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吧 关注:14,609贴子:323,588
  • 15回复贴,共1

西周时期邑与京的区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页


IP属地:河南1楼2021-08-22 13:48回复
    西周时期,在国都的称谓上延用商代之称,商朝国都称为大邑商、天邑商。所以西周时期的邑是对都城的称谓。周太王的都城称之为岐邑,“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古本竹书纪年》),王季的都城称之为程邑,“周作程邑”,(《古本竹书纪年》),文王晚年迁都的丰称为丰邑,“作邑于丰”,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成王营建新都称之为洛邑,西周中期,《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穆王以下都于西郑”,指西周中期穆王迁都于郑。新发现西周中期的青铜器舲簋上的金文铭文记载“王在宗周,令邑于郑”,其意为西周中期的某王在岐周,命令在郑地营建都邑。可见西周时期一系列明确记载为都城的,均与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周作程邑、作邑于丰、令邑于郑这三条记载来看,虽然是西周不同时期的三座都城的营建,而且记载于不同周代文献与西周金文,可用法却是完全相同,即西周时期的建都,着重强调的是营邑。再看周代文献里建于武王营建镐京的记载,《古本竹书纪年》“西伯使世子发营镐”,即武王营镐,周代文献里只有一个营字,仅凭一个营字不能说明是营建都城,因为周代文献与金文均强调西周时期营邑才是营建都城,西周时期的都城与邑关系如此密切,可周代文献里的镐京却与邑没有关系,周代文献从未有镐邑之称,而营镐在周代文献里也于营邑没有关系。周代文献极度重视营洛邑,《尚书》《逸周书》不厌其祥,大量的篇幅极其详细的记载武王如何决定在洛邑建立国都,召公占卜,周公营建,洛邑有哪些宫殿,规模有多大。因为洛邑不仅是邑,还是不同于以前方国都城,与商的国都大邑商同规格的大邑。《尚书•康诰》:“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 《尚书•多士》“周公初于新邑洛”,“今朕作大邑于兹洛”。《尚书》《逸周书》却对营镐只字不提,因为营镐与西周时期都城的标志邑没有关系。《尚书》《逸周书》是记载西周时期重大政治事件的,营镐连营邑都不是,当然算不上重大政治事件,所以《尚书》《逸周书》是不会记载营镐这种重要性不高的事件的。《诗经•大雅•緜》用一首长诗,记载古公亶父营建岐邑,如何建立宫室,建筑宗庙,立起城门,再看《诗经•大雅•文王有声》“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这段绝大多数是对武王的颂词,没有一个字记载营建都城应有的营建宫殿、宗庙、城池,因为古公亶父营建岐邑,虽然只是小邦周的方国都城,但营的也是邑,而营镐营的不是邑,其重要性当然比不过营建岐邑。《尚书》《逸周书》极度重视营洛邑,因为营洛邑是武王遗命“兹宅中国”,即武王意图到国家的中心作为统治中心,营洛邑就是从先周到西周前期最重要的营建,也是西周前期唯一的王都级别的都城。《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穆王以下都于西郑” ,舲簋上的金文铭文记载“王在宗周,令邑于郑”。指西周中期迁都于岐周,在岐周营建了王都。周原考古所发现西周前期,周原只是五平方公里的方国都城,西周中期,周原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王都,西周中期迁都于岐周并营建都城的周代文献与金文依据就是“穆王以下都于西郑”, “王在宗周,令邑于郑”。


