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学同学国外回来探亲,在塔河一聚,车子路过二中时,看到这里和从前比大不相同了,马路对面的那栋平房不见了,换成了明亮的教学楼,操场也是整修过了的,宽敞平整。也许是老了,更喜欢怀旧,留在这里的记忆随着岁月的延伸没有淡去反而更加清晰了。
1980年在林场的小学毕业后,长得瘦瘦小小、说话细声细气的刚刚要满十二岁的我,考进了塔河县第二中学,当时的二中是重点中学,我们是第一届住宿生,因为没有专用的宿舍,现在马路对面的教学楼原来是栋平房,学校就收拾出那栋平房南面的两间教室,男生一间,女生一间,用木板在四面墙边钉了两层的通铺,每个人大概五十至七十公分宽的地方,铺上同学们从家里带的被褥,这样就成了男女生宿舍,一个宿舍住四十多人,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一般要保持立正的姿势,睡累了翻身的时候,四肢也一定不要尽情的伸展,否则就有把旁边同学碰醒的可能,因为分给每位同学的地方实在太窄了。
立正睡觉不好克服,还有不好克服的是冷,初一开学不到一个月就进入到了供暧期,那时候学校用的是气暧,所谓气暧,就是送暖气的时候在暖气管道中送的是蒸气,从第一天送气起,就发现床底下的暖气片多处漏气,但由于那时候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都没有走上正轨,大家向校方反映了多次也没人来修,于是一送气的时候,蒸气就从暖气管道的漏气处恣意狂喷,不消几分钟就充满房间,弄得对面不见人,送气的时候宿舍中的能见度决不会超过一米,但一停气,那些水蒸气又马上变成水珠落在床上和地上,大家为了防潮湿,都在行李上盖上塑料布,房间的地上永远是湿的,由于房间的门封闭不严,一个冬天过去后,门后面的地面上会冻一尺多厚的冰,弄得越到寒冷的日子里,门越是关不严,那时候的塔河,社会治安也很一般,夜里为了防止当时社会上流串的小青年来捣乱,每天晚上,我们都把所有的桌子椅子从地面一直摞到门框上方,早起再搬开,这样既可安全些,也可略微挡挡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从门缝的侵袭。记得第一学期的元旦,放假三天,等我回到学校的时候,行李上盖的塑料布上结了足有两厘米厚的冰茬,茬尖向上,被子冻在墙上,怎么也拿不下来,急得我坐在床上哭,后来大些的同学去水房灌了热水袋,放在上面好久才把被子化下来,但已经湿得不成样子了,所以,冬天睡觉的时候,除了保持正侧位立正的姿势,为了睡觉时不被冻醒,穿着棉衣、紧裹棉被、戴着帽子是大家都自觉“遵守”的睡觉规则。后来,不记得是哪位同学弄来了半个装豆油的大铁桶,把地面铺上几层砖,再把那半个铁桶扣在上面,加几节烟囱引到外面,就成了个简易的火炉,但因为缺少柴禾,也只是形同虚设。
宿舍中的冷尤可用厚点的棉衣和棉被对付,食堂的伙食则是大家更无奈的,那时候我国还是实行粮食定量供给的年代,我们升入初中住校后,就要把自己的粮食关系从家迁到学校食堂,由学校每月发给粮票,当时每人每月的供应量是三十五斤粮,细粮好象是每人八斤,但食堂中的细粮都被师傅们及个别职工调了包,留给我们的只剩下了粗粮,记得第一学年就几乎一日三餐的窝窝头,四两一个,绝对的个大不熟,所谓个大不熟是因为,我们买来的窝窝头总是只熟了外面的一层,里面的还是生面,把不熟的部分用水冲一下,放到偶尔会燃起的火炉上烧开,会做成一碗一个疙瘩都没有的玉米面粥,由此足见其“生”。 