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王夫之很多人都说他们是“气本论”,但是张载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即太虚是气的本体,我看你们不如叫他“太虚本论”。
王夫之说,“太虚即气,絪缊之本体”。我看这句话中间的逗号应该去掉,太虚是气的本体。
又在后边说,“虽其实气也,而未可名之为气”,这个可以吗?好比说你其实是人,但不可以称为人,这个是骂人的话。
王夫之说,理气浑然,是为本体。理气到底谁是本?难道是两本?或者说两本都不是,只有浑然了才是本,请问王夫之你在玩文字游戏吗?按照程朱的说法,理气浑然已经是生成的物了。
又说:未生则此理在太虚为天之体性,已生则此理聚于形中为人之性,死则此理气仍返于太虚,形有凝释,气不损益,理亦不杂,此所谓通极于道也。这不仅理气两分,而且说是认为理是如同一个物,和气相对,理气都是太虚生的,一起从太虚出来组成一个人,人死理气又回到太虚。那么太虚在理气之上的存在,比理气更加根本。理已经很抽象了,太虚更加抽象。
后边张载的《神化》篇:“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说的是神与道一起在气之中,那么神和道是两个东西吗?前面讲神是体,道是用,那么就不是两个东西,而且体与用居然同时存在于气之中,有这种说法吗?
神是体,道是用,这个是不是基督教的教父哲学很像?企图用神来超越道,通过道来知道神?请问张子,目的是什么?将使儒生都信教吗?王夫之说,“若夫神也者,含仁义中正之理而不倚于迹,为道之所从生”,“天下之动,神鼓之也”。
如果抛开这个体、用的说法,就比如像程朱那样,说,道即气化,这个神其实是化,因为这个化,所以神。道神一体,说法不同而已,从不同的角度说,神只是主宰的意义。是张子企图把道进行人格化,让道有知觉,有意志,有能力,即包装成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是企图神道设教吗?他企图造一个学说能包含世间所有的哲学和宗教吗?让士大夫、儒生和那些信教的同列吗?
依我愚见,所谓气本论,不过是为了修正程朱理学个别缺陷而已,其余都是依从程朱,从未自我创建一个学说,实际是归理学一类的。因为张载喜欢把所有东西都拧在一起,满足他们理气合一的想法,所以推崇张载而已。
其实张载这种做法逻辑上很不好。
“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张载通过不同东西之间的转化,把所有的东西都联系起来了,然而这些东西性质是不同的,在逻辑上怎么可以转化?气变成神?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前面说太虚即气,“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这里又说“合虚与气”?又说“合性与知觉”,那么知觉不是性?为什么要两两并列?潜意识里两者不是同一?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太虚为清”,而气“清极即神”,那么太虚即是神,太虚即气,那么神即气,气散归于太虚,则神和气之间可以转化。加上气化=道,那么天=太虚=气=道=神,我说张载喜欢把所有的东西拧在一起是没错吧。
另一句:“神之有其理,在天为道,凝于人为性”也足以证明,二程其实也有类似的说法,“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且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
张载这个人好麻烦,不及程朱简易。《易经》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所以我宁愿程朱,不要张子。其实说的是没有概括性,穿透不了本质,所以才不简易。
“圣不可知者,乃天德良能;立心求之,则不可得而知之”。不可知?张子你这个学说是干嘛的?
