文化遗产(如北苑茶山,演绎采茶,制作贡茶过程;
          各地书院,演绎传播宋代文化,探讨理学文化;
          古城茶肆,演绎斗茶习俗;古窑址,演绎烧制建盏……),等等。
          最大限度地恢复宋朝“建州”的虚拟场景。
          可以让相关的考古学者、文史专家,北苑贡茶、建盏技艺传承人,普通历史、文化爱好者,以及虚拟世界构建专家、电脑网络技术员……等等,都参与进来。


          IP属地:福建179楼2021-09-30 08:26
          回复
            建设者可以通过参与构建虚拟“建州”来构建自身的文化理想之境,使自己对中华文化的信仰有了一个具体依存之地。
            虚拟“建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基础框架建成运行后,还可以进行不断的补充与完善。


            IP属地:福建180楼2021-09-30 08:27
            回复
              建成的虚拟“建州”可以使闽北人对自身的文化渊源、文化自信与自豪有一个清晰、具体的指向,并有一个可以进行虚拟体验的场景。
              对于外人或游客,一样也可以进入虚拟“建州”情境之中,通过虚拟体验激起对闽北的历史文化的兴趣……
              同理,中国的每一个地区都可以依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状态来构建虚拟的历史文化理想之境,然后联通各地的通道,形成虚拟网络,就是一张广阔无垠的虚拟中华文化理想之境……


              IP属地:福建181楼2021-09-30 08:28
              回复
                回到找碴的话题。
                找碴的目的,就是希望将现存的中华文化碎片(如建盏残片)拼接起来,恢复其原本相对完整的历史样貌,进而挖掘出器物产生的社会形态与文化背景,来探讨解决中华文化的传承问题。
                “找碴”作为一篇文化随笔,有关构建虚拟“建州”的具体设想就不作进一步地展开。
                找碴的过程也是我这三十多年来对中华文化存在问题的感受与思考最近一次落地的对接。
                作文以记之。


                IP属地:福建182楼2021-09-30 08:29
                回复
                  拙作被莫名系统莫名地了几楼,连续性成了问题。
                  反正也不会有几个人看,懒得去申诉迎合了!
                  搬几个老师对拙作的批评:
                  黄文忠先生:
                  感觉有点漫散,由残片生发游思是可以的,但这残片属新出窟的怎么才能发挥更多联想呢?文章主体部分是讲述建盏的前世今生似乎即是主题,再讲一个虚拟建州并牵发关于文化传承自信等大话题,会不会让人觉得太散了?仅是感觉不一定正确。


                  IP属地:福建184楼2021-09-30 16:44
                  回复
                    施晓宇先生:
                    崇勇同道,近好。大作《虚拟建州》拜读。
                    一、作为闽北文化的有心人,你的用心、眼力、观察角度有了丰实的收获。
                    二、大作价值在后人眼里会加倍放大。
                    三、大作文风介于散文和论文之间,这是你需要切实修改的关键。须改掉论文式的论述部分,使全文鲜活起来。
                    四、修改后换个具象一点 的标题完全可发并会被人收藏。意见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祝贺你的心血没白费。
                    施晓宇


                    IP属地:福建185楼2021-09-30 16:46
                    回复
                      雁落平沙: 祝您能实现宏愿,这是个大工程,做成了功德无量
                      谢谢先生的抬爱!
                      先不说“功德有量”“无量”的问题哈。
                      这个“宏愿”,首发是张“宏图”,这张图,可以由个体描绘。但将“宏图”向实体转化,如同“人间”摹仿“天堂”,是一个群体行为。像“太平天国”那样拙劣的描绘与转化,却成了人间灾难!……
                      所以绘图者,不得不慎!更要有自知之明……
                      即便是绘制虚拟世界的宏图,也要有足够的警惕!因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一体化科技也许会发展到让人类自身无法把控的局面!
                      ……