    IP属地:河南2楼2021-08-22 13:51
    回复
      武王营镐营的不是邑,而是京。相当一部分后世学者以后世京的含义,认为营镐京就是营建国都。西周时期的京、京师的含义与后世作为国都代称有着巨大的差异,京早期的含义只是人工筑起的高台土堆之义。西周金文《多友鼎》《克钟》均出现了京师,学者王晖的《从西周金文看西周宗庙“图室”与早期军事地图及方国疆域图》“西周晚期克钟、克钟铭文云:“隹(唯)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王才(在)周康剌(厉)宫。王乎(呼)士曶召克,王亲令克:遹(越)泾东至于京(师),易(赐)克佃(田)车马乘。这里“泾”即今天的“泾河”,在“周康剌(厉)宫”周王命令克越过泾河到达京师——“京师”应即《诗经·大雅·公刘》中的“京师”,地望在今旬邑县一带,这样就绝对排除了“周康剌(厉)宫”在丰镐一带的可能性,因为丰镐在渭河的南面,旬邑县也在丰镐的北部,根本不需要向东越过泾水到达旬邑一带的“京师”。故“周”及宗庙“康剌(厉)宫”只能在周原的“周”了。”《多友鼎》《克钟》所出现的京师,只是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的一个地名,并不是指周的国都。《克钟》铭文王在周康剌宫,这里的周指岐周,这才是西周晚期的国都所在地。《左传》出现用京师代指国都洛邑,这是春秋晚期的用法。西周时期所有明确记载为周都城的,均未有京的称谓,比如岐邑、程邑、丰邑、洛邑、郑,在周代文献与金文上西周时期并无岐京、程京、丰京、洛京、郑京的记载。洛邑在周代文献与西周金文西周时期有成周、洛师、土中、中国、东国洛、新邑洛等诸多的称谓,可西周时期却未有洛京之称。而镐京在周代文献与金文从未有镐邑之称,可见西周时期的邑与京,并不是含义相同,可以互相取代的同义词。后世文献里所出现的所谓丰镐二京,镐邑,是后世学者不理解西周时期京的含义非国都,将邑与京当作同级别的称谓,文王的丰邑被某些后世学者称为丰京,其实是把丰由都城的级别降低到西周时期人工建都的高台土堆的级别。


      IP属地:河南3楼2021-08-22 13:53
      回复
        理解了西周时期的京只是人工筑起的高台土堆之意,就可知西周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都均不可能是镐京。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周王朝是不可能对于国都不给予国都之称谓,只给予高台土堆的称谓。丰镐遗址经过近九十年的考古,别说是几百年的王朝首都,连西周时期诸侯国都城的规格都达不到,原因就是周代文献对于镐京,连周为方国都城时期应有的作邑,称之为邑都没有,后世学者根据汉代以后长安的光环以及京在后世的含义,相当一部分后世学者以后世的观念,想象出周代文献里从未记载的镐京规模宏大、宫殿众多。成书较早的周代文献记载周的西周是岐周的记载比比皆是,但是被后世学者经过了大量歪曲性解读,周代文献无论如何记载周的西都是岐周,都能被某些后世学者歪曲成丰镐。


        IP属地:河南4楼2021-08-22 14:18
        回复
          丰镐从考古学上基本上已经确定是周人从周原老家向洛邑迁都中间的过渡性(临时性)“都城”。由于是临时性的,所以缺失很多作为都城的基本配置。披着“西周都城”外衣这么多年了,总有一天会被扒下还给宝鸡和洛阳。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1-08-24 02:09
          回复
            持镐京建都论的学者都是玩双重标准的绝顶高手,周代众多的文献如此明确的记在成王定都成周,《尚书》王在丰,欲宅洛邑,《左传》成王定鼎于郏鄏,何尊:唯王初迁宅于成周。这些所谓学者一直在胡搅蛮缠,欲宅洛邑,定鼎郏鄏,迁宅于成周,定鼎迁宅这些不能再明确是定都的记载,均被歪曲成营建陪都。
            而这些学者对于所谓定都镐京采用另一个标准,就是成书较早的周代文献从未记载过武王定都或迁都镐京,武王营的镐,明显不符合西周时期的都城称谓与建都记载,西周金文里有为数不少的成王营建成周的铭文,却没有任何一个铭文是记载武王在镐京营建王都。镐京在周代文献里西周时期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地方,周初镐京也未发生过重要的政治活动,成王之后几百年周代文献未记载过政治活动。但这些所谓学者没有条件能创造条件。成书较早的周代文献里,武王灭商的国都周,与洛邑相对应的西都宗周,记载的始终是岐周,但持镐京建都论的学者,对于周代文献对于周的西都是岐周的记载,都给歪曲成丰镐。
            丰镐的考古一向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一丁点微不足道的发现就大肆吹嘘。因为持镐京建都论的学者也是拿着鸡毛当令箭,镐京在周代文献里不仅其营建重要性很低,《尚书》《逸周书》西周金文均不记载,成王之后几百年未有发生过政治活动记载,这些周代文献的作者当然知道镐京不仅不是周朝首都,连方国都城也算不上,洛邑与岐周才是周的东西两都,结果被一些所谓的学者意淫成镐京是周朝几百年的首都。


