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吧 关注:25,059贴子:358,364

回复:邓艾早期经历:夏侯玄对于邓艾有知遇之恩不下于司马懿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乾隆:祎之言似是而非,试思后主昏庸,信任奸宦,安能保国治民 若姜维虽近冒味,然其志固在乘机恢复也。【少与之兵,自是败国事,安得谓忠?庸腐者流,但言息兵,则抚掌大悦,宜其以祎为是耳】。
吕思勉《三国史话》:“从魏齐王芳之立,蜀汉若要北伐,其机会断在此间,而其机会又是愈早愈妙,因为愈早该魏国的政局愈不安定。然此中强半时间都在蒋琬、费祎秉政之日,到姜维掌握兵权,已经失之太晚了。所以把汉朝的灭亡,归咎到姜维,实在是冤枉的。【倒是蒋琬、费祎,应当负较大责任】。”
何焯:“欲断陇则当及曹爽初诛,众志二三,未遑外事之时。文伟身驻汉川,以迁关中之救,伯约以万众招诱羌胡,【披割西鄙,过相裁制,又失事机】。元逊(诸葛恪)轻举于东,【文伟坐待于西,皆若天之假助典午】,以成其奸者,可长太息。”
汉晋春秋曰: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费祎拿着诸葛亮的旗号来压迫人,说什么我等不如丞相远矣。诸葛亮多攻祁山雍州,姜维已经从实际出发,从魏国最薄弱的凉州河右,这种边角料入手。而且247——250年羌胡连续4年反魏,规模数万,此起彼伏。这叫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费祎一试不试,诸葛亮要是在场能把费祎给废了。如此有利形势不出兵,后主群臣都得骂他,所以给姜维数千人北伐,为了堵住群臣的嘴,应付应付而已。
杨仪这事还真赖费祎,即便要告发杨仪,为什么要密表?光明正大在朝中弹劾费祎不行吗?费祎是怕杨仪攻击自己?还是怕群臣鄙视他的人品?
【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费祎你一开始不理杨仪不就完了,别人都不敢去找杨仪,为什么?别人怕杨仪乱说,到时候不告发杨仪不忠,告发杨仪道德又有亏,两难嘛。这么浅显的道理,费祎不懂吗?费祎去找杨仪,是故意害杨仪的吧。
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
虽然费祎密表,杨仪也不傻,知道是费祎告的密,就上书攻击费祎啊,不过被压下来了。


IP属地:山东35楼2025-02-07 15:56
回复
    汉晋春秋曰: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费祎拿着诸葛亮的旗号来压迫人,说什么我等不如丞相远矣。诸葛亮多攻祁山雍州,姜维已经从实际出发,从魏国最薄弱的凉州河右,这种边角料入手。而且247——250年羌胡连续4年反魏,规模数万,此起彼伏。这叫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费祎一试不试,诸葛亮要是在场能把费祎给废了。如此有利形势不出兵,后主群臣都得骂他,所以给姜维数千人北伐,为了堵住群臣的嘴,应付应付而已。


    IP属地:山东36楼2025-02-07 16:32
    回复
      费祎【密表】可不是对杨仪的保护。就【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杨仪抱怨几句,口嗨一下,但已经不掌兵,无大威胁。这不也处罚了啊,没见密表对杨仪的保护啊。
      后迁【光禄大夫,位亚九列】。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蜀既亡,咸以周言为验。
      周缘琼言,乃触类而长之曰:“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蒋琬、费祎】等皆器重之。
      杜琼、谯周公然宣扬亡国论,天命在魏。这不比杨仪嘴嗨两句投敌严重多了,结果呢,杨仪被废,蒋琬费祎尊杜琼九卿,谯周也升光禄大夫。滑稽不?


