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梁山吧 关注:388贴子:4,729

谁劫持了水浒的美(驳潘知常教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知道别人看水浒感动不,我是不止一次的感动过。水浒真实的描写了我们的祖先当年的生活状态,为此我是非常感谢水浒的。随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我们距离水浒所描写的生活越来越远,人们生活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不免对水浒里的爆力深感厌恶,甚至讨厌一些水浒人物的粗俗,这是好的现象,证明我们人类的进步,也说明我们的生活比较舒适了。但我们是否可以因为今天的舒适而抨击昨天的暴力呢,是否可以因为今天的文明而嘲笑昨天的低俗呢。恐怕不可以吧?我们不能不承认今天舒适的生活正是由昨天的暴力争来的。自由和民ZHU好不好呢,当然是太好了,平等和博爱好不好呢,当然也非常好。可是如果我们享受着自由、感受着博爱,却无视我们祖先的不自由和痛苦、遣责我们祖先的暴力、嘲笑着我们祖先的不博爱,我们该怎么评说这样的人呢?无知还是没良知?我不想下结论。
      我似乎回到了那为一斗米而苦苦哀求的生活,似乎又看到了催要税金的飞扬拔扈的脸孔,似乎又看到了那一个个虽瘦小但不屈的脊梁。自由不是天生的,博爱也不是说说就能实现的,更不是某人的恩赐。潘大爷也许会说:我就说一下美,至于这么上纲上线的吗?至于不至于暂且不说。
      我们先说一下美。美无论是感觉上的还是思想、道德上的,他都来源于存在的事物或真实的生活,如果无视这个,而简单的说一句:这是不美的。那只能说明说话者本人不懂美。水浒的作者不可能预见五百年后的幸福生活,更不可能知道有人拿他五百年后的标准来衡量他的作品,如果知道也许会感到幸运:因为他的作品不但存在了五百年,还被那时的人议论是否适合他们的生活。这个现象本身就说明水浒是美的,起码在它产生的时代是非常美的。当然我们毕竟不是五百年前的人,水浒的一些东西已经不能于现在的社会相容,甚至完全相悖于现在的生活。我们的专家有必要利用自己的学识和阅历向读者指出哪些是糟粕和不合时益的。但绝对不是一棍子打死,因为水浒是我们祖先真实生活的反映,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1楼2010-04-19 10:12回复
    二,暴力的使用
         潘教授也是承认在某个特定时期是需要流血的,也就是需要使用暴力的。但他转而又否定水浒的暴力,大该是觉的水浒的时期不是那个特定的时期。北宋末年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少读史书的人都应该大致了解。宋徽宗埋头于他的艺术,把江山搞得一塌糊涂,百姓生活在水深热之中,大小起义不断,水浒就是取材于一次真实的起义并加以改编,由于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心声,一问世便受到追捧,并流传至今。
         我们说水浒的时期正是需要下层人民的暴力的时期,它反映的不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时候,而是上层不顾人民死活、对百姓残酷压扎的时期(见阮氏兄弟的描述,百姓居然能与强盗和睦相处,而惧怕兵的到来)。但就这么个状况,潘觉的不是用暴力的时候,百姓用仁慈和博爱去感化兵以获取安定的生活吗,恐怕潘自己也会觉的感化不了吧?其实水浒的林冲就想用忍耐、仁慈和爱去感化,结果呢?结果我们大家都知道了。甚至连潘本人都讽刺他,说他还不如武大有血性。那潘不是自相矛盾了吗?但他没觉得。
         潘又说即使在需要流血的时期,也是要明白:流血是不对的,是与爱相悖的。这话本没有错,只是用错了地方和对象。如果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更不会有弱者的暴力。人民的反抗就象跳起的弹簧,潘只看到了跳起,而看不到压弹簧的手,百姓是不用你鼓吹爱的,他们正是为了维护爱才用暴力的,这难道不是很明白的事实吗?
         潘的言论让我想起了上世纪三、十年代,ri寇一边对我百姓残杀和污辱,一边鼓吹着共荣和仁爱,企图让我放弃抵抗。当然潘是没有那样的思想,您的美学也非常好,如果您换本书做反面教材,我是很想听您美学方面的教导的。
    


