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兽吧 关注:9,823贴子:133,385

回复:(重置版)长鼻目合集第三弹:列数十大著名的长鼻目巨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头恐象一改往日巨恐象单薄的身形,身材极为粗壮,同时还有个标志性的突出的大臀部。而包括原本巨恐象在内的长鼻目,基本上都是前高后低或者前后持平的体态。
不过目前根据主流的观点认为历史上欧洲地区所生活的恐象属成员都属于巨恐象,因此这个“异类”色雷斯恐象目前也被归入其中。但由于二者在体态特征方面差异实在明显,所以目前争议还是蛮大的。
(图为巨恐象本尊与色雷斯恐象对比,这色雷斯恐象的大屁股也太显眼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21-07-19 01:02
收起回复
    恐象亚目的消亡
    进入上新世后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加之真象类的兴起,原本物种多样性就不多的恐象亚目开始逐渐没落了,欧洲地区的巨恐象也在早更新世初灭绝了。
    而最后一种灭绝的恐象是非洲的博氏恐象(Deinotherium bozasi),其一直生存到1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末期,是唯一的一种与古人类打过交道的恐象。
    (图为博氏恐象,与巨恐象俩是恐象亚目中最著名的成员,在bbc《与古兽同行》中就有登场)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4楼2021-07-19 01:02
    收起回复
      哥伦比亚猛犸(Mammuthus columbi)
      体型:肩高4.2米 体重12.5吨
      分类:长鼻目 真象科 真象亚科 猛犸象属
      生存地区:北美南部
      生存年代:中更新世~晚更新世(约42万年~1.2万年)
      (图为哥伦比亚猛犸)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21-07-19 01:03
      回复
        简要介绍:
        哥伦比亚猛犸是更新世美洲新大陆特有的真象,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就是它那巨大强烈扭曲的象牙了。同时它也是目前名气上仅次于真猛犸的史前大象,也曾频繁的出现在各种古生物纪录片中。
        不过虽然哥伦比亚猛犸是冰河世纪代表性的动物,但它自身却比较怕冷,是货真价实的南方物种。分布地区也仅限于北美的南部,故而其身上估计只有非常稀疏的毛发。
        (图为哥伦比亚猛犸)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21-07-19 01:03
        回复
          曾经的两个同种异名
          之前哥伦比亚猛犸曾有两个同物异名,分别是帝王猛犸(Mammuthus imperator)与杰斐逊猛犸(Mammuthus jeffersonii),现在二者都被归入了哥伦比亚猛犸。
          也就是说这俩称谓现在早已经是无效名了,但是目前这帝王猛犸的称谓却还时常有不少小白、营销号,甚至知名的up当做有效种😂。
          (图为现已并入哥伦比亚猛犸的帝王猛犸与杰斐逊猛犸)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21-07-19 01:33
          收起回复
            生活习性
            冰期的北美包括加拿大与美国东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都被数千米厚的冰川所覆盖,但从美国中西部直到得克萨斯州与墨西哥的大平原却要比今天更加湿润,树木可能比今天的非洲稀树草原还要茂密。
            根据化石判断哥伦比亚猛犸的食物有点类似现今的非洲草原象,其主食不光是草,灌木、阔叶树甚至针叶树都是它们的食物。其可能经常用发达的象牙来折断树枝、树干,因此就连雌象的长牙也经常会断裂或严重磨损。
            (图为水塘边的致命刃齿虎与哥伦比亚猛犸)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8楼2021-07-19 01:34
            回复
              同时考古学家还发现哥伦比亚猛犸的象群结构与现今的亚洲象很类似,都是由成年雌象、幼象组成家族。而雄象则最晚在10~12岁时被赶出象群,在之后数十年间大都独来独往,只有35岁以上的壮年雄象才有较大机会赢得交配权。
              (图为独居的雄性哥伦比亚猛犸与致命刃齿虎对峙)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21-07-19 01:34
              回复
                在北美的生存与演化
                更新世的北美可谓动物货真价实的动物天堂,物种之丰富甚比现在的非洲。因此当时北美各物种间的“军备竞赛”也异常激烈,其中不乏一些善于猎杀大型动物的“厚皮杀手”。而哥伦比亚猛犸虽然是新生代美洲最大的陆生动物,但其成长的过程也未必一帆风顺。
                例如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岩洞里,就发现了300多具哥伦比亚猛犸幼崽的骨骸与30多具血刃锯齿虎(Homotherium serum)化石混在一起,这些小象都是因为调皮贪玩而遭到了血刃锯齿虎的袭击。
                (图为晚更新世的北美南部,哥伦比亚猛犸与它的“邻居”们)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21-07-19 01:35
                回复
                  不过成年的哥伦比亚猛犸显然是不用担心,凭借自身庞大的体型与发达的象牙,足以震慑住当时北美众多的食肉动物,更是不惧其他任何顶级掠食者。
                  (图为致命刃齿虎袭击幼象,成年哥伦比亚猛犸奋起还击)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21-07-19 01:35
                  回复
                    期间哥伦比亚猛犸还借着冰期海平面下降扩散到了美国加州外海的海峡群岛上,并在当地演化出了的一种侏儒猛犸——小猛犸(Mammuthus exilis) ,只可惜它们最终在更新世末的大灭绝中全部灭绝了。
                    (图为小猛犸与哥伦比亚猛犸)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21-07-19 01:36
                    回复
                      一波三折的祖先
                      对于哥伦比亚猛犸的祖先认定,那更是一波三折了!最早认为是由真猛犸迁徙到北美后演化而来;然后认为是由草原猛犸迁徙到北美后演化而来,期间最激近时甚至一度认为哥伦比亚猛犸应该并入草原猛犸中;之后又认为是由南方猛犸迁徙到北美后演化而来。
                      但最新的观点又变了,根据DNA研究显示早更新世时期的东亚地区还存在一种未知的猛犸,目前暂且命名为“克列斯托夫卡猛犸”。其在150万年前迁徙到了北美,但之后并没有直接演化成哥伦比亚猛犸,而是和后续抵达北美的真猛犸发生杂交(约42万年前),两者几乎各贡献了50%的基因,这才诞生了哥伦比亚猛犸。
                      (图为未知的猛犸)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3楼2021-07-19 01:36
                      收起回复
                        到了20万年前,二者又在北美发生了第二次杂交事件,哥伦比亚猛犸又从真猛犸身上又获得了11%~13%的基因组。最终至1.2万年前哥伦比亚猛犸灭绝时,其基因组约五分之三来自真猛犸,另外五分之二则可以追溯到神秘的克列斯托夫卡猛犸。
                        (图为纪录片《冰河期巨兽》中的哥伦比亚猛犸)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21-07-19 01:37
                        回复
                          地区恶霸
                          中~晚更新世时期北美的真猛犸与哥伦比亚猛犸虽然彼此间适应的气候环境不同,但二者的栖息地却有很大的重合,根据DNA研究显示当时二者的杂交现象非常普遍。
                          (图为晚更新世北美哥伦比亚猛犸与真猛犸的分布范围)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21-07-19 01:37
                          收起回复
                            所以这里得心疼北美的雄性真猛犸三秒,因为二者的体型差距甚大,即便是壮年的雄性真猛犸也不是青年雄性哥伦比亚猛犸的对手,估计当时雄性真猛犸经常会被无交配权的青年哥伦比亚猛犸抢了“老婆”😥。
                            (图为北美地区的真猛犸与哥伦比亚猛犸体型对比)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6楼2021-07-19 01:38
                            收起回复






                              IP属地:陕西77楼2021-07-19 11: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