      IP属地:山东37楼2025-02-08 16:08
      回复
        邓艾的部下:
        牵弘:
        次子弘,亦猛毅有招风,以【陇西太守】随邓艾伐蜀有功,咸熙中为振威护军。与晋司徒李胤同母。
        王颀:
        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
        六年,复征之,宫遂奔买沟。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世语曰:颀字孔硕,东莱人,晋永嘉中大贼王弥,颀之孙。】过沃沮千有馀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馀口,论功受赏,侯者百馀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
        田续:
        文帝践阼,高畴德义,赐畴从孙续爵关内侯,以奉其嗣。
        瓘自以与会共陷艾,惧为变,又欲专诛会之功,乃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艾于三造亭,斩艾及其子忠。初,艾之入江由也,以续不进,将斩之,既而赦焉。及瓘遣续,谓之曰:"可以报江由之辱矣。"
        世语曰:师纂亦与艾俱死。纂性急少恩,死之日体无完皮。
        姚柯回:
        祖柯回,助魏将绊姜维于沓中,以功假绥戎校尉、西羌都督。
        伐蜀,募取凉州兵马、羌胡健兒,许以重报,五千余人,随艾讨贼。


        IP属地:山东38楼2025-02-24 16:59
        回复
          邓艾: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杖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五也。
          邓艾说了三点关于姜维内政的:
          1.【五兵犀利】:
          【延熙十四年251年】
          蜀汉延熙十四年弩机 251年 1971年10月出土于钤铒公社古重泉县遗址魏晋墓中,由陈庄公社三永村农民捐献。
          由郭、牙、望山、悬刀组成。郭正面有铭“延熙十四年八月三十日部督李泉业”等26个字。
          【延熙十六年253年】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253年 弩机身有铭文“延熙十六年四月廿日中作部典遂绪吏李飞杨汲工杨茗作立坂重二斤五两。”
          【延熙十七年254年】
          弩机铭文:“延熙十七年五月州日口口督奸李炅业,吏任忠、都像张口,工郝生口石重二斤十二两。”【西安市大白杨】废品回收库征集。西安市未央区大白杨东路2号 在汉未央宫正东侧约3.5公里处。
          【景耀二年259年】
          《金石索》载有蜀汉弩机铭文:“【景耀二年(259)】六月卅日,中作部左兴业(应为官职名,或是左典业):刘纪,业吏陈深(业吏应是造册备案者),工蒲细所作八石,重三斤。”
          【景耀四年261年】
          1964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太平公社的一座晋墓中出土。主体为郭,前方是用于挂弦的“牙”,后方连有“望山”,下方有“悬刀”。弩机郭上刻有铭文:“景耀四年二月卅日中作部左兴业,刘纪业,史陈深,工杨安作十石机,重三斤十二两”。
          发现的5件弩机都是姜维主政十年间制造的,其发现的时间地理密度远超魏吴两国,连诸葛亮建兴年间却没发现这么多弩机,证明姜维主政时期军工业发达,并不为过吧。
          2.【彼以船行】
          姜维会造船,利用洮河、渭河、白龙江等河流进行粮食运输,节省人力,优于邓艾陇右魏军依靠陆地运输,邓艾在淮南利用水运屯田运粮,在陇右反而利用水运不如姜维,这可是邓艾说的。
          3.【因食羌谷】
          绥集羌、胡,咸悉归服,诸种素桀恶者皆来首降。大将军姜维每出北征,羌胡出马牛羊毡毦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
          4.【屯田】
          往岁破败之后,犹复耕种沓中,刻剥众羌,劳役无已,民不堪命。
          伐蜀,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
          司马昭患姜维数为寇,官骑路遗求为刺客入蜀。
          姜维对着邓艾隔着洮河屯田,准备打持久战,所以司马昭才担忧姜维对陇西造成威胁。邓艾表示自己解决不了姜维,被司马昭派人训斥也领命。
          (沓中这是魏国的地盘,远离蜀汉中心,近魏远蜀,邓艾真有超出姜维的能力,自己率四万就能去灭了姜维两万,哪怕一比一的消耗,姜维也耗不起。可见邓艾占据地利(近魏远蜀)、有充足的粮食,两倍的兵力,依然不敢主动攻击姜维,而是搞防守反击,但搞防守反击是弱势一方干的事,强势方搞防守反击,只能说明邓艾军事才能不足,不敢去攻击姜维。)


          IP属地:山东39楼2025-02-27 09:25
          回复
            姜维:【父子分居魏蜀两地,郤正、黄崇皆如此】
            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叵复信,皆贼也。”各自行。
            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修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未及遣迎冀中人,会亮前锋为张郃、费繇等所破,遂将维等却缩。
            维不得还,遂入蜀。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
            1.郤正:河南郡偃师县人,官至 秘书令
            祖父郤俭本为汉灵帝末年任益州刺史,但为益州黄巾军所杀。时天下大乱,故郤正父亲郤揖留在了益州。郤正年幼时,郤揖就跟随孟达投降曹魏,母亲亦改嫁他人。虽孤苦无依,但郤正却安于贫困的生活,且广泛地阅读古代典籍,弱冠年纪即善于写作文章,官至秘书令。
            父亲郤揖:曾为刘备军将领孟达属下营都督,后随孟达投降曹魏,任中书令史。
