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鲁班吧 关注:166贴子:1,502
  • 17回复贴,共1

大虎的恩爱父母(深入分析)为什么说步练师才是孙权一生最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不靠过度脑补或yy,仅从现有史料推测分析,步练师是孙权这一生毋庸置疑的最爱。
我主要从感情结合缘起、史书记载的孙权对各夫人的态度与做法、各夫人的结局这几方面分析。


IP属地:广东1楼2021-08-23 17:29回复
    首先聊聊两位以政治婚姻为底色的原配正室
    第一位:谢夫人
    (1)出身背景:谢夫人出身会稽四姓之一谢氏家族,书香门第,父亲谢煚,为东汉尚书郎、许县县令。是孙权母亲吴夫人在孙权未继位江东前聘娶的原配正室。
    (2)这场包办婚姻的背景与促成原因分析
    1. 会稽四姓,即会稽最为著名的四大门阀士族“虞、魏、孔、谢”。会稽四姓与吴郡四姓“顾、陆、朱、张”并为当时的江东顶级世家大族。
    2. 当时孙策在位,大肆残杀江东士族,吴夫人为孙权选择会稽谢氏,拉拢与安抚江东士族的意图显而易见。
    同时,孙家是寒门出身,靠武力取得晋升之道,也就是说孙家文化程度不高,门望也不高,与谢家这样的书香世家结合,有利于提高孙家门望。
    (3)孙权对谢夫人的态度——“爱幸有宠”,如何评价,我认为是一般宠。
    结合史官的记载习惯,“爱幸”是一种古代史官的常见官方表达,专用于形容帝王对妇女的宠幸。那么常见使用例子有哪些呢?
    《史记·伍子胥列传》:“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
    《三国志.卷五.后妃传.明元郭皇后传》:「明帝即位,甚见爱幸,拜为夫人。」
    《东城老父传》:“﹝贾昌﹞即日为五百小儿长,加之以忠厚谨密,天子甚爱幸之。”
    从列举例子来看,“爱幸”这个词的使用习惯是前面加上程度副词“甚”、“绝”,才能表示特别宠爱,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陈寿的《三国志》。
    作为史官,如何知道孙权早期婚姻情况,如果吴书始于孙权晚年开始编写,那么史官可能依据孙权自身评价与回忆,字斟句酌编写史书,那么“爱幸有宠”,翻译一下,且按照当时的形容情况,就是“宠爱(官方表达)+有宠(结果)”,就是表达谢夫人当时“有宠”而已,跟“天子甚爱幸之”、楚平王对秦女的“绝爱幸之”,曹叡对郭皇后的“甚爱幸之”这些特殊宠爱表达没法相提并论,表示在政治婚姻的框架内孙权对谢夫人有宠爱,感情还不错,但没有特殊或深厚的那种感觉(对比一下同一本史书《三国志》中,陈寿对另外两位的评价吧:郭皇后的“甚爱幸之”,步夫人的“宠冠后庭”)
    (4)谢夫人结局:孙权让其让出正室之位给徐夫人,谢夫人不肯,丧失心志,抑郁早死。
    分析:孙权为什么一定要谢夫人交出正室?