这样的窝头伴了我们干瘪的胃整个初一学年,初二的上学期,窝窝头换成了玉米馇饭,从面换成了米,形式变了,内涵却照旧,那饭是不知道沉了几年的玉米馇经水泡过后上屉蒸出来的饭,做饭的程序是不错的,但搞不懂的是那饭永远没有蒸熟的时候,总是半生不熟的,米芯生的用手一捻便成了粉,再接下来就是一学期的小米饭,那饭也是丝毫感觉不出文学家笔下谷米的香喷喷、黄灿灿和我们吃的小米有什么瓜葛,我们吃饭用的米不知道沉了多少年,颜色都是发白的暗土色,可以清晰的闻到沉积太久的霉味,这样的米也是经水泡和上屉简单蒸后,总是夹生的,吃起来从口腔到食道到胃里都是如咽柴禾的感觉。虽然这样的饭只吃了中学的那个阶段,但那饭的味道却终生难忘,直至现在,一见到玉米馇饭和窝窝头、小米饭,便条件反射般从口腔到食道直至胃肠道都生出干涩无油的枯苦感。这样的主食本已难以下咽了,那菜则是长年不变的看不到油星的大头菜汤,我记得在家的时候,有邻居家养猪,从给猪烀食的锅里飘出的就是食堂中那汤的味道,我们曾经数过,一碗汤最多可以看到不超过五个一毫米直径的油珠,还要视力和光线都绝对配合的情况下,仔细的分辨才能看到,汤中最多可数到十二片两厘米的菜叶,这样的伙食令每个同学的嗅觉变得异常敏锐,记得有一次上面来检查,食堂为了装样子给上级来检查的领导看,做了炸带鱼段,从后厨飘出的香味诱惑着同学们久亏的胃,对知识的追求远远赶不上那炸鱼段带来的诱惑,很多同学干脆最后一节课就不上了,早早等在了食堂门外,等食堂的门一开就一拥而入,也不排什么队了,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的挤,有的同学干脆就从拥挤的人群头顶上爬近窗口,但那鱼段却只卖了几份就没了,这一下让很多同学彻底的愤怒了,情绪激愤的学生挤破了卖饭窗口的玻璃,食堂张姓的师傅从后厨拿出了宽大的菜刀,想以此遏制住学生们的情绪,但那愤怒已然不是他能吓唬住的了,几个男生把吃饭的桌子和椅子腿踹了下来,挤在窗口的学生从破了的窗口处伸进手去,冒着被师傅手中的刀断指的危险(其实都知道师傅不敢真的动刀),拉开了通往后厨的门拴,学生们撞开门一拥而入,那师傅见事不好,提着菜刀从后门奔了出去,学生们一路追了上去,于是那一天的校园里就上演了这样一幕追逐的大戏:前面的师傅提着菜刀狂奔,后面几十学生拿着桌椅腿狂追,把那师傅实在追急了,竟然从高近两米的院墙上翻了出去,实实在在的演了一出狗急跳墙的好戏,他跳出墙外后就跑进了紧邻学校的校长家里,校长出来安抚加恐吓又承诺一定要改善一下伙食,才好歹算平息了这场乱子,接下来的两天食堂蒸了两顿馒头,虽然那馒头又黑又粘,但总算是细粮呀,比平时偶尔做一顿却让我们花细粮票来买的高粱米粥还好吃些,接下来的伙食就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
说实话,那时候并不是因为抱有什么远大的理想而在坚守,至于为了什么学习其实还真的不怎么知道,只是记得那时候就业很容易,不上学就可以去林场做林业工人,很多女孩子小小年纪也都去林场象男孩子一样靠力气工作,看到做林业工人的同学虽然可以小小年纪就赚到钱,但我小时候身体就不怎么好,出力的工作在我那时的脑海里就觉得不行、就觉得如果那样干一辈子也是很可怕的事情,既然不去工作,又一定要做些什么,那就只有上学了,至于将来想学什么专业,上过学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都是模糊的。但既然选择了上学,那就只好坚持,那种坚持似乎更和无奈及天生执拗的性格有关,和那个阶段的信念及毅力好象并无多深的关系.