            郤正著论论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2.黄崇:巴西阆中人,官至尚书郎
            是黄权留在蜀地的儿子。他在蜀汉官至尚书郎。黄权降魏后,有司向刘备建议捉黄权妻儿。刘备说:“孤对不起黄权,黄权不对不起孤。”对待黄权妻儿和以前一样。
            3.许游:豫州汝南郡平舆人,官至尚书
            蜀汉建国后司徒许靖之子钦,钦子游,景耀中为尚书。
            4.陈祗:豫州汝南郡平舆人,官至尚书令
            大司徒许靖兄长的外孙。
            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
            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彫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
            5.向充: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人,官至尚书
            朗兄子宠,宠弟充(向充),历【射声校尉、尚书】。
            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
            与尚书向充等并能协赞大将军姜维。
            6.向条: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人,官至御史中丞
            【向朗好学不倦】
            向朗子条嗣,景耀中为【御史中丞】。
            延熙二十年,随大将军姜维出军至芒水。戏素心不服维,酒后言笑,每有傲弄之辞。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后景耀四年卒。
            7.来忠:义阳新野人,官至大将军参军
            来敏,来歙之后也。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坐事去职。亮卒后,还成都为大长秋,又免,后累迁为光禄大夫,复坐过黜。前后数贬削,皆以语言不节,举动违常也。
            子忠,亦博览经学,有敏风,与尚书向充等并能协赞大将军姜维。维善之,以为参军。
            8.陈寿:巴西郡安汉人,卫将军主簿、官至散骑黄门侍郎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汉灭亡后,“沉滞者累年”。
            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
            咸宁四年(278年),镇南将军【杜预】离京镇守荆州之前,又将陈寿举荐给朝廷,建议授予他【黄门侍郎或散骑常侍】之职。陈寿因此被授职为治书侍御史。
            会与维出则同轝,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kūn),诸葛瞻又轻寿。
            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
            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归恶黄皓,而云瞻不能匡矫也。


            IP属地:山东40楼2025-03-15 19:17
            回复
              9.赵广:河北常山真定人,牙门将
              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10.张绍、张遵:河北涿郡,尚书仆射、尚书
              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
              苞子遵为尚书,随诸葛瞻於绵竹,与邓艾战,死。
              11、薛齐 :豫州陈郡人,官至蜀郡太守
              薛永的父亲薛兰,是吕布手下别驾从事,在兴平二年(195年)被曹操杀害。 薛永后来投靠刘备,并跟随其入蜀,在蜀汉官至蜀郡太守。
              永子齐 字夷甫,【巴、蜀二郡太守】,蜀亡,率五千户降魏。后拜光禄大夫,徙河东汾阴,世号“蜀薛”
              12、李密: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人,官至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
              祖父 李光 曾任朱提太守。 祖母 刘氏 亲自把李密抚养长大。 母亲 何氏 李密四岁时抛弃李密而改嫁。
              本郡礼命,(李密)不应,(益)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
              咸熙元年正月,钟会作乱于成都,(刘)璿为乱兵所害。
              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
              晋武帝在东堂给大臣赐食蜜饯的时候,让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最后写到:“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果。 在朝中没有后台,不如回乡隐居田园。 身居高位的人很清楚,这话不就是这么说的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晋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晋武帝罢免了李密的官职。
              李密儿子李赐,官至【汶山太守】。
              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泰始七年,晋汶山守兵吕臣等杀其督将以叛,族灭之。
              13.王嗣:犍为资中人,官至镇军将军