    一般认为是孙权移情别恋徐夫人,渣了谢夫人。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当时孙权刚即位,他不像大哥孙策武力值爆表,加上很多人不服他,比如庐江太守李术公然反叛,连宗室内部堂兄孙辅都暗中勾结曹操,为了获得当时军事实力仅次于孙策的表哥徐琨的支持(徐琨是当时少数已经封侯的),才娶的徐夫人,情感因素倒是其次。
    但这也说明不了孙权他有多爱谢夫人,或对徐夫人就毫无感情。
    人是复杂的动物,像孙权这样的实用主义者,他与谢夫人、徐夫人的结合本质上都是政治婚姻。当与徐夫人这段政治婚姻可以获益更多时,他依据当时的时局,就会毫不犹豫地弃谢而择徐,而罔顾谢夫人由正妻转为妾室的尴尬地位,这也印证了他对谢夫人以政治联姻为底色的感情并非不可替代,一切以他的政治利益为转移,谢夫人的结局正说明了这段政治婚姻中的情感脆弱平淡,说被取代就能被取代。
    谢夫人“不肯”的原因分析:
    1.作为书香世家的嫡出贵女,她应该是饱读诗书的,看重正室地位,注重名节,以及家族的声望脸面;
    2. 认为孙权在情感上辜负自己,怨妒不满;
    3. 不认可孙徐的乱lun政治联姻,孙权与徐夫人是表叔与表侄女,当然对于孙权这样不注重礼法的人倒不是啥重口味,他给自己的六儿子孙休与七儿子孙亮都分别安排了类似的“亲上加亲”乱辈分婚姻,但是对于尊重礼法饱读诗书的谢夫人来说就是“寡廉鲜耻”没法接受了。
    4. 谢夫人性格本身带有有读书人的清高与守节之志,与孙权那种忍辱负重,先装孙子后当霸王、只重实利不在乎名声脸面的处事手段大相径庭。(也许在孙权看来,读书人的守名节代表着迂腐与不知变通,与其自身价值观相反)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孙权与谢夫人骨子里就不是一路人,即三观不一致,即便初期有感情,但没有思想上的理解与共鸣,那么以后的感情走向可想而知。
    所以,谢夫人的早逝可以说是时也命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孙权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为了江东基业隐忍存活。
    (5)后续补偿:值得注意的是,孙权对谢夫人造成的伤害,也在很多年后给予了她家人官职上的补偿。但是这种补偿依旧是情感上的亏欠与利益上的拉拢兼而有之,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当时220年之后,刘备兴兵伐吴的外患,以及北魏曹丕篡汉自立,为取得士族支持,确立九品中正制,让孙权不得不通过权利分红拉拢江东士族来保证内部团结),而谢夫人弟谢承的升职就发生在220-229这段孙权大力拉拢江东士族期间,而也只是提拔成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之类的地方官职,并没有中央官职,甚至这种提拔还是拉拢谢氏这个江东士族的意图更多。(试想,如果孙权真的一直对谢夫人怀有很深的愧疚或感情,为什么不在谢夫人死后,将谢氏族人逐步提拔任用(对比一下步骘的官职履历,就知道什么才是孙权真正的爱屋及乌,后续会说到),而只是在多年后大力拉拢江东士族的同时顺带提拔一下?)
    当然对比后面的徐夫人家族,谢氏家族的获利算是不错。 所以,虽然谢夫人被徐夫人取代,但是从家族官职受益情况来看,谢氏家族要好于徐氏家族,对于早逝的谢夫人也算是一丝安慰吧。


    IP属地:广东2楼2021-08-23 17:4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第二位:徐夫人
      (1)出身背景:徐夫人为徐琨之女,江东吴郡本地人。徐琨何许人?是孙坚外甥,也是孙策与孙权的表哥;徐琨随孙坚、孙策的征伐过程中,凭军功已经到了封广德侯,迁平虏将军的程度,而当时的孙权仅仅是讨虏将军,没有封侯。徐琨地位之高,军功和名望,手中的兵权规模当时仅次于孙策。
      徐夫人是寡妇,初婚嫁给了吴郡陆尚(庐江太守陆康的孙子,陆逊的同族),其联姻性质倒与孙权娶谢夫人相似,都是为了在政治上拉拢安抚江东士族(特别是孙策与陆家有血海深仇),这也说明当时徐氏家族在江东的地位不低。
      (2)这场政治婚姻的背景与促成原因分析
      1. 徐氏与孙氏本就有亲属关系,为了亲上加亲;
      2. 最关键因素:孙权刚刚接班,位置不稳,急需获得徐琨的支持与效忠,那么联姻就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孙权以徐夫人为正室,让徐夫人后来居上,高过谢夫人,恐怕也是因为极力要拉拢徐琨成为死党的缘故。甚至在徐夫人守寡期间,吴夫人、孙权、徐琨也许就做了政治联姻的约定。
      3. 个人私情:孙权与徐夫人因为亲戚关系之前很大可能会认识或见过,但感情如何,因为史料未记载,不好妄加揣测,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但政治婚姻中情感永远是次要因素。
      (3)孙权对徐夫人的态度——传记中无任何“宠”或“爱”的字眼,这点比谢夫人还不如。但是当时孙权让徐夫人以正室身份抚养庶出长子孙登,可见虽然是政治联姻,孙权对徐夫人也不可能一点情分也没有,给予长子抚养权本身也是在稳固徐夫人的位置。
      (4)徐夫人结局:212年前后,孙权迁去南京,徐夫人废处吴郡,两人长期分居,形同陌路。“后权迁移,以夫人妒忌,废处吴。”
      并且孙权229年登基准备立皇后时,徐夫人凭借正室身份、太子与群臣支持,居然都没打动孙权让她当皇后,可见内里已经毫无情分可言,连表面的帝后夫妻都做不成,实在悲哀。
      (5)徐夫人被废原因分析:
      1. 史书记载,徐夫人因嫉妒被废。可以解读为与孙权性格不合,导致情感破裂;但也说明徐夫人无疑对孙权是有感情的,没有爱哪来的嫉妒呢?