那时最高兴的莫过于周末回家了,当时还没实行双休日制,每周只有周日休息,到了周日,我们要凌晨3点多钟去赶一班也是唯一一班通往林场的火车,坐三个多小时到家里,在家里能住一个白天,晚上七点再坐上这班返程的火车,住宿的同学几乎都住在这班火车途经的铁路沿线,虽然火车票很便宜,从我家到塔河是三角钱,但大家都舍不得买,于是就逃票,在车上检票的时候,大点的学生就理直气不壮的说没钱,我们小点的不敢说什么,尤其是我们女生,要急了就知道哭,顶多掏出角八分钱的应付一下,列车员要是看交的钱不够票钱,再向我们要,我们也是死活不交了,弄得列车员对我们这些学生也毫无办法,到了目的地又不能不让大家下车,但下了车也难过出站口的检查,于是我们都练就了各种躲避的办法,想起来我们还真象一群狡猾的流浪儿,有一次周末,大家都睡过了时间,两个宿舍的同学都没能赶上回家的火车,那时候还没有公路客运交通,火车赶不上就意味着这周日要在学校度过了,不是学校有多可怕,虽然有那么多战争年代艰苦的故事激励着,但是食堂令人啮檗吞针的伙食,令大家谁都不愿就此放弃回家改善生活的机会,于是几十人目标一致的来到了车站,期望能找到回家的机会,好在有一列货车正待发车,在货车的尾部挂有一节有一个小窗户的黑色车厢,我们叫它尾车,我们几十人就爬进了这节尾车中,我们相信它一定能带我们回家的,但货车不是有站就停的,也不是停了就马上可以走的,于是走走停停的,有的同学因为到了家住的车站没停车而还是没能回去家,而我很幸运的回了家,还带回了好几个在自家住处车站不停车而没能回自己家的同学,虽然离回程的车只有三个小时的时间了,在家吃了顿饱饭后就到了晚上赶火车的时间,但胃里的满足感也让我们不知道有多开心。每次从家里走的时候,母亲都会给我炒上一瓶放了很多油和葱花儿的卜留克咸菜,那是我到学校后,只有在每顿饭都快吃完时才舍得吃上几小口的美味,所以直到现在,我每年都会腌上几个卜留克,偶尔炒上一盘,早餐的时候就着粥和馒头慢慢的品,总觉得口齿留香、意味深长,那是来自岁月的悠香,是根植于记忆深处和生命中的味道。
这样的环境持续了两年多,初三下学期以后,学校的新宿舍楼落成,八人一间,大大改善了我们的住宿条件,食堂的伙食也慢慢好转,那段苦难的日子却永远留在了记忆里。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经过那段时间的历练,在后来成长的路上,对越来越好的大环境和生活条件,我永远有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让我对社会对亲人对朋友都永远心存感激,也让我在人生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坎坷,身体遭受疾病什么样的折磨,都不会抱怨,我相信一切总会好起来的,不是吗?我们的社会和我们个人的生活果真都是越来越好了。虽然我不富有,却充实;不成功,却安稳;不健康,却快乐。感谢塔河二中,感谢那段生活,感谢那段记忆,感谢,因为有了这些才让生命如歌!
来自月下聆箫的博客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ed2a9a275d0f703e6b295d438fb5148/08acf9198618367aae75806839738bd4b11ce581.jpg?tbpicau=2025-02-20-05_5f22bdfb814ba487116723e16c5bcf4e)
1980年在林场的小学毕业后,长得瘦瘦小小、说话细声细气的刚刚要满十二岁的我,考进了塔河县第二中学,当时的二中是重点中学,我们是第一届住宿生,因为没有专用的宿舍,现在马路对面的教学楼原来是栋平房,学校就收拾出那栋平房南面的两间教室,男生一间,女生一间,用木板在四面墙边钉了两层的通铺,每个人大概五十至七十公分宽的地方,铺上同学们从家里带的被褥,这样就成了男女生宿舍,一个宿舍住四十多人,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一般要保持立正的姿势,睡累了翻身的时候,四肢也一定不要尽情的伸展,否则就有把旁边同学碰醒的可能,因为分给每位同学的地方实在太窄了。
立正睡觉不好克服,还有不好克服的是冷,初一开学不到一个月就进入到了供暧期,那时候学校用的是气暧,所谓气暧,就是送暖气的时候在暖气管道中送的是蒸气,从第一天送气起,就发现床底下的暖气片多处漏气,但由于那时候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都没有走上正轨,大家向校方反映了多次也没人来修,于是一送气的时候,蒸气就从暖气管道的漏气处恣意狂喷,不消几分钟就充满房间,弄得对面不见人,送气的时候宿舍中的能见度决不会超过一米,但一停气,那些水蒸气又马上变成水珠落在床上和地上,大家为了防潮湿,都在行李上盖上塑料布,房间的地上永远是湿的,由于房间的门封闭不严,一个冬天过去后,门后面的地面上会冻一尺多厚的冰,弄得越到寒冷的日子里,门越是关不严,那时候的塔河,社会治安也很一般,夜里为了防止当时社会上流串的小青年来捣乱,每天晚上,我们都把所有的桌子椅子从地面一直摞到门框上方,早起再搬开,这样既可安全些,也可略微挡挡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从门缝的侵袭。