              字承宗 。其先,延熙世以功德显著。举孝廉,稍迁西安围督、汶山太守,加安远将军。绥集羌、胡,咸悉归服,诸种素桀恶者皆来首降,嗣待以恩信,时北境得以宁静。大将军姜维每出北征,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迁镇军(将军),故领郡。后从维北征,为流矢所伤,数月卒。
              初,汉国以【汶山郡】北逼阴平、武都,故于险要置守,自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围,皆置修屯牙门。晋初以御夷徼,因仍其守。
              武德元年,白苟羌降附,乃于姜维故城置维州。
              14、胡王白虎文
              十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
              泰始七年(271年)一曰,昔岁及此年,药兰泥、白虎文秦凉杀刺史胡烈、牵弘,遣田璋讨泥。


              IP属地:山东41楼2025-03-15 19:18
              回复
                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怨讟】是怨恨和诽谤的意思。
                黄权投魏兵力有多少?为【将军郎将】【百馀人】。
                按照1将100人这是1万兵力。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诸葛亮一年就丧失将领70余人,对应精锐1000余人。
                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
                扩大十倍:【杀数百人,斩二十将】
                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
                可见邓艾连这一千人都是夸张的,真实可能就是斩首数百人,吹成一千。
                因为姜维本身偷袭就没带多少人,【轻兵深入,渡渭东行】
                姜维能有多少船渡渭,可能就是带了数千人。战死七八百,被俘七八百,折损一千五,假若带兵【五千】,折损率在三分之一,不是死者甚重、星散流离是什么?关键是基数小啊。带兵一万也说的过去啊。
                贼将伪降,休深入,战不利,退还宿石亭。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休上书谢罪,休因此痈发背薨,谥曰壮侯。
                休果信鲂,帅步骑十万,辎重满道,径来入皖。鲂亦合众,随陆逊横截休,休【幅裂瓦解】,【斩获万计】。
                三道俱进,果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馀】,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休还,疽发背死。
                曹休十万折了一万余,看看这比例。【万计】还真可能是【万余】
                曹休折了一万余人,姜维折损了一千余人,考虑魏国是蜀汉的国力的六倍,姜维贬职不很正常吗?
                句安李韶是牙门将,各自还真带不了五百兵。
                张嶷:拜为牙门将,属马忠,北讨汶山叛羌。嶷受兵马【三百人】,随马忠讨叛羌。牙门将直属兵力只有三百。
                霍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霍峻中郎将这级别才统兵五六百。中郎将明显大于牙门将。
                可见:句安李韶各自三百投降魏国,姜维损失六百。
                甘露元年诏曰:“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今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分【五百户】封子忠为亭侯。
                嘉平二年诏曰:”比岁以来,摧破廖化,【禽虏句安】,功绩显著,朕甚嘉之。今以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如故。”进封阳曲侯,邑凡二千七百八十户,【分三百户】,封一子亭侯。
                郭淮逼降句安2个牙门将,分300户封子亭侯。 2个牙门将领600兵
                邓艾斩将十余杀敌一千,分500户封子亭侯。  10余屯将领兵1000
                3:5,配比正确
                安等挑战,不许,将士困窘,【分粮聚雪】以稽日月。维果来救,出自牛头山,与泰相对。....淮善其策,进率诸军军洮水。维惧,遁走,安等孤县,遂皆降。
                句安投降或者249年底,或者250年初。
                况且姜维传还真不是一点没写:十二年(249),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后主传:十二年秋,卫将军姜维出攻雍州,不克而还。将军句安、李韶降魏。十三年,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249年,姜维出攻雍州失败之后,接着就转道去了西平,俘虏了中郎将郭修。
                句安投降六百,段谷战死一千,肯定段谷影响大,况且之后姜维折了句安后,紧接着俘虏了中郎将郭修,完全可以说是【功大于过】。郭修这级别明显比句安高不少,那不是一个档次的。
                甘露元年诏曰:“逆贼姜维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土不宁。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
                黄权投魏:拜权为侍中镇南将军,封列侯,即日召使骖乘;及封史郃等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馀人】。
                葛亮: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
                ......