      2. 之前谢夫人之死,可能导致孙权对徐夫人心存芥蒂;
      3. 真爱步练师的出现,让孙权对徐夫人越来越冷淡,徐夫人无法忍受,加剧了情感破裂过程;
      4. 徐琨之死:当时徐夫人父亲徐琨已经在征讨黄祖过程中(203年或207/208年都有可能)战死,这场政治婚姻的利益纽带没了,而后面徐夫人的兄弟也没有很得孙权重用。注意孙权在赤壁之战前后几年开始慢慢把步夫人的族兄步骘一路提拔,直至封侯拜相)
      所以可见,无论是个人感情,还是在外戚势力的选择与扶持上,孙权最后都偏向了步夫人步家,而徐夫人本人和徐家慢慢失势。
      种种因素,导致徐夫人倍受孙权冷落,这段政治婚姻也成了一场悲剧。
      以上谢夫人与徐夫人的个人悲剧都是由于政治婚姻引起,一旦政治婚姻中的利益没有了,加上孙权对她们的感情本来就是脆弱或淡漠,或许孙权早期对于感情一直是懵懂的,而孙权本人也是稳固江东政局的政治婚姻的工具,身不由己,他的这两段政治婚姻也不尽如人意,两位夫人与孙权一个孩子都没有,最后婚姻关系也只能名存实亡。


      IP属地:广东3楼2021-08-23 17:46
      回复
        接下来聊一聊在孙权后宫中长期屹立不倒的两位——袁夫人与步夫人
        第三位 袁夫人
        (1)出身背景: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也有说法说是四世五公),无论如何,袁夫人在孙权所有夫人中家世最为显赫。
        但是父亲是袁术,袁术僭越称帝,后败亡。结合袁夫人后面在吴宫的低调表现,袁术的所作所为对女儿袁夫人应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原本出身高贵,但父亲是乱臣贼子,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2)这场政治婚姻的背景与促成原因分析
        孙权与袁夫人的结合还是政治婚姻的产物。
        1. 为什么是孙权而不是孙策纳袁夫人?当时199年袁术败亡(袁夫人需要守孝),紧接着不到一年孙策被刺杀,按照汝南袁氏的高贵出身,以及孙家对其家眷的优待,不出意外,如果孙策没被刺杀,后面纳袁夫人的,极有可能是孙策这位江东之主,而非孙权。
        因为袁夫人作为政治婚姻对象,她所嫁的是江东之主,而非一定是具体哪一个。
        2. 孙家纳袁氏这种纳战俘家小为妾的行为(其实带有屈辱性质)是为了提高孙家的声望,也算政治婚姻的一种。
        虽然袁术败亡,但祖上四世三公,属于东汉末年的顶级豪门贵族,纳袁夫人这种没落贵族之女,对于出身寒门以军功发家的孙家来说无疑也是提高门望有脸面的一件事(就好比中央某部长家族的高干子女下嫁给某基层公务员起家的寒门小吏之子),同时,也对其安抚其他败亡军阀家眷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3.还有有一种不太靠谱说法是说,孙权小时候见过袁夫人,并心生暗恋。
        依据现有史料记载,这种说法只能靠yy支撑,站不住脚。
        为什么?一是孙权与袁夫人小时候没有见面的契机。孙权幼年时基本与母亲吴夫人在一处,他们家的迁徙路线大致是:庐江郡舒县(189年周瑜建议,孙权这时才6/7岁)—迁往江都(191年孙坚死后)—迁到曲阿(193年孙策投奔袁术时)—迁往历阳、阜陵等县(孙策攻打江东时)—回到曲阿(195年)—回到吴郡安定
        按照以上,孙权幼年一直到他哥孙策稳定江东,袁术199年败亡,这10多年,孙权压根没有机会与袁术的女儿有见面的机会。
        第二、需正视袁家与孙家两家的地位悬殊。孙权的父亲孙坚也只能给袁术打下手,袁术时累世公卿的贵族,而孙坚只是靠武力向上爬的寒门,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假设即使孙权跟着孙策一起去投奔袁术,袁术会待见到让自己的女儿和死去下属儿子见面?基本不可能。
        所以小时候暗恋对象这说法实在缺乏史料支撑,也不符合常理。
