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本人看过金庸全套的书,但看的不是很细致,所以像很多吧友那样举原文啥的确实做不到。也正是因此,我绝不会认为我的观点就一定是对的,而金庸对“无剑”的设定同样未必符合我的想法。我只是很喜欢这种观点,而这段时间刷到这个吧基本都持另一观点,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纯分享,不引战。
我以前曾看到过一种从“万物皆可为剑”到“无剑”的解释,非常喜欢。后来武侠看的更多了,于是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加工润色了一番,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大致意思是,“万物皆可为剑”这一境界,指的就是你随便拿个什么东西,都能用它使出剑法,对吧?但是,这种境界还是有一定缺陷的,那就是这未必能最大发挥这种东西的特性,比如你拿起一根树枝使剑法,这根树枝上有个分叉,而剑是直的,你用它使剑法,那就没能完美发挥它“有分叉”这一特性。同样,你拿根绳子用剑法,那也肯定发挥不了它柔韧的特点,因为任何剑都不可能像绳子一样柔韧,所以不会存在发挥这一特性的剑法。因此,“万物皆可为剑”确实是强,但终归不能完美贴合“万物”的特性,不能达到威力最大化,这就是它的不足。
假如接受前面这些说法的话,那对“无剑”的解释就显而易见了,在“万物为剑”的境界,拿根棍子你也会把它当剑使,而拿棍子用剑法肯定不如用棍法的,哪怕你强行打赢了那也是你这个人强,不可能说用棍子使剑法比用棍子使棍法更贴合棍子的特点,这不合逻辑。
而“无剑”境界,就是返璞归真,“不再拘泥于剑法”,是为“无剑”。
同样举个例子,在这一境界,拿起棍子,我会选择用棍法而非剑法,或者说用我“无剑”的武学造诣,创造一门最符合这根棍子的用法。什么叫最符合?就是根据这根棍子的长度,重量,密度,柔韧性等等定制棍法。同样,拿起一根草,我也会创造出一门最贴合它的“草法”,甚至这种武学的深度不会逊色于那些因为用者众多,而不断发展了数千年,趋于完善的“棍法”,“剑法”。
我个人更喜欢这种“无剑境”的解释,更武侠,也更贴合传统哲学。而“无剑”等于“无形剑”这种解释,说实话,我个人不太喜欢。当然,这只是个人喜好,至于金庸到底如何设定,我个人并不清楚。
我以前曾看到过一种从“万物皆可为剑”到“无剑”的解释,非常喜欢。后来武侠看的更多了,于是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加工润色了一番,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大致意思是,“万物皆可为剑”这一境界,指的就是你随便拿个什么东西,都能用它使出剑法,对吧?但是,这种境界还是有一定缺陷的,那就是这未必能最大发挥这种东西的特性,比如你拿起一根树枝使剑法,这根树枝上有个分叉,而剑是直的,你用它使剑法,那就没能完美发挥它“有分叉”这一特性。同样,你拿根绳子用剑法,那也肯定发挥不了它柔韧的特点,因为任何剑都不可能像绳子一样柔韧,所以不会存在发挥这一特性的剑法。因此,“万物皆可为剑”确实是强,但终归不能完美贴合“万物”的特性,不能达到威力最大化,这就是它的不足。
假如接受前面这些说法的话,那对“无剑”的解释就显而易见了,在“万物为剑”的境界,拿根棍子你也会把它当剑使,而拿棍子用剑法肯定不如用棍法的,哪怕你强行打赢了那也是你这个人强,不可能说用棍子使剑法比用棍子使棍法更贴合棍子的特点,这不合逻辑。
而“无剑”境界,就是返璞归真,“不再拘泥于剑法”,是为“无剑”。
同样举个例子,在这一境界,拿起棍子,我会选择用棍法而非剑法,或者说用我“无剑”的武学造诣,创造一门最符合这根棍子的用法。什么叫最符合?就是根据这根棍子的长度,重量,密度,柔韧性等等定制棍法。同样,拿起一根草,我也会创造出一门最贴合它的“草法”,甚至这种武学的深度不会逊色于那些因为用者众多,而不断发展了数千年,趋于完善的“棍法”,“剑法”。
我个人更喜欢这种“无剑境”的解释,更武侠,也更贴合传统哲学。而“无剑”等于“无形剑”这种解释,说实话,我个人不太喜欢。当然,这只是个人喜好,至于金庸到底如何设定,我个人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