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安石写【绿】字,南宋洪迈《容斋随笔》有个著名的故事说:【王安石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京口与瓜州被一水间隔,眺望钟山好似只隔着几道山岭。春风吹拂给江南沿岸染上了新绿,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耀着送我返回故乡。”苏州的一位文人家中收藏着原诗的底稿,起初写为“又到江南岸”,划圈删掉“到”字,在诗文旁批注到“不好”,改写为“过”。又圈掉而改作“入”。随后又改作“满”。总共照这样修改前后选用了十多个字,最终才确定为“绿”字。】。
这个非常非常有名。不仅写入教科书,这个反复改字的精神,还被拿来考试。
我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因为感觉,王安石不需要修改绿字,把心思花在这个字上面这么多遍。因为王安石只要照着唐诗的意境,结合他当时的境况,写一遍就好了。绿是已经有现成的了,不用自己改这么多遍。
唐·李治《柳》:【东风又染一年绿,楚客更伤千里春。】
宋·楚客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而且头一句的意境也都是围绕对水的观察:
唐·李治《柳》:【最爱纤纤曲水滨,夕阳移影过青苹。】
宋·楚客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下一句再转到春天岸边的柳色,加上空间拉伸出感情。框架上非常非常相似。
王安石不需要改字,已经有现成的蓝本。
这个非常非常有名。不仅写入教科书,这个反复改字的精神,还被拿来考试。
我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因为感觉,王安石不需要修改绿字,把心思花在这个字上面这么多遍。因为王安石只要照着唐诗的意境,结合他当时的境况,写一遍就好了。绿是已经有现成的了,不用自己改这么多遍。
唐·李治《柳》:【东风又染一年绿,楚客更伤千里春。】
宋·楚客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而且头一句的意境也都是围绕对水的观察:
唐·李治《柳》:【最爱纤纤曲水滨,夕阳移影过青苹。】
宋·楚客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下一句再转到春天岸边的柳色,加上空间拉伸出感情。框架上非常非常相似。
王安石不需要改字,已经有现成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