        (3)孙权对袁夫人的态度
        在所有夫人中,袁夫人是没有自己的传记的,存在感非常低。但从仅有的记录中,可以发现孙权对袁夫人一直相当有好感(这点比前两位正室谢与徐要好得多),但是不执著。
        【吴录曰:袁夫人者,袁术女也,有节行而无子。权数以诸姬子与养之,辄不育。及步夫人薨,权欲立之。夫人自以无子,固辞不受。《潘夫人传》:性险妒容媚,自始至卒,谮害袁夫人等甚众。】
        1.袁夫人有节行无子,孙权将其他姬妾的孩子给她抚养,步夫人死后也有意立袁夫人为后,说明孙权在心里认可她欣赏她也尊重她,也想照顾她,送孩子抚养让她有依靠。
        2.但是,孙权对袁夫人的这种做法与其说宠爱,不如说是敬重,用“相敬如宾”来形容孙权和袁夫人的感情恰如其分,有点像《如懿传》里的乾隆与海兰,对于袁夫人的拒绝后位,孙权没有计较也没有多做挽留,后来更年轻的潘夫人上位屡次中伤袁夫人,也没见孙权多理会。
        而反观袁夫人对孙权的态度呢?冷淡理性。无意当孙权的皇后,孩子也都没养活。推测嫁给孙权,对袁夫人来说,是带有屈辱性质的阶级滑落,她嫁给孙权就相当于找一个避风港或长期饭票,求个下半生的安稳。
        袁夫人经历父亲袁术称帝然后败亡,从一国公主到战俘小妾的转变,再结合她的表现,有点看破红尘、心如止水的意思。
        (4)袁夫人结局。袁夫人算是陪伴孙权最久的一位了。她的结局无非两种。依据《潘夫人传》:性险妒容媚,自始至卒,谮害袁夫人等甚众,第一种,袁夫人可能被潘夫人谮害身亡了;第二种,潘夫人当上皇后时乐极生悲,睡觉被宫女勒死,袁夫人得以保存,但不久随着孙权的去世,袁夫人大概就是在深宫孤独终老了。
        综上,认为孙权与袁夫人之间的感情是两条平行线,没有爱情的火花碰撞,也没有亲情孩子的羁绊,孙权给袁夫人足够的尊重与照顾,而袁夫人也了解孙权,做他后宫安定的一份子。而真正的爱情是靠双方的互动与付出。
        无论如何,袁夫人在吴宫几十年的作为,维持了汝南袁氏这一豪门贵族最后的尊严,也是从袁夫人身上,感受到了一种那时世家门阀骨子里的高贵。


        IP属地:广东4楼2021-08-23 17:47
        回复
          终于到了~温柔美丽、宽容慈惠的虎妈篇
          第四位 步练师姻缘天定的自由恋爱
          (1)出身背景
          步练师(《建康实录》中记载,步夫人讳练师),在孙权前四位夫人中的出身背景最低。
          三国志记载,步夫人与后来东吴的第四任丞相步骘同族。结合《步骘传》具体看一下步夫人的出身。
          一是祖上显赫,但近几代已没落。祖先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步叔乘,后人在秦汉时因战功封淮阴侯,为一方大族。但是,步练师步骘祖辈父辈那一代就没有记录出仕官职情况,只能提及祖上荣光,说明临淮步氏历经东汉末年战乱,有严重的阶级滑落,从一方大族沦落为寒门。但结合步骘与步练师后期在吴国的风生水起,家族再不能给予他们门第的荣光,但还是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与培养。
          二是背井离乡,过江避难的难民。虽然祖上也是淮阴大族,但真的已经没落,否则,其同族之人步骘当时来到江东时也不会是单身贫困种瓜谋生的潦倒与孤苦,那背井离乡的步夫人境遇恐怕也比步骘好不到哪去。
          三是逆袭的伏笔。从步骘穷到只能种瓜,仍然坚持读书学习,并且从其后面平定交州、建设广州、开辟夷陵第二战场截杀马良、代替陆逊镇守西陵等功绩,可以推出步骘是那种既能带兵平叛,也能治理内政的文武双全式人才。而步夫人在吴宫中最得孙权宠爱,也绝不只是靠脸和性格,孙权追封皇后册文中提出步练师知书达理统领后宫,如果只是一般的平民家庭,如何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两位后代呢?(作为毫无根基的江北流亡人士,步氏家族在江东出了一个皇后,一个丞相,这逆袭经历实在厉害啊!)
