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文玩吧 关注:1,657贴子:25,599

古代珠子珠饰知识分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吧友们大家好,在下不才,以后得日子里会持续在此贴分享一些古珠方面的浅见和知识,希望能给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的朋友以帮助。主要是两河亚述巴比伦,萨孟班清洛布里;西亚中亚东南亚,地中海,古罗马等外域文化珠饰及饰品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8-17 22:36回复
    快更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1-08-18 09:25
    收起回复
      古珠漫谈之-我对古珠文化的一点浅见PLUS
      其实回想起来,自我一开始接触文玩的时候,就知道了所谓的“天珠”,因为“天珠”这个名号实在是太耳熟能详的了,各种概念各种说法,层出不穷。
      后来在玩小叶紫檀的过程中,认识了成都的朋友之后,更进一步了解到了所谓的天珠的神秘和一些传说,因为成都那边离藏区比较近,更容易接触到。
      不过这次不说天珠及她所属蚀花(镶蚀)珠这个大类的种种,其实各种类型的蚀花珠从印度河谷文明(也有称其为哈拉帕文明)开始就贯穿了人类文明始终。当然,据考古发现,其工艺文化在吠陀时代中断过,这边就不多说了,放到以后再讲,今天就聊聊通过了解天珠而知道的古珠文化。


      IP属地:上海3楼2021-08-18 14:49
      回复
        珠子呢,大约是人类最早所拥有,并且能够长期佩戴的装饰品,甚至是过世后作为陪葬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期,是随着人类社会机制的发展而诞生的艺术。当人们吃饱,穿暖,有地方住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对自己所处的世界,乃至是对自己加以装饰。
        或者说,有可能最初是因为对大自然的无力抵抗,对世界上其它物种的无法理解,更是为了抵御内心的恐惧,想要给自己带来额外的力量,为了要像其他物种一样强大等原因。
        其实这些原因还导致了人类很多种行为,例如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各种仪式等等,这边暂且不提。
        图:象牙贝壳和胸形的鹿骨珠子组配项链,采集自El-Wad(埃尔瓦德)遗址,年代为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


        IP属地:上海4楼2021-08-18 14:50
        回复

          图:古珠多宝手串,图片来源于网络(上面有糖管珠,pyu系蚀花珠,老蜜蜡,紫水晶,红玉髓蚀花线珠,药师珠,蚀花菱形板珠,糖球等)
          而这些原本是用来满足视觉需要的装饰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又产生出了其它意义。即是表达了一种社会身份的认同,诸如年龄,性别,成员关系,军事地位等。
          我猜想,也许珠饰就是最早的护照,身份证,驾驶证,技能证书等各种证件的集合,当然,现在看来大部分的功用还是用来区别阶层。
          除了装饰及体现艺术审美之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珠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随着社会需要与工艺的进步,印珠或者说是珠印及各种雕刻珠应运而生。
          ●两河流域文明用作保密、契约、展示神话等功能的印珠,包括滚印,平印,塔印等;
          ●埃及文明用作护身符及展示王权等功能的印珠,各种材质的圣甲虫印珠等;
          ●地中海(爱琴海)文明描绘生物及几何图案的龟背印(凸透镜型)珠或橄榄型雕刻印珠等;
          ●希腊古风和古典时期表现神话传说等艺术创作的阴刻平印珠及龟背(凸透镜型)印珠等;
          ●中亚地区很多文明的陶石制平印,金属制平印等;
          ●萨珊波斯各种形制各种题材的印珠;
          ●古罗马时期,各种题材的凸雕(卡梅奥凸雕)和微雕戒面等;
          ●文艺复兴时期各种题材创作的凸雕(卡梅奥凸雕)等。
          (当然,上面所说的很多时期和年代有都蚀花珠贯穿始终)
          还有维多利亚时期,伊斯兰时期也有制作图案和文字的印珠,当然,其实里面有一些已经牵涉到古代印章了,那又是一个超大的类别,知识量更大,生活,战争,统治,神话,宗教等等。
          还有上面没有提到的东南亚地区的古国,例如萨孟,骠(pyu)国,也有用各种材质制作大象,老虎等动物形制的起到护身符作用或其它作用的珠饰,还有古代佛教中心,塔克西拉发现的各种材质,例如玛瑙,水晶,绿柱石族的海蓝宝等制作的珠饰,例如动物形制的小鸟型(猜测是灰颈乌鸦)珠饰,天体形制的月牙形珠,还有模仿实用器的圣物匣型珠饰等等等等,这边就不一一例举了,因为实在太多太多了。
          综上所述,珠子或者说珠饰,是每种文化或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常常被看做是“文化微小变化”的体现者,经常在考古中被用来确定地区,标示商业、技术、文化的发达程度等。而且,各个地区周边的文化会互相交叉影响,比如两河流域和中亚(B.M.A.C-巴克特里亚及马尔基亚那考古综合体)地区及周边地区,古波斯和古希腊及古埃及地区,能力有限,我就不一一列举和细说了。
          所以,研究了解古代珠子,不仅能知道人类怎样生存,怎样使用及制作工具,社会制度的发展,艺术文化的产生等,还能了解到材料的开采及来源,工艺技术的进步,迁徙的方向,物资的交换,商贸关系的网络,国国力的兴衰等,
          甚至是文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融,乃至文明及人类的起源,多有意思呀。
          而且,古珠,她难道没有击中你的审美么? 啊哈哈哈哈哈
          以上!