                      IP属地:福建186楼2021-10-02 15:08
                      回复
                        宁境的“在艺术建盏”的回帖中,我提出了一个“文人盏”的概念,觉得值得再深入说明一下。于是搬回来。
                        这是一个值得一说的话题。
                        从根本上看,就是不同种类艺术(技术)形式的共生问题。
                        先说一下中华文化中,不同艺术种类形式共生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
                        在古代(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一位文人画家,他在一幅刚完成的水墨画上,随手题上了一首新诗,再铃上印,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是一次“诗情画意”的完美组合。看似很平常,也很自然。
                        但在今日,还有人能做到吗?
                        如今的国画、旧体诗、书法(篆刻)已经成为三门独立的艺术,会画国画,会写旧体诗,会书法的人都不少,但会三门的人已经绝少,连会写旧体诗、书法的人也不多,更不要说精通了。
                        用心吟一首旧体诗并用毛笔书写下来,有那么难吗?(注意不是抄。因为毛笔节写已经不是我们日常随手的行为,除了临习的过程,都应该称之为艺术创作。既然是艺术创作,就应该有激活创作的灵感,以及与之相生相发的技术手段等)
                        以我的经验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三十多年前,我在南山当诗人(旧体诗)时,就是怀抱着“用我的毛笔自如地书写我诗”的目的练毛笔字的。在南山的近五年时间里,实现了吗?没有!写诗是写诗,写字是写字,并没有相生相发。当时,为了追求和向往那种状态,我曾写了一首《值雪寻梅》:
                        ……
                        寻芳茫茫里,览物得情归。
                        愿值一佳人,欣欣言所遇。
                        还室展宣纸,摇笔欲成章。
                        白龙呵冻墨,我写一枝春。
                        直到三十多年后的一个夜晚,我写“琴”字之时,类似的状态才发生(而且留有遗憾)。
                        即在那个短短的一个小时左右的特殊情境里,我先写了“琴”字,然后乘兴,随口吟诗一首:
                        一画横陈双手弹,心弦如水夜茫茫。
                        潭山无语痴人梦,我写琴音到忘川。
                        这里,还涉及到两种艺术(技术)形成时的关联度问题。是强关联,还是弱关联。
                        比如在“ 在一幅刚完成的水墨画上,随手题上了一首新诗,再铃上印 ”的过程中,诗、画、书是强关联,印是弱关联(哪怕是自己刻的印),因为“印”的创作不在这个特定的文化时空中,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吧……
                        说至此,我认为与其讨论“艺术盏”,还不如探讨“文人盏”形成的可能性问题,更有意思哈!


                        IP属地:福建191楼2021-10-05 11:32
                        收起回复
                          我之所以提出“文人盏”的概念,除丁受“文人画”的启发(是文人的参与,改变了早期创作主体由画匠为主导的中国绘画走向,形成了真正具有世界性独特品质的“中国画”。还有像江南的园林艺术等,也是很明显的例子),但更根本的原因是,在宋朝,建盏、点茶文化是文人与工匠合力作用的结果。因而我期待,如今的建盏,也能够更在文化方面有所建树。
                          方法无非是,一方面要吸引文人以各种不同渠道、方式参与到建盏产业,如玩盏,评盏,甚至烧盏,对建盏文化(审美)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是建盏工匠不断提高自身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素养。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目前这种野蛮生长,恶俗恶趣泛滥成灾的建盏文化生态。


                          IP属地:福建192楼2021-10-05 11:35
                          收起回复
                            说到“文人”,又会产生在如今的社会真的有与传统相近的文人群体存在吗?
                            在古代,读书识字是很奢侈的事,只有官员或准官员的群体才具备这个基本条件,因而文人群体在他们中产生。
                            在现代社会,大家都能读书识字,而现行的官僚体系也显然不具备产生,高出大众的文化素养与审美取向群体的条件(往往是恶俗的聚集地),甚至高校、文艺团体等也不具备。
                            那么,“新文人”群体在哪里?
                            我认为,他们广泛、零星地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热心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且具有现代人文关怀的基本素质,以文字、音乐、影像等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传统、现代传媒,特别是虚拟网络中,他们也需要聚集、发声,彰显存在……


                            IP属地:福建193楼2021-10-06 14:21
                            回复


                              早上洗头,不小心碰到平常喝水的杯子,叭嗒一声闷响,这只“许家有”款的茶杯碎成几块。
                              虽然有点心疼,但碎了就是碎了,正好可以看看内部的情况。
                              (若不是摔碎了,还真不会这样认真去看哈)


                              IP属地:福建194楼2021-10-09 07: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