          (2)权练姻缘结合:浪漫传奇的自由恋爱
          与前三位靠着家世背景与孙权进行政治联姻的结合相反,步夫人这里是通过自由恋爱的结合,助力了同族步骘的仕途以及家族的崛起。(有些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是步骘平定交州立功后孙权为了拉拢步骘才纳其同族步练师,这种说法压根站不住脚,首先平定交州是建立在孙权给出这个机会,而结合步骘的履历,给出这个机会本身既要看重步骘能力,也一定十分信任,倾向于是步练师嫁给孙权后,依靠这种裙带关系,让步骘成为外戚,获得立功机会,下面具体分析)
          1. 步夫人出身背景已经提到,孙权与她的结合是不带政治因素与目的的,十分纯粹,就是我们现代的自由恋爱。三国志记载,步夫人“以美丽得幸于权,宠冠后庭”,史书特别记载“美丽”,其颜值肯定不是一般的高,否则孙权也不会初见就惊人天人,为其倾倒,纳入府中,尽管她当时只是没落士族的难民,所以步练师的美貌级别大概是林青霞李嘉欣那种绝色,在生活中很难见到,但一旦见到就十分惊艳的那种级别。(第一次见光凭美貌就让孙权产生占有之心,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也正常哈)
          2. 步夫人何时嫁给孙权?可以结合步骘的履历推测以及大女儿孙鲁班的婚配年龄,步夫人在209年之前,甚至更早进门(但在徐夫人之后,与袁夫人接近的时间进门)。
          步骘,早在200年入孙权幕府,当时只是一名负责文职的主记,未受重用。不久,步骘辞官,与诸葛瑾、严畯等游历吴中各地,积累名声与人脉。后来继续回来效命孙权,也只是担任海盐县长等基层职位,也就是说,在孙权未纳步夫人为妾室前,步骘早就在孙权幕府中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是未受重用。
          直到209年,步骘的仕途突然有了质的飞越。这一年是赤壁大战之后的一年,刘备表奏孙权代理车骑将军、领徐州牧。作为州牧长官,孙权才有了推举茂才的资格(名额也有限,一年只有一个),当时就立马把这个名额留给了步骘。孙权辟命步骘为车骑将军东曹掾兼任徐州治中从事,且举其为茂才。紧接着的210年,步骘又被任命为鄱阳太守(地方长官)。
          注意,这时的步骘是寸功未立,但是他却在这1~2年间被火箭提拔,就算是我们熟知的周瑜、鲁肃可都没有这待遇啊,而之前的步骘已经在孙权这待了好几年。不久,孙权随即又提拔步骘担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统领武射吏千余人南行接管交州。步骘自身也是能力非凡,仅带着这1000人就荡平交州,并且一直留在南边替孙权掌管建设交州,后面220年北上时,交州还扩编到10000人,可以说是出色完成任务,不负孙权对其的嘱托。
          注意,南下交州不仅要能力,更要极得孙权的信任,当时孙权帐下能人也不少,但他独独选中步骘接替这么一大单任务,除了认可其能力,也绝离不开外戚的裙带关系,否则派一个关系不是很亲密的人去,在南边自立割据都是有可能的。
          此后,孙权每次自己在汉朝体系内升官都要顺便提拔步骘,不断给步骘加官进爵。而步骘开始青云直上,就始于209年。
          另一方面,结合长女孙鲁班的婚配年龄,其二婚是在229年嫁给全琮,初婚则是嫁给周瑜长子周循,结合太子孙登(209年出生)在225年迎娶周瑜小女儿,推测,孙鲁班与周循成婚时间接近225年,甚至更早。再结合古代男女嫁娶年龄,推出孙鲁班出生时间与长子孙登的209年接近,甚至更早。综合以上:步夫人应该在209年之前就嫁给孙权。


          IP属地:广东5楼2021-08-23 17:49
          收起回复
            (3)孙权对步夫人的态度与结局
            1.史官陈寿的形容词——“宠冠后庭”,“久见爱待”,体现孙权对步夫人是特殊宠爱,且非常长情持久。再结合后面更年轻也生子的大王夫人也只能“宠次步氏”,可以推出步练师进门后长期稳居后宫恩宠top1。
            2.孙权为其空置后位的反常举动:“权为王及帝,意欲以为后,而群臣议在徐氏,权依违者十余年,然宫内皆称皇后,亲戚上疏称中宫。”
            这一点,很多人质疑,认为孙权是为了太子孙登的地位合法性更强,或者念及徐夫人,或另有属意,才不立皇后,总之,就是不承认是因为步夫人。