          IP属地:上海5楼2021-08-18 15:03
          回复
            我是篇章间隔的分隔线——————————————————————————————


            IP属地:上海6楼2021-08-20 14:34
            回复
              古珠漫谈之-古珠很神秘?入门门槛高?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8-20 15:12
              回复
                古珠带个古字,有不少朋友就觉得很神秘,
                古玩?古董?
                那我换个名字是不是感觉就会好很多,比如-老珠子?
                但是这个老的定义比较模糊,旧货和老货,都在人的一张嘴里,容易让人产生歧义,
                所以。。。还是叫古珠,古代珠子和珠饰吧。
                那觉得古珠神秘,喜欢又不敢尝试的朋友一般都是怕入手不对的东西,或者价值太高导致自己接受不了。那选择一些有标志性特征的小标本,个人觉得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IP属地:上海8楼2021-08-20 15:15
                回复
                  有句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一些俗语被称为“大开门”的东西,对于学习一些古珠的特征,痕迹方面很有帮助。
                  因为古代珠子种类多,具体来说就是,不同时期的文明,因为条件限制等,用的材料不一,所使用的加工工艺和工艺水平也不同。
                  就算是相同时期的,工艺特征也会不一样。还有两个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所产生的珠饰艺术品,又会有不同于两者的特征。
                  再加上贸易交流,不一定发现地就是制作地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我国合浦出土的水晶,海蓝宝(绿柱石族),玛瑙玉髓琉璃等珠饰,就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交流而来。
                  那通过一些标本的研究,能获取到材质,工艺(包括珠子的成形,打孔,打磨,加色,蚀花等等),珠形风格等方面的区别。不会单一的觉得玛瑙材质的珠子上有所谓的“风化纹”就是古珠或者说是老珠子,看到水晶对打孔就认为是老水晶,有皮沁色就认为是古珠,看到所谓的“朱砂点”就觉得珠子很厉害等等等。
                  而且有些小珠不仅仅是标本,也能实用作为配珠配饰,小多宝串,甚至单个佩戴,也是极好的,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付出的代价也容易被接受。


                  IP属地:上海9楼2021-08-20 15:34
                  回复
                    所以我个人认为,古珠不神秘,入门并不难,研究了解后,结合书籍资料和标本,既能学习研究,又能赏玩收藏,乐在其中,岂不美哉
                    以上!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8-20 15:39
                    回复
                      我是篇章间隔的分隔线
                      ——————————————


                      IP属地:上海11楼2021-08-27 14:31
                      回复
                        古珠漫谈之-红玉髓蚀花珠上消失的白线


