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花束般的恋爱》能让不少文艺青年感同身受、心有戚戚、辗转反侧、抱头痛哭,故事中两个因为「共同爱好」完美契合而走到一起的男女确实在某个角度来看就是沉浸在寻找soulmate的激情和虚无感中的年轻一代的化身。
通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建立彼此共同具有的独特性的认可,这场恋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在时间和现实的冲刷下无力维系。「花束」是被摘下的花,是花的尚未腐烂的尸体,它的花期,仅仅是短暂的一瞬而已。
在这个几乎没有太多戏剧起伏的故事中,编剧坂元裕二铺陈了大量碎片化的细节来仔细描摹两人的相遇和相爱经历:穿相同的鞋子、读一样的书、看一样的电影,用电影票当书签,在昏暗的店里能认出隔壁桌的押井守,买同一场展览的票又都错过了看展的时间,「那个人很厉害,但是肯定看不懂今村夏子」式的毒舌评价……不仅他们的爱好本身充满了「文艺气息」,他们理解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同样充满暧昧昏沉的暗语一般的私密性。
故事从一次错过末班车的偶然相识开始,在东京街头并肩漫步的夜晚和蜷在房间里吹干头发的温馨,如此滥俗的爱情剧情节借由缘分的包装,也成功成为情感加速升温的催化剂。
「原来是你」成了超越一切的最高标准,随时随地能接上信号,下句永远等待着上句,梗抛出去从来不会落空,这难道还不是爱吗?
但是真的回首梳理这个故事本身,你却发现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相爱的证据,脱口而出的书名、电影名、不约而同的想法、甜蜜的共同回忆,并非来自于「共同经历」,而只不过是来自于「相似经历」,他们并非在相爱,而是在分享生活,而且仅仅与他们自己构建的当下的、瞬时的生活。
一个是从外地上京、住在廉价房间里,从没坐过摩天轮的男生,一个是生在东京,家境优渥的乖乖女,但是在新租来的房间里,他们都得以剥离自己的身份,用更直接的方式来面对彼此——更纯粹,但是无法持久。
抗拒自己身上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属性的加入,或许是他们反抗自己命运的微小努力,用自己热爱但是父母一代不屑一顾的艺术、梦想、热情来搭建自己的沙滩堡垒,这是两位主角的唯一防御:一个注定在现实冲击下不堪一击的脆弱工事。
或许对他们来说,爱并不是重要的,被理解和接受才是更重要的,在彼此身上确认自己并不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怪胎,才是披着爱情外衣的真正需求,甚至连这种确认都只能不断依靠相似物品的相互对比来寻求共鸣。
通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建立彼此共同具有的独特性的认可,这场恋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在时间和现实的冲刷下无力维系。「花束」是被摘下的花,是花的尚未腐烂的尸体,它的花期,仅仅是短暂的一瞬而已。
在这个几乎没有太多戏剧起伏的故事中,编剧坂元裕二铺陈了大量碎片化的细节来仔细描摹两人的相遇和相爱经历:穿相同的鞋子、读一样的书、看一样的电影,用电影票当书签,在昏暗的店里能认出隔壁桌的押井守,买同一场展览的票又都错过了看展的时间,「那个人很厉害,但是肯定看不懂今村夏子」式的毒舌评价……不仅他们的爱好本身充满了「文艺气息」,他们理解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同样充满暧昧昏沉的暗语一般的私密性。
故事从一次错过末班车的偶然相识开始,在东京街头并肩漫步的夜晚和蜷在房间里吹干头发的温馨,如此滥俗的爱情剧情节借由缘分的包装,也成功成为情感加速升温的催化剂。
「原来是你」成了超越一切的最高标准,随时随地能接上信号,下句永远等待着上句,梗抛出去从来不会落空,这难道还不是爱吗?
但是真的回首梳理这个故事本身,你却发现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相爱的证据,脱口而出的书名、电影名、不约而同的想法、甜蜜的共同回忆,并非来自于「共同经历」,而只不过是来自于「相似经历」,他们并非在相爱,而是在分享生活,而且仅仅与他们自己构建的当下的、瞬时的生活。
一个是从外地上京、住在廉价房间里,从没坐过摩天轮的男生,一个是生在东京,家境优渥的乖乖女,但是在新租来的房间里,他们都得以剥离自己的身份,用更直接的方式来面对彼此——更纯粹,但是无法持久。
抗拒自己身上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属性的加入,或许是他们反抗自己命运的微小努力,用自己热爱但是父母一代不屑一顾的艺术、梦想、热情来搭建自己的沙滩堡垒,这是两位主角的唯一防御:一个注定在现实冲击下不堪一击的脆弱工事。
或许对他们来说,爱并不是重要的,被理解和接受才是更重要的,在彼此身上确认自己并不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怪胎,才是披着爱情外衣的真正需求,甚至连这种确认都只能不断依靠相似物品的相互对比来寻求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