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指的是距今5300-4300年期间,在中国南方的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的一个文明,它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大地上最早的国家。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遗址就是良渚文明的中心。而关于它的发现,还要回溯到1936年。
当时,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一位馆员施昕更,在对位于古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件黑陶。他觉得,类似的黑陶在自己的家乡良渚也曾见到过。于是不久后他就回到良渚,进行文物调查。
在他的主持下,良渚陆续出土了黑陶、石器、玉器等数百件文物。这一次“小”发现,正式掀开了良渚遗址的一角。然而,随着次年抗战的爆发,良渚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不得不被迫中断。
更糟糕的是,因为战乱时期施昕更随西湖博物馆一路南迁,一路上缺医少药,最终因为不幸染病,年仅27岁就英年早逝。文明火炬的传递落到了考古学权威梁思永、董作宾的手上。当年梁思永、董作宾曾受施昕更之邀在发掘现场查看过良渚遗址,并对这一发现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
1939年,考察过良渚遗址的梁思永先生,经过一番比较研究,认为良渚遗址发现的陶器以黑陶为主,这一点和龙山文化有相似之处,便提出良渚遗址属于龙山文化的杭州湾区。这个结论,统治了考古学界将近20年,一直到50年代末。直到1957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先生提出:“浙江的黑陶容易干后褪色,没有山东龙山文化的那种标准的蛋壳陶。器形除圈足外,也有大量圜底的。山东龙山文化中盛行的平底器却较少。陶鬶发现不多,也不是标准的龙山文化的形式。”才彻底推翻了之前的论调。2年后,他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这个全新的命名,它标志着良渚是有着自身演变、发展序列的一个考古学文化,与龙山文化彻底区分出来。
夏鼐(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原名国栋,字作铭,浙江温州市区人。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夏鼐被称为“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
这个概念提出后,专家们才开始着手考察它的源头,并先后于1975年、1979年提出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命名。最终,考古学家通过吴县(今苏州吴中区)草鞋山的地层堆积,确立了三大文化的发展序列: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当时,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一位馆员施昕更,在对位于古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件黑陶。他觉得,类似的黑陶在自己的家乡良渚也曾见到过。于是不久后他就回到良渚,进行文物调查。
在他的主持下,良渚陆续出土了黑陶、石器、玉器等数百件文物。这一次“小”发现,正式掀开了良渚遗址的一角。然而,随着次年抗战的爆发,良渚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不得不被迫中断。
更糟糕的是,因为战乱时期施昕更随西湖博物馆一路南迁,一路上缺医少药,最终因为不幸染病,年仅27岁就英年早逝。文明火炬的传递落到了考古学权威梁思永、董作宾的手上。当年梁思永、董作宾曾受施昕更之邀在发掘现场查看过良渚遗址,并对这一发现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
1939年,考察过良渚遗址的梁思永先生,经过一番比较研究,认为良渚遗址发现的陶器以黑陶为主,这一点和龙山文化有相似之处,便提出良渚遗址属于龙山文化的杭州湾区。这个结论,统治了考古学界将近20年,一直到50年代末。直到1957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先生提出:“浙江的黑陶容易干后褪色,没有山东龙山文化的那种标准的蛋壳陶。器形除圈足外,也有大量圜底的。山东龙山文化中盛行的平底器却较少。陶鬶发现不多,也不是标准的龙山文化的形式。”才彻底推翻了之前的论调。2年后,他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这个全新的命名,它标志着良渚是有着自身演变、发展序列的一个考古学文化,与龙山文化彻底区分出来。
夏鼐(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原名国栋,字作铭,浙江温州市区人。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夏鼐被称为“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
这个概念提出后,专家们才开始着手考察它的源头,并先后于1975年、1979年提出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命名。最终,考古学家通过吴县(今苏州吴中区)草鞋山的地层堆积,确立了三大文化的发展序列: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