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吧 关注:232,805贴子:1,259,670

    初一暑假,在三叔家偶然寻得《三国》和蔡东藩先生的几本演义,躲在屋角翻阅,因感于英雄将相于战场厮杀的如此热闹,便用半年时间囫囵吞读一遍。再加之脾性使然,中学时极喜欢历史课,考试常得高分,自以为对历史风物已然通晓。
    成年之后,闲暇之余多读了几本,眼界渐有开阔,忽然觉得之前自己读史读得实在太浅,跌入误区而不知,以致烙下两个后遗症:只读史事不知经哲,只看热闹不参术谋,显与井蛙无异,自谓之目窄;对教科书灌输的概念化之定论全盘接受,任何“异说”皆油盐不进,自谓之刚愎。
   
    得此结论,是源于两件事情。
   
    一是97年得读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说八十年代初,季先生时为北大副校长。一次与一位国外学者畅谈历史教育。这位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教育最大之弊端是“以论代史”。先生当时颔首称许,感触于学者的独到见解。受此启发,此后自己从晚清史开始,购阅史料档案,搜罗考据文章,一番折腾下来,忽然发觉那些原本在心中已被教科书盖棺定论的诸多人与事,其史实与教科书所述差距如此之大,让人骇然。
    二是受《史记》和《通鉴》启发。史、鉴为国史双壁,之前自己读史未能通读两者,是谓盲读,这是一。其二,经史文哲原本互为滋养,缺一则行之不远。唯有将经史文哲合起来读,才能根除目窄刚愎之症。单就史书功能而言,即如司马光给宋英宗的奏疏中所说“此关国家之盛衰,系生民之休戚,善为可法,恶为可戒”。且若秉笔者如太史公、司马温公那样是精通经哲、坚守“大德敦化”理念的大儒,文章立论雄奇且富有胆识、持春秋笔法而不夹带私货的话,这样的史书读起来,不仅有益于心目,而且对从事基层管理者而言,于职场立身、思维提点更有鉴范。正如刘义光所说,史书不仅能“纪兴乱、论成败”,更能“志卓行、述得失”,让后来人于兴衰宠辱中,“鉴往事以知照当下,择善恶得失为劝诫,方能做到出言适要、行事得宜。”
    读史之要义,至数年前方明白,实是汗颜。两年前,闲暇之余,重拾经史,晨暮虔读,实为静心安志不二之法。但有所得,略为记述,惟愿能有格致修齐之效。
    是为序。



IP属地:山东1楼2010-04-16 08:00回复
    顶一顶这篇有分量的文字。


    2楼2010-04-16 18:41
    回复
      2025-07-28 01:32: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是“子夜天籁”写的吗?司马迁不是儒家人物,他所处的西汉景帝武帝时期,到武帝时儒学才刚被立为国家正统,也就是说他少年时不是受儒家的教育,而是其他的。


      IP属地:上海3楼2010-04-16 19:36
      回复
        谢谢芦阳兄。谢谢江城前辈。谢谢绿瓢虫老兄指教,你说的没错,董仲舒在司马迁之后。汉初百业凋敝,推崇黄老,是为了休养生息。但司马迁从内心还是尊儒的。
        再次感谢诸位指教。


        IP属地:山东6楼2010-04-16 23:50
        回复
          子夜天籁 讲讲道德经上面说些什么。看的是哪个版本。


          IP属地:上海8楼2010-04-17 12:52
          回复
            静读


            9楼2010-04-19 09:21
            回复


              IP属地:山西11楼2010-04-20 15:04
              回复
                • 218.56.50.*
                账号还是不能用


                15楼2010-04-27 10:58
                回复
                  2025-07-28 01:26: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另单注册个。


                  IP属地:上海17楼2010-04-27 14:45
                  回复
                                          文史札记(三)避开死穴
                        这些年,读书常被有些人视为无用,原因一是观念功利,二是读不得法,尤其是典籍。
                        时间是最好的编辑。几千年下来,典籍的排行榜几乎不曾变过。典籍,不仅字字珠玑,而且说理透彻,汪洋恣肆,文采斐然。做学生能早受熏陶,成效自然不得了。读典籍尤忌死读书、读死书,这是读书人的死穴。避之唯有杜甫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己私下也总结了八个字:博览兼听、行知互证。
                        博览兼听。以儒家经典为本,不仅要涉猎道、释,杂之以法、史、纵横等百家,还要能听得进不同观点,以求明达事理。读儒家,对修身而言,可以正心诚意、笃定志向;对齐家而言,以期父慈子孝、邻里敦睦。看道家、释家,可以在人生拐弯处,不苛求、不馁顿,求得胸中天地豁然之诗意。读法、史、纵横家,则可冷眼看世界,晓谙权谋,识君子与小人、平途与陷阱。
                        古代先哲的道德文章之所以能嘉惠后学,就在于此。以《容斋随笔》为例。嘉定朝大学士何异和嘉靖朝监察御史李瀚,在评点此书时说,读文敏公的《容斋》,“如执权度称量万物”,“可劝可戒,可以稽典故,可以广闻见,可以证讹谬,可以膏笔端。资鉴戒而佐辩博。予得而览之,大豁襟抱,洞归正理,如跻明堂,而胸中楼阁四通八达也。”。
                        行知互证。我觉得中国人具有不读死书的文化基因。中国古代的父母师亲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学生在学成后,经历一次“壮行”。我也心向往之。
                        历代大家大多早年勤奋为学、博览古今,之后不论出将入相,还是退隐泉林,至中老年之后,人生和职场的枯荣坎坷大都已尝尽,儒、释、道贯通于胸,和谐共处,会不约而同进入一种充满智慧、豁达的哲学思辨中,在这个年龄与思想的高处,行为和思想互相印证融为一体、存乎于心。此时不论崇山、阔水,还是寒鸦、衰草,不论飘落古道边塞的胡笳声怨,还是收抚惆怅乡愁的江南小镇,都承载了太多的人生况味,文化、哲学的浸润无所不在。很显然,不经历“壮行”,就无法体味天人、物我合一的境界,自然就不会读懂中国文化高深处的哲学意义。所以行万里路是读万卷书的一种自然延伸。
                        现在想来,少年趁时通读经典辞赋,大学时能与同学经此“壮行”,乃人生幸事。只是自己当年少不更事,在懵懂无知中错过。


                    IP属地:山东22楼2010-06-07 12:39
                    回复
                      子夜天籁 都看过这些书吗?《素书》、《黄帝内经》、《素问》、《容斋随笔》。


                      IP属地:上海26楼2010-06-07 17:18
                      回复
                        《素书》是05年看的。黄石公还有一本六韬,当时别人给我看六韬,我兴趣不大,无意中在付文中看到《素书》。后来就买了一本。
                        《内经》是大学毕业后读古籍时,见到很多人引用内经,而且感觉到中医行文很有文采,就买了一本《中医基础》的大学教材,看了半年,觉得颇有收益。后来没再看,前两年曲瑞敏教授讲《内经》,再加上西医有很多副作用,为了孩子着想,就买回《内经》,和妻子一起看,我只是粗看过一遍,另外家里还有一本《内经三百句》,是学苑出版社的,是在内经中选取的精华,和历代的评注,很不错这本书。内经我只是粗看,我妻子现在专心研读,我经常向她请教。内经我只看过素问,灵枢没看。
                        容斋随笔看过盗版的,呵呵,后来下载了电子版,通读了。这几年买了很多线状的古籍。很不错。
                        


                        IP属地:山东28楼2010-06-07 18: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