            对于这些yy揣测可以秉持着自由宽容的态度看待,但结合当时江东的政治格局,孙权自身的权力并不是那种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君主皇权,当时江东士族的力量十分强大,孙氏皇权受到了很大限制,这也为后面孙权任用吕壹构陷群臣,利用二宫之斗清洗江东士族埋下伏笔。
            再结合步夫人在世时没被册封为皇后,但“宫内皆称皇后,亲戚上疏称中宫”(享有皇后待遇与礼节)的反常情况,可以推出孙权在内廷私下授意过嫔妃与宫人,否则谁敢做这些僭越举动呢?只可能是孙权知情且默许。孙权后面自己也后悔,他说“朕恨本意不早昭显”,可见其本意就是要立步夫人为皇后,只是迫于局势为了政权稳定,不得已做了一个折中决定——不立皇后,进行制衡,为了步夫人的名分,孙权一直和群臣对抗着。
            3.追封妾妃为皇后的首创之举
            直到238年,步练师去世。孙权十分伤心,而大臣也顺水推舟退让一步。孙权终于按照自己的心愿,干了一件之前所有皇帝都没干过的事情,把爱妾步夫人追封为皇后,还专门写了册封皇后的策书,授予皇后印玺和绶带。
            孙权写的这篇诏书,情真意切,和他在臣下面前的逗比幽默跳脱,或者对其他夫人的绝情淡漠截然不同,真的可以感受到孙权对步夫人的深厚特殊的感情,有同甘共苦的缅怀(惟后佐命,共承天地。虔恭夙夜,与朕均劳)、有才德兼备完美人妻的赞美(内教修整,礼义不愆。宽容慈惠,有淑懿之德。民臣悬望,远近归心)、有生时未封皇后的追悔(朕以世难未夷,大统未一,缘后雅志,每怀谦损……朕恨本意不早召显)、有永远离去的痛惜(伤后殂逝,不终天禄。愍悼之至,痛于厥心)
            4.陪葬蒋陵,实现“生同襟死同穴”
            蒋陵作为孙权的皇陵,步夫人第一个葬进去的,然后是太子孙登后面也从句容迁葬到蒋陵了。
            因为相爱的人都是想要同葬,毕竟在这一世能够和自己爱的人相守已经非常幸福,但是走到了生命尽头以后,还想要有下一世,埋葬在一起就是希望在下一世还能够遇见,再续前缘,这两位家庭成员在孙权心中分量之重。
            而孙权对之前的两位正室夫人,谢夫人与徐夫人,都没有做出迁葬或陪葬等特别举动,可见对这两段本就情缘不深的政治婚姻早已放下。
            5. 对子女的疼爱反映出孙权对步夫人的特殊感情。
            孙权一生有10个子女,步夫人只为其生下两个女儿,而这两个女儿的名与字在那个女子地位低的时代下,居然都被载入史册,可见这两个女儿在孙权家庭中的存在感之强(对比孙权中间那个女儿刘公主,生母不详姓名不详),也只有这两个女儿得到了孙权的“虎”字命名——大虎与小虎,看出孙权对她们的亲昵、殊宠与期许。
            而在孙权晚年,步夫人的长女孙鲁班兴风作浪,凭一己之力拉下王夫人孙和,扶持孙亮上位,掌握朝政,权倾朝野,如果不是由于孙权的过于溺爱纵容与偏听偏信,孙鲁班作为一介女流,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也没法掀起这么大的波澜。而且,二宫之争落幕时,儿子孙和被废,孙霸被杀,而在里面一直兴风作浪的孙鲁班却没有遭受任何惩罚,这也恐怕离不开母亲步夫人的庇佑。


            IP属地:广东6楼2021-08-23 17:50
            回复
              (4)模范帝王夫妻-相守30多年的灵魂伴侣
              步夫人算是孙权妻妾中少数结局善终的。在所有夫人中,只有孙权和步夫人的感情早已超越了肉体层面,升华为精神上的陪伴与支持,算是灵魂伴侣吧。
              孙权对她的爱情始于颜值,忠于人品。从孙权立后诏书与陈寿的评价来看,步夫人是一个温柔宽和、贤惠温婉的女子,在性格上与孙权的开朗跳脱、逗比幽默但又多疑嗜血的性子形成互补(感觉步夫人是又当老婆又当妈的那种,二谋子是需要她哄着的熊孩子,嘻嘻)
              再说个人成长经历吧,步夫人是这几个夫人里唯一没有父亲记录的(谢夫人是书香门第,过得顺风顺水,徐夫人有父亲徐琨这个靠山,袁夫人老爹还称帝了),只说她和母亲东渡庐江,很有可能当时父亲已经没了,只有母女二人相依为命逃难,步夫人少年的心酸与辛苦可想而知。这种朝不保夕的成长际遇使她过早学会成熟与隐忍(对标她族兄步骘面对焦矫的羞辱可以折节降志,屈己辱身),理智与清醒,所以即便后来得幸于孙权,“宠冠后庭”,她也没有恃宠生娇,能够不嫉妒,甚至推荐其他女子,这时候她的心理应该是矛盾与痛苦的,一方面她对自己的才貌自信,另一方面,她也缺乏安全感(考虑到谢、徐的前车之鉴),她学会了疏离与谦让,希望在安全的距离中,长久陪伴孙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孙权在政治上的忍辱负重与包羞忍耻,和步夫人在内廷中的生存之道,有相通之处。“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在这几个夫人中,步夫人是最懂得也最体贴孙权心思的那个,她为孙权提供了别人无法替代的情绪价值与精神依恋。