            IP属地:河南6楼2021-08-29 10:53
            回复
              以《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为例,记载文王晚年迁都于丰邑,“作邑于丰,筑城伊淢”,作邑于丰是明确描写是营建都城,筑城伊淢是写丰邑筑城墙,而对于营镐的描写,既无都城应有的作邑,也无营建宫殿宗庙筑城的描写。《诗经•大雅·崧高》记载周宣王封申伯到谢地就国,“于邑于谢”指到谢地建都邑,“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指筑城建宗庙。诗经里记载营建都城,既使只是诸侯国的都城,也要记载筑城建宗庙,强调建的是邑。如果武王营镐真如某些后世学者想象的是营建王朝首都,那是要以举国之力,空前宏大的工程,很难想象如果真有如此宏大的工程,各种周代文献一个字营建宫殿、宗庙、城池都不记载,西周前期最重要的文献《尚书》《逸周书》与西周金文均对营镐从不提及。周代文献对于周朝开国与西周前期王朝鼎盛的历史大书特书,但周代文献大书特书是周公营建成周,对于营镐,周代文献的重视程度非常之低,原因就是周朝人不会以汉代以后长安的光环,来拨高镐京这个在西周时期无足轻重之地。


              IP属地:河南9楼2021-09-01 13:01
              回复
                西安鄠邑区了解下,以前叫户县,县,洛阳洛邑,地级市。。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10-21 02:50
                收起回复
                  邑是指城市,县城,京才是都城。自己百度去看!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10-21 02:51
                  回复
                    百大考古发现,居然有丰镐遗址,国家文物局要被喷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10-22 22:53
                    收起回复
                      为什么那么多陕西人和山西人自称文化斗士碰瓷河南呢?
                      整个陕西也就只有氥氨能拿出来说事,而整个山西当今还没一个能拿到台面的城市。河南有洛阳,有开封,有安阳,有郑州,有许昌,古都遍地都是,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纵横家,名家等流传千年,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思想,不是在河南形成,就是创始人或者重要人物是河南人,河南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没有一个省份能比,甚至能够接近,陕西和山西除了有些文物古迹,在历史文化上根本就没法与河南比,并且当下的西安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想要控制文化高地,河南肯定是首当其冲,只要西安和山西一天不停止对文化高地的无耻冲击,黑河南的行为就会永不停止,这不仅是西安和山西黑河南的原因,也是很多地方黑河南的原因,尤其现在很多地方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这些地方声称自己才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都想成为正统,成为摇篮,所谓的摇篮,不过就是摇钱树,因此只要河南是中原,是中原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黑河南的趋势就不会停止,甚至愈演愈烈,这样就搞得考古发现了一个棺材板,一个铜树,或者一个女人头饰,就有人说此地是古文明,是中国正统文明了。以后这样的地域文化争夺、剽窃、甚至盗窃会越来越激烈。当然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原因,涉及历史政治经济人文,甚至外部因素,就不一一说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7-31 00: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