    3楼2010-04-19 10:1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被和谐了


      5楼2010-04-19 10:19
      回复
        接着发算了。


        6楼2010-04-19 10:38
        回复
          五。我们还是顺潘教授的思路再走一次水浒路吧,看看水浒到底美还是不美。
               首先水浒出场的人确实不美:帮闲高俅,这个人什么都会,就是不会做人。但就是这么个人却执掌全国的兵马大权。此人第一天上班不是整理政务,而是利用刚到手的职权进行个人打击和报复。就是这么个人,老潘居然没批判他,而是让他和梁山比杀人。一个学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竟然可以用这样的比较法,我差点跌碎自己的眼镜。高俅还需要亲自拿刀砍人吗?!这么一个人身居高位,那可是整个国家的苦难阿。也正是高俅的胡做非为,才造成梁山反抗的土壤。
               我们再看被高俅直接迫害的王进,此人才能出众、忠于职守又爱国,且侍母至孝。就是这么一个完美的人却因一个混蛋远离了都城,但这个人依然没放弃对国家的热爱。水浒因写高俅的不美而美;因写王进的美而美,但不见老潘提起。
          


          7楼2010-04-19 10:39
          回复
                水浒接下来出场的是史进,潘的精神来了:因为他找到了暴力和堕落。史进年纪轻轻为什么捉了强盗而不直接送官,反而怕好汉们耻笑呢?因为陈达他们没骚扰百姓,他们越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去县城借粮。他们好好的人不做,干吗要做强盗呢?恐怕是因为活不下去吧?史进为什么这么不尊重法律呢?如果按现在的观点史进确实在堕落,可老潘忽视了高俅,因为高俅们的存在使得法律比儿戏更儿戏,也使得法律只是为虎作伥的工具。所以史进的法律观念很淡漠。如果史进是堕落,宿元景呢?不仅收贿赂,还直接给梁山打华州提供便利。这可是一个好官形象阿。好官就这个德性,我们于是可以大概了解这么一群人治下的百姓的生存状态,百姓对法也绝对不会尊重,因为不值得尊重,有的只是怕。万一有人不怕呢,是不是就是堕落了呢?恐怕不是吧?可惜潘就是看到了堕落,也许他是戴着显微镜吧?
                 我们跟着不愿做强盗的史进来到渭州,潘还是不分析金家父女为什么沦落到此,而是把责怪的目光直接投向史进:你是什么好汉阿,遇到不平居然这么冷漠。不知道他是否认真读水浒了。鲁提辖是这个事件的主角,他已经很愤怒了,十八岁的史进没了表现的机会。潘先生难道不知道后来史进因为类似的事入狱了吗?一个强盗为了救被知府抢走的女孩子而进了知府的监狱,这还是什么世界阿,这个世界还有廉耻吗,百姓还能生存吗?可惜潘不管这些,他只看到所谓堕落。
            


            8楼2010-04-19 10:40
            回复
                   潘又批评鲁达打死了人,他觉得这个事应该用法律解决。如果潘带着法庭到现场,郑屠可能被惩罚。那时法律是不惩罚坏人的,看武松就知道了。其实读了原著我们知道鲁达并不想打死人,他只想教训一下坏人,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细节潘不提,故意?他反而接下来说鲁达不想打死周通又想置丘小乙二人于死地。言下之意,周通也是坏人,只是他后来也是梁山兄弟,所以作者就不让鲁达打死他,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不说,但鲁达是既不想打死郑屠,也不想打死周通,更没想打死丘二人。郑是失手,丘是反而他二人想要鲁达的命,这些书上的白纸黑字就不用我引用了吧?不知道为什么潘要颠倒黑白。
                   同样是打死人的这个事情,李贽激动了、感动了、叫好了、赞美了;潘教授却挑剔了、不满了、指责了、愤怒了。到底是谁错了呢?!
                    在二龙山下和杨志的会面更是直接被潘偷换了概念。二龙山是强盗的地盘阿,鲁达刚刚和他们交过手,他又在树林里遇到杨志,杨志也同样如此,二人都以为对方不是好人才会大打出手。不知道为什么潘还是不提这个。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被潘曲解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说的是帮助人,这是美,但被说成抢呢?也难怪潘在水浒里找不到美,也很少被感动过。
              