                【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
                文帝诏:今征东诸军与权党吕范等水战,则【斩首四万】,获船万艘。大司马据守濡须,其所禽获亦以万数。
                吕范传:时遭大风,船人覆溺,【死者数千】。
                .....
                安西将军邓艾大破蜀大将姜维于上邽,诏曰:“兵未极武,丑虏摧破,斩首获生,【动以万计】,自顷战克,无如此者。
                是以段谷之战,乘衅大捷,斩将搴旗,【效首万计】。交臂屈膝,委命下吏,【俘馘十万】积尸成京。
                冬十月,天子以诸侯献捷交至,乃申前命曰:九服之外,绝域之氓,旷世所希至者,咸浮海来享,鼓舞王德,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
                .......
                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焉蜀兵同共埋藏。《三国志·邓艾传》。邓艾灭蜀汉,在绵竹筑京观,同时掩埋曹魏和蜀汉阵亡士兵。一般京观只掩埋敌军,但邓艾为了彰显自己战功多凑数,把己方阵亡士兵都埋进去。
                不知道段谷之战“斩将十数,馘首千计”里有没有割掉阵亡魏军的耳朵,毕竟都敢埋京观,一个左耳朵算啥。就邓艾这样赢一个说两的性格,你就知道什么候和、强川口这样的激战到他嘴里都是敌人破走,这么厉害都是他邓艾赢,姜维与诸葛绪纠缠好几天,他邓艾干嘛去了,难不道迷路了?
                张翼在洮西大胜之后都反对姜维,有什么好奇怪的。诸葛瞻反对姜维那是想夺权。
                【异以士卒饥倦,可且休,禹不听,复战,大为所败,死伤者三千余人。】【(邓禹)谢上大司徒、梁侯印绶。有诏归侯印绶。数月,拜右将军。】邓禹损失三千贬职削侯,且一直没有官复原职。段谷之战损失一千,就连这个数量都有可能是夸张的。打仗需要花钱,段谷贬职的原因不在于人员的损失,而在于三年动众耗费的民力财力,最后退军回成都,从地盘上讲没有大进展,所以需要贬职。


                IP属地:山东42楼2025-03-22 18:14
                回复
                  丁奉跨马持矛,突入其陈中,【斩首数百】,获其军器。【进封安丰侯】。
                  桓等身自拒泰,遂枭雕,生虏双,送武昌,临陈斩溺死者千余。权嘉桓功,封【嘉兴侯】。
                  斩将十数,馘首千计;今以艾...进封【邓侯】,分五百户封子忠为亭侯。
                  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追斩数百级】。绩果追军,与战,克之。绩遁走,斩其将锺离茂、许旻,收其甲首旗鼓珍宝器仗,振旅而还。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
                  满宠: 权自出,欲围新城,以其远水,..权果上岸耀兵,宠伏军卒起击之,【斩首数百】,或有赴水死者。宠前后增邑,凡九千六百户,封子孙二人亭侯。
                  丁奉斩首数百,就从乡侯进封县侯。
                  朱桓斩首千余就由亭侯升为县侯。
                  王昶追斩数百级,就进封为县候。
                  可见段谷也就一千左右。
                  满宠王昶战绩数百,都有一大段,为何候和没记录,连个斩首百余级都没有?