记得第一学期的元旦,放假三天,等我回到学校的时候,行李上盖的塑料布上结了足有两厘米厚的冰茬,茬尖向上,被子冻在墙上,怎么也拿不下来,急得我坐在床上哭,后来大些的同学去水房灌了热水袋,放在上面好久才把被子化下来,但已经湿得不成样子了,所以,冬天睡觉的时候,除了保持正侧位立正的姿势,为了睡觉时不被冻醒,穿着棉衣、紧裹棉被、戴着帽子是大家都自觉“遵守”的睡觉规则。后来,不记得是哪位同学弄来了半个装豆油的大铁桶,把地面铺上几层砖,再把那半个铁桶扣在上面,加几节烟囱引到外面,就成了个简易的火炉,但因为缺少柴禾,也只是形同虚设。
宿舍中的冷尤可用厚点的棉衣和棉被对付,食堂的伙食则是大家更无奈的,那时候我国还是实行粮食定量供给的年代,我们升入初中住校后,就要把自己的粮食关系从家迁到学校食堂,由学校每月发给粮票,当时每人每月的供应量是三十五斤粮,细粮好象是每人八斤,但食堂中的细粮都被师傅们及个别职工调了包,留给我们的只剩下了粗粮,记得第一学年就几乎一日三餐的窝窝头,四两一个,绝对的个大不熟,所谓个大不熟是因为,我们买来的窝窝头总是只熟了外面的一层,里面的还是生面,把不熟的部分用水冲一下,放到偶尔会燃起的火炉上烧开,会做成一碗一个疙瘩都没有的玉米面粥,由此足见其“生”。 这样的窝头伴了我们干瘪的胃整个初一学年,初二的上学期,窝窝头换成了玉米馇饭,从面换成了米,形式变了,内涵却照旧,那饭是不知道沉了几年的玉米馇经水泡过后上屉蒸出来的饭,做饭的程序是不错的,但搞不懂的是那饭永远没有蒸熟的时候,总是半生不熟的,米芯生的用手一捻便成了粉,再接下来就是一学期的小米饭,那饭也是丝毫感觉不出文学家笔下谷米的香喷喷、黄灿灿和我们吃的小米有什么瓜葛,我们吃饭用的米不知道沉了多少年,颜色都是发白的暗土色,可以清晰的闻到沉积太久的霉味,这样的米也是经水泡和上屉简单蒸后,总是夹生的,吃起来从口腔到食道到胃里都是如咽柴禾的感觉。虽然这样的饭只吃了中学的那个阶段,但那饭的味道却终生难忘,直至现在,一见到玉米馇饭和窝窝头、小米饭,便条件反射般从口腔到食道直至胃肠道都生出干涩无油的枯苦感。这样的主食本已难以下咽了,那菜则是长年不变的看不到油星的大头菜汤,我记得在家的时候,有邻居家养猪,从给猪烀食的锅里飘出的就是食堂中那汤的味道,我们曾经数过,一碗汤最多可以看到不超过五个一毫米直径的油珠,还要视力和光线都绝对配合的情况下,仔细的分辨才能看到,汤中最多可数到十二片两厘米的菜叶,这样的伙食令每个同学的嗅觉变得异常敏锐,记得有一次上面来检查,食堂为了装样子给上级来检查的领导看,做了炸带鱼段,从后厨飘出的香味诱惑着同学们久亏的胃,对知识的追求远远赶不上那炸鱼段带来的诱惑,很多同学干脆最后一节课就不上了,早早等在了食堂门外,等食堂的门一开就一拥而入,也不排什么队了,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的挤,有的同学干脆就从拥挤的人群头顶上爬近窗口,但那鱼段却只卖了几份就没了,这一下让很多同学彻底的愤怒了,情绪激愤的学生挤破了卖饭窗口的玻璃,食堂张姓的师傅从后厨拿出了宽大的菜刀,想以此遏制住学生们的情绪,但那愤怒已然不是他能吓唬住的了,几个男生把吃饭的桌子和椅子腿踹了下来,挤在窗口的学生从破了的窗口处伸进手去,冒着被师傅手中的刀断指的危险(其实都知道师傅不敢真的动刀),拉开了通往后厨的门拴,学生们撞开门一拥而入,那师傅见事不好,提着菜刀从后门奔了出去,学生们一路追了上去,于是那一天的校园里就上演了这样一幕追逐的大戏:前面的师傅提着菜刀狂奔,后面几十学生拿着桌椅腿狂追,把那师傅实在追急了,竟然从高近两米的院墙上翻了出去,实实在在的演了一出狗急跳墙的好戏,他跳出墙外后就跑进了紧邻学校的校长家里,校长出来安抚加恐吓又承诺一定要改善一下伙食,才好歹算平息了这场乱子,接下来的两天食堂蒸了两顿馒头,虽然那馒头又黑又粘,但总算是细粮呀,比平时偶尔做一顿却让我们花细粮票来买的高粱米粥还好吃些,接下来的伙食就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
说实话,那时候并不是因为抱有什么远大的理想而在坚守,至于为了什么学习其实还真的不怎么知道,只是记得那时候就业很容易,不上学就可以去林场做林业工人,很多女孩子小小年纪也都去林场象男孩子一样靠力气工作,看到做林业工人的同学虽然可以小小年纪就赚到钱,但我小时候身体就不怎么好,出力的工作在我那时的脑海里就觉得不行、就觉得如果那样干一辈子也是很可怕的事情,既然不去工作,又一定要做些什么,那就只有上学了,至于将来想学什么专业,上过学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都是模糊的。但既然选择了上学,那就只好坚持,那种坚持似乎更和无奈及天生执拗的性格有关,和那个阶段的信念及毅力好象并无多深的关系.
