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举世无双吧 关注:58贴子:3,935

回复:【原创】唐太宗为什么要评价李恪“英果类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还有人声称唐太宗不止一次说李恪“英果类我”,可悲的是这些人始终没能弄清楚这件事的重点到底在哪里。


IP属地:江苏16楼2021-08-30 17:11
回复
    首先《旧唐书》中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其次这事的重点不在于唐太宗到底说过李恪几次“类己”,而在于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给李恪任何保护,就这么任由处境危险的李恪自生自灭去了
    所以如果唐太宗一次又一次说李恪“类己”,却没有给予他任何保护措施,那么这无疑是在进一步证明了唐太宗唯恐大家领会不了自己的意思,才会这么一次次将李恪推上火架烤。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21-08-30 17:12
    回复
      不过所幸大家都是明白人,唐高宗李治并没有辜负父亲的这番苦心安排,于是永徽四年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幕:年轻的新皇唐高宗李治为了震慑宗室中那群辈分高而又蠢蠢欲动的皇叔皇兄,在高阳公主、房遗爱等人谋反事泄后干脆借题发挥,将宗室的两个大头李元景与李恪一网打尽。不过也有人认为想要除掉李元景、李恪的是长孙无忌,而不是唐高宗,但事实上通观整件事的始末,就可以知道唐高宗才是真正的主使者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21-08-30 17:12
      回复
        《册府元龟》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唐高宗曾召见房遗爱,并责备他:“你身为皇亲国戚,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则回答道:“我的行为罪该万死,但请陛下看在我告发了吴王李恪的份上饶恕我一命。”唐高宗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现在才告发李恪,不是太晚了吗?”
        随后唐高宗又在朝中装模作样地为李元景、高阳公主等人求情,被崔敦礼义正言辞地驳了回来。唐高宗对此不仅没生气,反而将打断自己“怜悯”之情的崔敦礼各种加官进爵,又是提拔为宰相,又是封其为固安县公。
        甚至就在李恪等人被赐死后没过几天,唐高宗就在观德殿里将这帮谋逆之人的财物分成五垛陈列出来,令诸位亲王大臣们举行射礼,然后又将刚空出来的司徒、司空的头衔分别封给了徐王李元礼(李元景、李恪死后宗室中辈分最高者)与功臣李绩,以此给宗室立威。


        IP属地:江苏19楼2021-08-30 17:12
        回复
          而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想想唐玄宗时臭名昭著的奸臣李林甫被杨国忠构陷后,史官也用了“天下以为冤”这类词。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罢了,实际水分大得很。而且当时的人真的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吗?我们可以来看看唐人在提及此事时是怎样的态度。
          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楼2021-08-30 17:13
          回复
            而且虽然有后世的史官拼命地为李恪挣同情分,又是说他“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又是说他的死“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但就史实而言却并非如此。
            李恪曾在安州一地担任了十多年的最高行政长官,结果就在李恪被诬陷谋反后,且不说同样出身安州的许圉师与郝处俊这两位朝中重臣对此是未发一言;也不说安州境内著名的富商彭志筠,明明富有到都能够为朝廷的军队捐助大量的绢布了,却没想到要为自己“海内冤之”的父母官上表求情或出资减罪;单说事过境迁多少年后,朝中根本没有一人想过要请求皇帝将李恪被流放的儿子和幽禁的女儿给赦免了。
            从民间地方到朝廷中央,都不见有人为这位“中外所向”“海内冤之”的吴王求过什么情,更没有人打着李恪的名号揭竿而起——就在李恪被杀的这一年,民间有位陈硕贞起义,却压根提都没提要为冤死的吴王李恪复仇;反观章怀太子李贤死后,徐敬业举兵时就特地打出了李贤的旗号。


            IP属地:江苏21楼2021-08-30 17:13
            回复
              所以穷尽一生都没能得到唐太宗半点偏爱和身后安排的李恪,最后顶着个看似光鲜亮丽的“英果类我”的评价,却只能落得个横死的下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2楼2021-08-30 17:13
              回复