              10楼2010-04-19 10:43
              回复
                   我们接下来看林冲。我曾对林冲大加赞叹过,这里不想再重复了。潘说在火烧草料场前林冲是个正常人、也是个正常思维的人。但就这么一个一切都正常的国家公务人员却因为自己妻子太漂亮而落到如此悲惨的下场,不仅如此,那美丽的女子因不愿屈服自杀了,还有林冲的岳父忧愤而死。这让人冷得发抖的场景不见潘的一个字的分析和同情,他转而又把批评送给了受害者:林冲。林冲可是全部附合您爱和美的标准阿。他有才能,仁慈、忍让,连一个素不相识的卖刀人的自尊都不忍心伤害。但他却如此的悲惨和凄凉,这是为什么呢?潘避而不谈。因为谈了就等于打他自己的脸,让他不好意思再侃侃而谈!
                      他批评林冲什么呢?他说林冲见到上司的儿子由拳头变成了巴掌,想去握手。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赞美林冲的忍耐和守法,却讽刺林冲想到去握高衙内的手,我想问一句:您哪只眼看到了,还是用您那美学家的头脑瞎猜呢?林冲已经够可怜了,再加上您这美学家的故意歪曲,他即使今天还活着,也会被您气死过去的。
                     还有林冲在陆家的表现,这是为了安宁生活一忍再忍的人,也是个怕官的人。但他毕竟是个有血肉的人,他不敢对高俅发火,所以他只能对昔日的好友、今天直接害他的人发火,还有他故意给高衙内逃走的时间,都源于民对官的怕。为什么怕呢?因为太可怕了。所以林冲问妻子可曾受到伤害,这已经是表达自尊最底线的问法了。潘教授怎么理解的呢?我都不太好意思引了。
                   最后潘带着放林冲一马的口气说:不苛求了,谁活着都不容易。我看是潘教授是活着太容易了,所以才带着居高临下和半讽刺的口吻说林冲。
                     在狼和羊的观点上,我还想引用鲁迅先生的观点。他认为:遇到羊的时候,不妨表现为羊;但遇到狼的时候,千万不要表现成羊的样子,因为羊在狼群里是会被吃的。我们看开始的林冲是不是生活在狼群里的羊呢?之所以没被吃,是因为他的运气和鲁达对他的保护。但林冲毕竟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被一群狼逼成了狼。但潘教授却说林冲变坏了,我想问一句:什么才是您眼中的好呢,被吃掉才是吗?林冲的矛好象只对着真正的狼吧?这就让您不满了,林冲杀人后的情绪波动,他用枪挑煤火也被教授读成了林冲把人家的家砸烂。这就是所谓美学家对水浒的解读。难怪您在水浒里很少被感动,也没发现美!
                         


                11楼2010-04-19 10:4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插一句,在鲁达和林冲的交往上,潘又动了点坏心思。他看不到浩气长存的义气和善良,而是把目光聚焦到鲁达的态度上。一个作家写作品往往会有疏漏的地方,而且随着时代的改变,后世的人往往也会在作品中找到一些瑕疵。当潘这么一位美学专家,堂堂然高坐于一些听众面前,故意把作品中正面的东西和现在社会上一些歪风邪气上扯,这不仅是对作品的极大不尊重,也是对他自己的听众的不尊重,更是对他自己人品的玷污,也有故意吸引眼球的嫌疑。
                      相信读过潘言论的人应该知道我说的什么,不再引述。