                  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卻,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锺会攻维未能克。
                  诸葛绪单单回追姜维都晚了1天,之前诸葛绪被调动北上、再回过神来折回来还不知道几天呢。谁知道诸葛绪反应快不快。


                  IP属地:山东44楼2025-03-22 18:28
                  回复
                    征西大将军司马懿任职考
                    一、《通典》的记载
                    《通典》载,明帝太和六年,有“征西大將軍臣懿”。
                    《通典》卷第五十五:明帝太和六年,【征西大將軍臣懿】等言:「長安典農中郎將張烈書言,『所部人左先,雨後於地得玉印』。臣今謹遣夏裕送。」詔:「推原符瑞,有感而至,宜因祭祀,奠於文思皇后神座前,以慰神靈之思念。」
                    二、太和六年,司马懿事迹缺载
                    翻阅《晋书斠注》《三国志集解》《众家编年体晋史》,均未记载太和六年司马懿事迹。
                    《司马懿评传》有司马懿年表,但作者在太和六年,并未记载关于司马懿的相关事迹。
                    《三国志·明帝纪》从太和五年,【大将军司马宣王】拒诸葛亮事,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后跳转至,青龙元年,司马懿遣破降安定匈奴事。
                    《晋书·宣帝纪》从太和五年,诸葛亮四伐后,“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及“徙冀州农夫佃上邽”等事后,变跳转至青龙元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
                    《三国志·文帝纪》:黄初七年,夏五月丙辰,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
                    《三国志·明帝纪》:黄初七年,八月,吴将诸葛瑾、张霸等寇襄阳,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讨破之,斩霸。十二月,十二月,以太尉钟繇为太傅,征东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司徒华歆为太尉,司空王朗为司徒, 镇军大将军陈群为司空,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为【骠骑大将军】。太和元年,十二月,新城太守孟达反,诏骠骑将军司马宣王讨之 。四年,春二月,癸巳,以大将军曹真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司马宣王为【大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为车骑将军。七月,诏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宣王伐蜀。 五年,三月,大司马曹真薨。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青龙三年,春正月戊子,以【大将军司马宣王】为【太尉】。
                    《三国志·明帝纪》:青龙元年,秋九月,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叛,司马宣王遣将军胡遵等追讨,破降之。
                    《晋书·宣帝纪》: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及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帝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余。迁骠骑将军。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诏帝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青龙三年,迁太尉,累增封邑。四年,获白鹿,献之。天子曰:"昔周公旦辅成王,有素雉之贡。今君受陕西之任,有白鹿之献,岂非忠诚协符,千载同契,俾乂邦家,以永厥休邪!"及辽东太守公孙文懿反,征帝诣京师。
                    《三国志·辛毗传》:青龙二年,诸葛亮率众出渭南。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三、关于征西将军
                    按《三国志职官表》,建安末,夏侯渊为征西将军,文帝践祚后,征西将军,不详,或未置。至明帝太和年间,张郃始为征西将军,后转车骑将军。但征西张郃无都督雍凉之权。
                    文帝即王位后,曹真以镇西将军,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夏侯楙以为安西将军,都督关中。黄初三年,曹真还朝。太和二年,夏侯楙还朝,曹真再入关中。太和五年,司马懿以大将军,都督雍凉。至正始中,自赵俨以降,以征西将军,都督雍凉为常制。
                    明帝朝,自诸葛亮伐魏以来,曹真、司马懿相继入关中,掌督雍凉,故明帝时,征西将军亦未常置,除张郃为征西,旋即迁车骑将军。文、明二朝,再无其他征西将军。
                    故《通典》:“明帝太和六年,征西大將軍臣懿”,颇值得玩味。
                    假设,此条记载准确,无讹误,那么首先要确定,臣懿是谁?