                        来看看这颗红玉髓蚀花珠吧,被贝克博士定义工艺型一,时期为一期的蚀花红玉髓小珠子,那蚀花珠子工艺中的型一工艺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这种直接在珠体上蚀花线条的工艺。
                        初看蚀花扎实,在清理了孔道内的泥沙后,发现两边孔一大一小,且孔小的那头有一个明显的台阶,应该是对打孔工艺里后打的那一端。
                        珠体两端有去脏或去绺裂的切削工艺,或者原材料即时如此,并不是磕碰,面上还有蚀花白线,而且,那么小一颗珠子,如果是人为老珠新画线,想来也没有必要。


                        珠体上有一道“线”,并不是裂,是整个玛瑙的材质密度不同,导致收缩比不同而产生的的材质凹陷,通俗来讲,可以说是玛瑙材质的分层。这应该就牵涉到开采能力了,古时采集矿藏资源手段有限,有材料就不错了,想来都是最大限度来使用的。




                        IP属地:上海12楼2021-08-27 15:15
                        回复
                          拿来赏玩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就放置在了一旁。大概一个星期左右,有一天早晨,我顺手拿起来看看,发现有一面的蚀花白线,淡了很多,但隐隐还是能看到白色轮廓的。咦?难道是掉了么?我当即用手指甲扣了扣剩下的白线,扣不掉呀,也没有明显的凹凸感,我的天哪,怎么肥四啊?我可怜的蚀花小珠啊。。。。。。


                          不过呢,我早先有听闻东南亚的蚀花珠子,也就是缅甸地区的萨孟,还有古骠国(pyu系)的珠子,在水份大的环境里弄出来,一开始蚀花线不明显,后面经过一段时间,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佩戴,线会变明显的例子,怎么这颗是反而变谈了,已经拿到手不少时间了呀?
                          应该和水份有关系,我当时室内的湿度是80%左右,但是我不确定是太干还是太湿造成的,所以我就。。。。。。把它泡在了水里,哇哈哈哈哈。经过一天的浸泡,再拿出来一看,找到原因了,一面的蚀花线几乎都要看不见了,那应该是水份太大的原因,长江以南啊,湿度高。。。。。。



                          IP属地:上海13楼2021-08-27 15:23
                          回复
                            于是我就把其擦干,并包在了餐巾纸里,过了几天,蚀花白线明显清晰了很多,不过还是没有回到最初的状态。

                            经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这一现象有可能的原因——和蚀花工艺的原理有关。根据前辈大神的研究,蚀花工艺所要用到的原料,一般以碱,植物胶质水调和而成。然后将其画在玛瑙或玉髓珠的表面,并进行一定程度的烘烤,就会产生经久不变的白色纹饰,而这种化学反应是可以在玛瑙或玉髓表面或者说表层以下一毫米处发生的,并最终硬化形成了玛瑙或玉髓的主要组成元素,二氧化硅(石英族类)的网状骨架。根据大英博物馆研究员泰特(M.Tite)的观测实验报告:“这些珠子有蚀花的区域,布满了极密的小孔,这些小孔的直径通常只有0.5微米,深入在珠子表面下200-300微米的材质中”,而这些小孔所组成的网络结构,会造成光线散射,致使我们看到的反射光线为白色。
                            所以,就这颗蚀花珠而言,眼睛所看到的白线,并不在珠体的表面,所以用指甲去刮去蹭,是感觉不到白线的。而湿度大造成的白线若隐若现,以我初中程度的物理学知识,想来应该是因为上述这些小孔组成的网络里有了一定量的水汽,导致光线传播时产生了变化,致使用肉眼观看,看不到白色的蚀花线了,其实它一直都在,只是我们的眼睛所见,并不为实。或者说,也有可能这颗珠子这一部分的二氧化硅小孔网络,因为某种原因崩塌了,毕竟经历了几千年,结构会发生变化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这些小孔没了,自然也就没有光线散射,自然也就看不到白线了。
                            至于这“消失”的白线,还能不能“回来”,反正在当年这篇文章写完为止,还是淡淡的状态,我还用电吹风稍微吹过一下,估计是回不来了,只能作为学习研究的标本了。后来又有朋友结缘拿去了穿配起来玩了,也不知道现在是如何一个状态了,反正,知识是学到了,啊哈哈哈!!!


                            IP属地:上海14楼2021-08-27 15:26
                            回复
                              我是篇章间隔的分隔线
                              ——————————————


                              IP属地:上海15楼2021-09-02 17: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