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方便阅读的分章注解。原则是一论点一章,[]内是《道德经》通行本对应章号
第一章[38] 去儒取道(去下德礼治,取上德道治)
上德①不德②,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③而无以为④也(默认: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再细分为三档:上仁义礼)。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④,则攘臂而乃之⑤;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⑦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⑥也,而乱之首也。
前试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⑧居亓厚⑨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
故去皮⑨取此。
注:①、上德:“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所以儒家的上德,是指尧舜禅位的禅让个人品德,与道家“无为而无以为也”的上德截然不同。“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其实就是上德的定义!什么是上德?“1、无为,2、无以为也,即没有自己的私欲”。同时,这也等于默认定义了下德: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即:“1、有为,2、有以为也,即有自己的私欲”。因此,上德治世天下为公,所以:以百姓之心为心,大上,仅仅下知有之。下德,则为私,所以为保皇权私利,三纲五常,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皇上圣旨下,天下雌伏。因此,《五千言》这里的上德与儒学无关,是指道学,“无为”二字就是实证。第四章的“上德如浴”则是另一旁证。下德,则指周孔儒学,儒学德仁义礼“故失道”则是实证。两者公私对立,治世路线相反。所以,司马迁说:道儒互绌,“道不同不相为谋”。
②、不德:不,古同“否”,加在名词前面表示否定。所以,不德,就是否德。这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有什么德?当然只能是上德。那它可能否定上德吗?所以否德只可能是否定下德!这样,这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按逻辑只能是:上德否定下德,是以有上德。帛甲原文缺损,说不清了。只能用有篡改的帛乙。按行文逻辑,必须如此理解才正确。类似的,“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不失之德,当然只能是下德,即“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德?明摆着有下德,怎么可能无德?所以,只能是无上德。即“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证明开头两句话,作者就是用于区分上德下德并明确上德否定下德。所以,无为的上德代指道学,无上德的下德当然就只能代指周儒了,德仁义礼“故失道”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证明,《五千言》中所说的德,分为道学上德与儒学下德两种,其内涵完全不同,切记不可混淆。作者否定的德如“不德”、“失道矣而后德”之德等,都是指儒学下德。
③、无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即一切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绝不自以为是、自行其是。
④、无以为:没有既定个人目的或私欲。上德无为对下德有为,有为再按私欲细化,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小层次:1、无私欲上仁,2、有私欲上义,3、没人理上礼。
⑤、乃之:“乃攘臂推行礼”的倒装句型,以强调“攘臂”行为。“之”代指推行礼的行为。传世本因注释者理解错误而错改为“扔之”或“仍之”。
⑥、泊:浅水湖泊。传世本错通假为“薄”,以致文意全拧了。
⑦、后:《说文》:“后,繼體君也。發號者,君后也。釋詁、毛傳皆曰:后,君也”。所以,“而后德”,就是指:以德为君,轮到德作君或作主了之意。
⑧、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这里作者是指负有治世责任和需要者,也是本书的授课对象或学生。
⑨、厚:深,深潚。皮:彼的根字,这里含有皮的派生字之一彼的字义。
全章断句与结构分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区分上下德以区分道儒两家。上德代表道学,下德代表儒学。上德否定下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德定义,无为是道学经典特征)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2、区分辩识下德的三层次具体表现上仁义礼的内涵与实践差异)
故:失道。
(3、辩识结论:如此的下德即上仁义礼,皆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4、儒德仁义礼之间关系是梯次下滑,一蟹不如一蟹,共有特征是与有为失道)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5、到了最终的礼制,已成为忠信汇成的肤浅水泊与祸乱之源)
前试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6、总结前面试探的结果并揭示根源:前面1到5试探辨识出来的恶果,皆源于道治虚华而未落到实处,而这也就是产生周儒德仁义礼愚蠢行为的源头原因)
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不居亓华。
(7、所以,大丈夫当然居道治深潚而摒弃礼治浅泊,落实道治而非其虚华的恶果礼制)
故:去皮取此。
(8、这样,这里“皮”也即彼之所指,当然就很清楚了,就是下德也即周儒之礼治失道理论;而“此”,则代指“以道立天下”的道学了。因而去彼取此就是去下德取上德或去儒取道。
参考译文:
上德否定下德,所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所以无上德。
上德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而没有私欲目的。(默认:下德自行其是而有私欲目的。下德可依私欲再划分为三个具体次级档次:上仁、上义、上礼,具体阐述如下:)
上仁刻意推行仁,也没有私欲目的;上义刻意推行义且有私欲目的,上礼则推行礼而无人理睬,因而乃挽袖子捋胳膊上前强拉硬拽。所以,下德上仁上义上礼皆失道了!
失去了道呀,才轮到德作主,失去了德才轮到仁,失去了仁才轮到义,失去了义才轮到礼!礼制这个东西,就是由忠信汇成的肤浅水泊和一切祸乱的源头。
前面试探辩识的这一切,道治浮华未落到实处,就是一切愚昧产生的源头。因此,大丈夫一定要居道治之深潚,唾弃礼制的肤浅水泊;坚决落实道治而唾弃其浮华之恶果礼治。
因此,一定要去除下德礼治,全面落实上德道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