                    如果,臣懿非司马懿,则司马懿与臣懿并处长安。这点,是很不符合常理的,明帝的思路,应是即有都督雍凉的司马懿,不必再置征西。而且曹魏也无其他臣懿能至大位。
                    如果,臣懿为司马懿,当然亦有争议点,
                    因为,据《三国志》《晋书》的记载,司马懿其任职履历,即:
                    黄初七年,以抚军大将军迁骠骑将军;
                    太和四年,以骠骑将军迁大将军;
                    青龙三年,以大将军迁太尉;
                    并无司马懿任职征西大将军的记载。一般来说,可能就会认为《通典》记载有误,或认为“征西”为讹误,应为“大将军”。但结合刚才所分析,《明帝纪》《宣帝纪》等诸书亦无太和六年司马懿之事迹。所以,还不能轻易下结论,必然是讹误。
                    《曹真传》:文帝即王位,以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录前后功,进封东乡侯。
                    《魏略》 曰:楙字子林,惇中子也。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至太和二年,明帝西征,人有白楙者,遂召还为尚书。
                    《三国志·张郃传》: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诏曰:“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户,并前四千三百户。”司马宣王治水军于荆州, 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 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威、虎贲使卫郃,因问郃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诏郃还京都,拜征西、车骑将军。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四、太和末至青龙中,太尉记载出现空缺
                    太和五年,十二月,太尉华歆去世,但根据目前记载,自华歆死后至青龙三年,曹魏无太尉记载。
                    而《献帝传》提及的太尉,事在青龙二年,未载人名,疑为,某官行太尉。如臧霸
                    《魏书》曰:行过繁昌,使执金吾臧霸行太尉事,以特牛祠受禅坛。
                    笔者怀疑,太尉一职,乃曹叡见华歆去世后,便属意司马懿接任太尉。但条件尚不成熟。
                    《三国志·明帝纪》:太和五年,十二月甲辰,月犯镇星。戊午,太尉华歆薨。青龙三年春正月戊子,以大将军司马宣王为太尉。
                    《献帝传》曰:帝变服,率群臣哭之,使使持节行司徒太常和洽吊祭,又使持节行大司空大司农崔林监护丧事。使太尉具以一太牢告祠文帝庙,曰:"今追谥山阳公曰孝献皇帝,册赠玺绂。命司徒、司空持节吊祭护丧,光禄、大鸿胪为副,将作大匠、复土将军营成陵墓,及置百官群吏,车旗服章丧葬礼仪,一如汉氏故事;丧葬所供群官之费,皆仰大司农。五、总结
                    观点一:司马懿非为“征西大将军”,“征西”讹误,但仍可补充司马懿太和六年事迹。
                    观点二:司马懿于太和六年,时贬为征西大将军。
                    诸葛亮四伐,根据不同方面的记载,有互相抵牾之处,但从结果来说,仅就张郃死于木门道,司马懿亦难辞其咎。明帝亦对张郃爱惜有佳,或在太和五年,诸葛亮回汉中后,或由于朝内外的建议或影响,明帝贬司马懿被为征西大将军,但仍驻守长安,都督雍凉。
                    至于增封,晋书言“增封邑”,三国志,言“封爵增位各有差。”但,太和五年,司马懿一未进爵,二未进位。
                    太和五年末,太尉华歆薨后,曹叡未安排他人为太尉,明帝或有意敲打司马懿之后,又递出了胡萝卜。
                    太和六年,司马懿献“玉印”,投明帝所好,进行效忠。
                    由于,《晋书》《三国志》多为司马懿讳,故将其贬为征西大将军之记载省去。
                    基于太和六年之举,青龙四年,司马懿,献白鹿更是轻车熟路。
                    《晋书》: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三国志》: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严可均认为,司马懿以骠骑将军,迁征西大将军。表明严可均亦认同,司马懿迁征西大将军一事。因为,严可均收录了《通典》中的《上言得玉印》一文。