              所以,那些认为步夫人只是靠貌美、贤惠、为他人荐枕席的心机手段上位的,真的是太肤浅了,孙权作为江东之主,什么样的貌美女子得不到呢?隔壁甄宓开始也很贤惠劝曹丕找其他女人呢,最后居然被赐死了,可见,这些都不是最关键因素。
              孙权与步夫人之间是真的有爱情的,所以即便她青春不再,也无子嗣,孙权还是很宠爱她,直到步夫人去世,都一定要追封皇后。


              IP属地:广东7楼2021-08-23 17:51
              回复
                (5)题外话:一任群芳妒的完美女性图鉴
                谈谈为什么步夫人会遭人质疑或恶意揣测?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类少数女性,她们自身的美貌、才华、品德、能力都有史书盖章称赞,她们的丈夫是君临天下的帝王,偏偏她们的丈夫还与她们感情甚笃,伉俪情深,偏偏她们还极贤惠劝丈夫不要专宠自己,甚至主动帮丈夫充实后宫。
                阴丽华、步练师、长孙皇后、马皇后、董鄂妃、年贵妃、富察皇后……
                我说的就是这样一类女子,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集恩宠与眷顾于一身。
                她们实在过于耀眼,以至于可以映照出我们普通人心中的自卑、羡慕、向往、甚至是嫉妒、怨恨,转而是恶意揣测与抹黑。
                所以,她们的贤惠宽容变成了聪明虚伪心机,我们不相信她们在婚姻生活中居然可以如此自信与笃定,所以历史上贤惠幸福的富察皇后,在《如懿传》中就成了虚伪小气、一辈子憋屈痛苦的富察琅嬅,所以像步练师、长孙皇后充实后宫的行为就成了拉皮条的“寡廉鲜耻”之举(请注意不要拿现代进步的价值观去鄙视古代封建社会那一套传统糟粕,那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当时整个社会规则与传统就是如此)
                但无论我们后世再怎么揣测与猜想她们的真实为人,在她们丈夫的眼中,她们就是完美且独一无二的。有点类似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一类女性:她们才貌双全、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但是她们偶尔表现出的一点心机,就会被无限放大,然后贴上一些绿茶、伪白莲、XX婊的标签,我们才觉得心理平衡。
                所以,很多时候,与其多揣测别人完美人设的背面,不如多反思自身,心向往之,不如见贤思齐。


                IP属地:广东8楼2021-08-23 17:5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最后一类:“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孙权称王称帝坐稳一方江山后所纳的夫人们,在先天上,就缺乏了步夫人袁夫人与孙权同甘共苦的感情基础,孙权因为肉体美色和传宗接代需求对她们有宠,但几乎没有多少爱,更谈不上尊重。
                  下面几个夫人要么没存在感,要么因为自身人品不堪又爱作死,导致结局悲凉。
                  (1)“宠次步氏”的大王夫人—— 她生下儿子孙和,更是在孙权病重时驱逐宫中其他有宠嫔妃,她专横跋扈,但也高估了自己在孙权心中的分量。
                  第一、步夫人去世后,孙权追封皇后。但是还需要有一个活着的皇后管理后宫,孙权第一中意人选可是无子的袁夫人,但袁夫人很理智地回绝,可见其实抛开子嗣因素,在孙权心里,步夫人排第一,其次是袁夫人,然后才轮到大王夫人。
                  第二、孙和被立为太子后,大王夫人母凭子贵,当皇后可以说是顺理成章。但是,大虎公主的“稍稍僭毁”,就让大王夫人的皇后位子就泡汤了,如果孙权真的很宠信王夫人,怎么可能被大虎三言二语就挑拨成功?有时别怪对手狠,真要从自身找原因。就算没有大虎攻击,在孙权心里,王夫人真的可以母仪天下吗?