那时最高兴的莫过于周末回家了,当时还没实行双休日制,每周只有周日休息,到了周日,我们要凌晨3点多钟去赶一班也是唯一一班通往林场的火车,坐三个多小时到家里,在家里能住一个白天,晚上七点再坐上这班返程的火车,住宿的同学几乎都住在这班火车途经的铁路沿线,虽然火车票很便宜,从我家到塔河是三角钱,但大家都舍不得买,于是就逃票,在车上检票的时候,大点的学生就理直气不壮的说没钱,我们小点的不敢说什么,尤其是我们女生,要急了就知道哭,顶多掏出角八分钱的应付一下,列车员要是看交的钱不够票钱,再向我们要,我们也是死活不交了,弄得列车员对我们这些学生也毫无办法,到了目的地又不能不让大家下车,但下了车也难过出站口的检查,于是我们都练就了各种躲避的办法,想起来我们还真象一群狡猾的流浪儿,有一次周末,大家都睡过了时间,两个宿舍的同学都没能赶上回家的火车,那时候还没有公路客运交通,火车赶不上就意味着这周日要在学校度过了,不是学校有多可怕,虽然有那么多战争年代艰苦的故事激励着,但是食堂令人啮檗吞针的伙食,令大家谁都不愿就此放弃回家改善生活的机会,于是几十人目标一致的来到了车站,期望能找到回家的机会,好在有一列货车正待发车,在货车的尾部挂有一节有一个小窗户的黑色车厢,我们叫它尾车,我们几十人就爬进了这节尾车中,我们相信它一定能带我们回家的,但货车不是有站就停的,也不是停了就马上可以走的,于是走走停停的,有的同学因为到了家住的车站没停车而还是没能回去家,而我很幸运的回了家,还带回了好几个在自家住处车站不停车而没能回自己家的同学,虽然离回程的车只有三个小时的时间了,在家吃了顿饱饭后就到了晚上赶火车的时间,但胃里的满足感也让我们不知道有多开心。每次从家里走的时候,母亲都会给我炒上一瓶放了很多油和葱花儿的卜留克咸菜,那是我到学校后,只有在每顿饭都快吃完时才舍得吃上几小口的美味,所以直到现在,我每年都会腌上几个卜留克,偶尔炒上一盘,早餐的时候就着粥和馒头慢慢的品,总觉得口齿留香、意味深长,那是来自岁月的悠香,是根植于记忆深处和生命中的味道。
这样的环境持续了两年多,初三下学期以后,学校的新宿舍楼落成,八人一间,大大改善了我们的住宿条件,食堂的伙食也慢慢好转,那段苦难的日子却永远留在了记忆里。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经过那段时间的历练,在后来成长的路上,对越来越好的大环境和生活条件,我永远有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让我对社会对亲人对朋友都永远心存感激,也让我在人生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坎坷,身体遭受疾病什么样的折磨,都不会抱怨,我相信一切总会好起来的,不是吗?我们的社会和我们个人的生活果真都是越来越好了。虽然我不富有,却充实;不成功,却安稳;不健康,却快乐。感谢塔河二中,感谢那段生活,感谢那段记忆,感谢,因为有了这些才让生命如歌!
来自月下聆箫的博客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ed2a9a275d0f703e6b295d438fb5148/08acf9198618367aae75806839738bd4b11ce581.jpg?tbpicau=2025-02-20-05_5f22bdfb814ba487116723e16c5bcf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