                唐太宗第三子李恪当不上太子与隋朝血统无关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5楼2021-11-03 11:13
                回复
                  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生母隋炀帝女杨妃,因此有些人认为李恪具有隋唐两朝的血统是件非常稀罕的事,然而但凡是对南北朝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所谓的两朝一脉其是件多么稀疏平常的事
                  比如石虎的刘皇后即前赵的安定公主,所生石世被立为太子;比如拓跋什翼犍以前燕慕容皝之女为妻,其子即为北魏献明帝;比如北周宇文泰的皇后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其子宇文觉便是后来的闵帝;再比如隋炀帝的萧皇后便是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而他们的长子即元德太子杨昭。
                  所以要想以两朝一脉推断出李恪的血统是多么的高贵,是多么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可以洗洗睡了。毕竟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各代王朝与统治者是割韭菜似的一茬接一茬地换,唯有高门大姓的士族能够屹立数百年不倒,这种公主下嫁根本不及士族之间的联姻来得更有身份。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6楼2021-11-03 11:14
                  回复
                    再想想李世民后宫中的这位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史书中对其的记载甚至只有一句话:“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恪母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恪母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恪母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恪母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恪母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恪母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7楼2021-11-03 11:15
                    回复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
                      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杨氏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就像汉献帝也是个傀儡皇帝,但直到禅位后降为了山阳公,他这才将两个女儿送去做小妾,而且是直接送给当皇帝的曹丕,可没送给什么亲王。


                      IP属地:江苏28楼2021-11-03 11:15
                      回复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次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恪母很明显是在热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热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恪母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恪母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按例没入了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了朝中大臣贺若弼和诸位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楼2021-11-03 11:16
                        回复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书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像唐高祖李渊的小妾莫丽芳,生前就没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却直接记载其为莫嫔;唐玄宗李隆基的小妾高氏,生前仅为才人,死后才被追赠为婕妤,史书则直接记录为高婕妤。
                          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也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可见恪母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个二品的九嫔,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0楼2021-11-03 11:16
                          回复
                            再者,还可以根据李恪与李愔在诸皇子中的地位来反推其生母在后宫的等级。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想要给诸位亲王与功臣们世袭都督或刺史的权利,在这次论封建的过程中,除了皇太子李承乾外,长孙皇后的另外两子李泰在相州,李治在并州,而韦贵妃之子李慎在秦州 ,阴德妃之子李佑在齐州,燕贤妃之子李贞在扬州,杨淑妃之子李福尚未封王所以当时并没有封地,后宫王氏之子李恽在襄州。
                            虽然李慎三人的封地比不上嫡出的皇子李泰与李治,但至少身为四妃之子,李慎三人的封地所在之地是同一个等级的。而李恪在安州,李愔在益州,考虑到李恪还是唐太宗的庶长子,比其他同样庶出的皇子占了名分的先机,但是李恪兄弟俩的封地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连李恽的襄州都比不上——安州与襄州同在湖北地区,历史上这个地区素来以襄州为重,唐朝也不例外,李孝恭平江南萧铣时担任的就是襄州总管(襄州道行台左仆射)的官职。


                            IP属地:江苏31楼2021-11-03 11:16
                            回复
                              益州就更不用说了,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所谓“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中晚唐安史之乱以后。而且当年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唐朝的京城长安对蜀地占据了居高临下的优势,而蜀地的地势即使再险峻,这天险却是和关中共享的,由此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
                              李恪李愔的封地连李恽都比不上,更不能与李慎三人相提并论了。所以很明显恪母不仅与四妃之位无缘,而且在贞观十一年唐太宗论封建时还活着,所以连追封的妃位也没有,否则至少看在追封的四妃之位上,恪母的两个儿子不会连一个后宫位份不明,最多也只是个二品九嫔的王氏的儿子都比不过。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2楼2021-11-03 1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