                  第三、大王夫人以选秀入宫,她的资本就是姿色与子嗣。结合孙亮出生在243年,那么潘夫人那时早已得宠于孙权,王夫人也色衰而爱驰,即便她儿子当了太子,从孙权最后深责怒,王夫人“以忧死”(是不是忧死不好说)来看,孙权对她真的没多少信任与尊重,更别说夫妻情分了,充其量就是皇家生育工具。
                  (2)乐极生悲、德不配位的皇后潘夫人
                  如果从宫斗角度来说,后来居上的潘夫人可算是捡漏成功,赚得盆满钵满,因为交好孙鲁班,孙鲁班全力扶持孙亮为太子,而潘夫人也母凭子贵成为孙权在位时唯一正式册封的皇后,甚至出身卑贱的自己无法为儿子提供任何外戚家族帮助,也要靠孙鲁班通过联姻,帮孙亮拉到了全氏一族这股强大的外戚力量。
                  但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知道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靠颜值上位的潘淑显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她只是虐待下人,陷害其他妃子,也不会惹祸上身,还是可以继续作威作福。
                  “权不豫,夫人使问中书令孙弘吕后专制故事。”潘淑空有野心与美貌,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智谋与头脑,还妄想在丈夫孙权死后进行权力分红,成为第二个吕后。结果被那些玩弄权术的老手们吃抹干净。关于潘淑之死,幕后黑手无非三个:一是孙权本人,仿效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留子去母;二是孙鲁班孙峻这些孙氏宗亲;二是诸葛恪等这些托孤大臣。
                  (3)存在感低的少宠嫔妃。小王夫人(孙休生母)之后直接被大王夫人驱逐出宫,后面死在外地,孙权也没对她们怎么过问;而谢姬(四子孙霸生母)、仲姬(五子孙奋生母)的存在感更低低,极有可能被大王夫人一起驱逐出宫。


                  IP属地:广东9楼2021-08-23 17:52
                  回复
                    综合孙权这一生,由于史书关于他妻妾的记载,实在是模糊或者稀少,也给了我们后世很多的猜想。可能很多人因为对其中一位夫人有好感,就拼命脑补为其找存在感,但找来找去都会发现,真的只是靠猜想来进行支撑或自我安慰。
                    而孙权对步练师的爱情,实在是实锤太多,没法否定,比如:追封皇后的举动(独一份,史上第一例)、孙权本人立后诏书的直接评价(有什么比孙权本人评价更可信呢?)、陪葬蒋陵(除了后来名义上的潘皇后,其他夫人都没有)、女儿孙鲁班孙鲁育的小名字(大虎小虎)、对孙鲁班的偏宠与溺爱(在封建时代的皇室,对子女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帝王对其母亲的态度)……
                    无论承认或喜欢与否,步练师肯定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高明的为人处世方法与准则。
                    身处乱世,她的一生真算得上是传奇的人生赢家了。


                    IP属地:广东10楼2021-08-23 17:53
                    回复
                      大虎后来为母报仇!


                      11楼2021-08-28 15:29
                      收起回复
                        高举步后大旗!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3-02-13 11: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