                    严可均《全晋文·宣帝》:帝姓司马,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人,汉初殷王司马卬之后。建安中,魏武辟丞相文学掾,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主簿。魏国建,迁太子中庶子军司马。文帝嗣王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督军御史中丞。及受禅,以为尚书,封安国乡侯,迁侍中尚书右仆射。镇武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将军假节,加给事中,录尚书事,留镇许昌。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迁骠骑将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迁征西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迁太尉。齐王即位,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徙太傅,进丞相,加九锡,固让。嘉平三年八月卒,谥曰文贞。后改谥文宣。晋国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禅,追尊曰宣皇帝,庙号高祖。有集五卷。
                    严氏,将“大将军”与“征西大将军”合。其逻辑可能是,征西大将军至太尉,位次升迁。大将军位次在太尉前,这么解释从升迁角度看着合理。
                    但《三国志》《晋书》多处传记都提及了“大将军司马懿”,笔者认为,是不能简单的将“大将军”省并。严氏的观点,欠妥。
                    《三国志·杜袭传》:明帝即位,进封平阳乡侯。诸葛亮出秦川,【大将军曹真】督诸军拒亮,徙袭为大将军军师,分邑百户赐兄基爵关内侯。真薨,【司马宣王代之】,袭复为军师,增邑三百户,并前五百五十户。以疾征还,拜太中大夫。薨,追赠少府,谥曰定侯。子会嗣。
                    《三国志·辛毗传》:青龙二年,诸葛亮率众出渭南。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
                    笔者认为,综合《通典》及严可均的观点,推测司马懿的履历或太和四年为大将军,【五年,贬为征西大将军,但仍行大将军事,都督雍凉诸军事如故】。如诸葛亮的“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青龙三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退,因功,迁太尉。
                    青龙三年,之所以,司马懿为太尉,除了明帝既定的考虑外,也包括,明帝召燕王曹宇入朝,进一步培养宗室力量,以备不虞。
                    《三国志·曹宇传》:青龙三年,征入朝。景初元年,还邺。二年夏,复征诣京都。
                    由于,司马懿曾任大将军,后虽贬,但仍行大将军事,为避尊者讳,才有以大将军为太尉的记载。东汉以来,大将军位次于三公之上,已成定制。曹魏时期,有大将军、太尉的位次争议,都与司马氏有关。第一次是司马懿的大将军、太尉之谜,第二次是司马师上表在【太尉司马孚】之后。曹魏其他时间段,大将军在三公之上,基本无异议。
                    由于《三国志》要为司马懿避讳,又因《三国志》无职官志,司马懿的履历任免升迁是研究曹魏时期官制的重要依据。以致让人对于大将军、太尉的位次产生诸多的疑问。
                    《齐王纪》: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朔,帝甚病,乃立为皇太子。是日,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曰皇太后。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宣王辅政。


                    IP属地:山东45楼2025-03-22 19:54
                    回复
                      街亭都打散了,本来也是千计的损失。重点不在人数伤亡,而在良机的丧失,三郡得而复失,诸葛【违众拔谡】,不用魏延吴懿,诸葛负不小责任。
                      段谷之战前 姜维被魏将认为“维已力竭”,力竭指的是财力民力的消耗,不是军队战斗力强弱。连魏将都认为维已力竭,蜀将反对姜维北伐绝不在少数,不堪其负。姜维一意孤行,强行出征,这不,段谷胡济都放了姜维鸽子。连年北伐四年,最后退军,这才是姜维贬职的主要原因。
                      国力已经不允许姜维再强行对峙征战了,于是地盘几乎都回到了原点。大败王经后,姜维没有撤军,屯在边境,和魏军对峙了一年,段谷前姜维都能浮渭河东下,占据了陇右不少据点。段谷之后,又回缩丧失了不少魏境据点,姜维因此贬职。如果给姜维充足的粮食钱财,段谷战后,姜维依然可以和魏军对峙不撤军,只是无粮就退了。
                      明帝太和六年,【征西大將軍臣懿】等言:「長安典農中郎將張烈書言,『所部人左先,雨後於地得玉印』。臣今謹遣夏裕送。」
                      司马懿被甲首三千后,由大将军贬职为征西大将军。千人的损失对小国来说不小了。


                      IP属地:山东46楼2025-03-22 22: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