                  12楼2010-04-19 10:51
                  回复
                        武松因做了都头暂时放弃了找哥哥,这个行为又被潘大加批判,说武松是个没人情的人,又引申说当初在柴进庄上说找哥哥也是离开的借口而已。这个帽子扣的真够大的。武松难道不能打好根基再去找哥哥,这恐怕是几乎所有正常人的想法。但潘却要武松放弃官职找哥哥,他觉得这样才能说明武松是真心的。如果潘教授您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潘您还是把姿态降一下吧,我真怕您的手抬得太高而打到自己的脸!
                         我们再来看看潘金莲,潘教授把她的行为上升为对爱情的追逐,把未嫁前的她说成喜儿,这些都还说的过去,我也没太大的理由反对。但他越说越离谱。他看不到她勾引自己的小叔子是有悖人伦,这样的事就是在今天也是要遭鄙视的,他却只看到武松不太妥当的拒绝方式;他隐去了她‘胳膊上跑马’的撒泼,无视武松临行前对兄长的殷切嘱咐,武松的话是无中生有吗?前有武松的经历,后有与西门庆的事实;前面潘先生刚说要颂扬武大,但在潘女士和西门官人面前,却绝口不再提武大该被赞扬,甚至对他的惨死也没半个字的同情!这是为什么?因为你们都姓潘吗?!他们杀人的行为仅仅被说成错误,把责任往社会身上推。这就是一个美学家的逻辑,你怎么还好意思遣责鸳鸯楼上的武松阿?!
                         被潘先生说成企业家的西门大官人既不好好呆在工作岗位,也不在家和几个妻妾温存,却每天在一个美丽妇人家门口溜达而且一天遛达好几次,直到把人家勾到手,这样的人有理由把罪恶往社会上推吗?!被潘先生说成一切行为都是自找的武松,发现自己哥哥惨死的第一念头不是杀人,而是收集证据报官,县令收了贿赂驳了他的上诉。这才有武松的第一次杀人,可惜潘先生也不提。带着这样的心态读水浒,也难怪读不出感动,发现不到美!
                    


                    14楼2010-04-19 10:56
                    回复
                          鸳鸯楼上的武松确实是杀红了眼,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但武松的形象也在这里达到顶峰,作者为什么写呢?他和史进类似,他们都想在‘正常的’社会里有一番作为,武松更明显:为县令保送赃物,给监狱长的儿子出气,给张都监当护院都是这种心理的反映。但他失望了心寒了。县令推了他,都监不仅耍了他,更想要他的命。所以他愤怒了、崛起了、也与他们彻底决裂了,杀人后那‘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八个血字就是他在用拳头和坏人的血向某势力(和谐词)宣告他的立场。只是屈死了几个无辜者,但我遣责不了武松,因为我不配!
                      


                      15楼2010-04-19 10:59
                      回复
                            武松的故事结束以后,作者也基本结束了他对“为什么反”的铺垫。
                            从林冲我们知道上面坏了,从鲁达我们知道下面坏了,从武松我们知道中间也坏了。下面就是英雄们纷纷上梁山了,作者已经不必再多解释什么,梁山就象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种各样的豪杰从四面八方来到梁山。下面就要是反的过程和结果了,梁山的首领宋江又要粉墨登场了,他要在接下来的路上,不仅要完成领导者素质的修炼,还要把他的兄弟都一个个收集到身边。由此我不由惊叹作者高超的笔法和部局,这可是中国刚开始的白话长片小说尝试啊,施大爷一出手便完成了大师的转变!
                           (未完待续)


                        16楼2010-04-19 11:00
                        回复
                          想起了托尔斯泰主义“勿以暴力抗恶”


                          20楼2010-04-19 14:18
                          回复
                            文明每进一步都要用血来换
                            =============
                            这句话太对了,没有蒙古铁骑,四大发明如何传播到欧洲?
                            有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如果把人类历史比作一天的24小时,有23小时都在战争。


                            21楼2010-04-19 14:2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怀着惊讶与敬意看痴爱兄的观点。我已经说过潘大爷就是司马衷先生说的“何不食肉糜?”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太安逸太舒适了,怎么可能体会到自由平等是要用流血来换取的呢?
                              伯夷叔齐虽被称为千古贤士,但他们反对以暴凌暴,最终饿死首阳山中的命运不也是被鲁迅先生嘲讽的吗?
                              现在的社会确实要大力提倡仁慈和博爱,但不能因为今天的提倡而抨击昨天的暴力和不仁慈,因为我们不配,真的不配阿。我们在享受着仁慈和博爱的时候,还是有必要想想是怎么得来的。这也许是水浒一直到今天还散发着魅力的原因。
                              -------------------------------
                              这是最好的概括,我们没理由去批驳施大爷的“三观不正”。无论是宋江浔阳楼上题的诗还是武松写在鸳鸯楼上的血字,无一不是对那个黑暗的社会的无声控诉。不管有多少人批判武松的BT暴力,我们只能说:武松是为了他做人的尊严。对敌人,对压迫者,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


                              删除|22楼2010-04-19 15: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