王夫之说,“心本神之舍也,驰神外徇,以从小体而趋合于外物,则神去心而心丧其主。知道者凝心之灵以存神,不溢喜,不迁怒,外物之顺逆,如其分以应之,乃不留滞以为心累,则物过吾前而吾已化之,性命之理不失而神恒为主”。此段话是道家的言论,是将神和形体分开的证明。
王夫之还说,“未生则此理在太虚为天之体性,已生则此理聚于形中为人之性,死则此理气仍返于太虚,形有凝释,气不损益,理亦不杂,此所谓通极于道也”,“人生而物感交,气逐于物,役气而遗神,神为使而迷其健顺之性,非其生之本然也”,“圣人贞其大常,存神以御气,则为功于变化屈伸之际,物无不感而天亦不能违之”,“盖由万物之生成,俱神为之变易,而各含絪缊太和之一气”,“天以其阴阳五行之气生人,理即寓焉而凝之为性”。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唯尽性者一之”。太虚为体,气为客;性为体,物感为客,看待无形无相的是本体,而视有形有象的为渣滓。
以上王夫之的言语,程朱的弊病他也有。说明其实王夫之也不全是理气合一的,说他是气本论吗?曾国藩推崇王夫之,试想曾国藩是理学家,他所推崇认可的是不是也是理学家?
王夫之说,“太虚即气,絪缊之本体”。我看这句话中间的逗号应该去掉,太虚是气的本体。
又在后边说,“虽其实气也,而未可名之为气”,这个可以吗?好比说你其实是人,但不可以称为人,这个是骂人的话。
王夫之说,理气浑然,是为本体。理气到底谁是本?难道是两本?或者说两本都不是,只有浑然了才是本,请问王夫之你在玩文字游戏吗?按照程朱的说法,理气浑然已经是生成的物了。
又说:未生则此理在太虚为天之体性,已生则此理聚于形中为人之性,死则此理气仍返于太虚,形有凝释,气不损益,理亦不杂,此所谓通极于道也。这不仅理气两分,而且说是认为理是如同一个物,和气相对,理气都是太虚生的,一起从太虚出来组成一个人,人死理气又回到太虚。那么太虚在理气之上的存在,比理气更加根本。理已经很抽象了,太虚更加抽象。
后边张载的《神化》篇:“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说的是神与道一起在气之中,那么神和道是两个东西吗?前面讲神是体,道是用,那么就不是两个东西,而且体与用居然同时存在于气之中,有这种说法吗?
神是体,道是用,这个是不是基督教的教父哲学很像?企图用神来超越道,通过道来知道神?请问张子,目的是什么?将使儒生都信教吗?王夫之说,“若夫神也者,含仁义中正之理而不倚于迹,为道之所从生”,“天下之动,神鼓之也”。
如果抛开这个体、用的说法,就比如像程朱那样,说,道即气化,这个神其实是化,因为这个化,所以神。道神一体,说法不同而已,从不同的角度说,神只是主宰的意义。是张子企图把道进行人格化,让道有知觉,有意志,有能力,即包装成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是企图神道设教吗?他企图造一个学说能包含世间所有的哲学和宗教吗?让士大夫、儒生和那些信教的同列吗?
依我愚见,所谓气本论,不过是为了修正程朱理学个别缺陷而已,其余都是依从程朱,从未自我创建一个学说,实际是归理学一类的。因为张载喜欢把所有东西都拧在一起,满足他们理气合一的想法,所以推崇张载而已。
其实张载这种做法逻辑上很不好。
“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张载通过不同东西之间的转化,把所有的东西都联系起来了,然而这些东西性质是不同的,在逻辑上怎么可以转化?气变成神?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前面说太虚即气,“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这里又说“合虚与气”?又说“合性与知觉”,那么知觉不是性?为什么要两两并列?潜意识里两者不是同一?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太虚为清”,而气“清极即神”,那么太虚即是神,太虚即气,那么神即气,气散归于太虚,则神和气之间可以转化。加上气化=道,那么天=太虚=气=道=神,我说张载喜欢把所有的东西拧在一起是没错吧。
另一句:“神之有其理,在天为道,凝于人为性”也足以证明,二程其实也有类似的说法,“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且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
张载这个人好麻烦,不及程朱简易。《易经》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所以我宁愿程朱,不要张子。其实说的是没有概括性,穿透不了本质,所以才不简易。
“圣不可知者,乃天德良能;立心求之,则不可得而知之”。不可知?张子你这个学说是干嘛的?
王夫之说,“心本神之舍也,驰神外徇,以从小体而趋合于外物,则神去心而心丧其主。知道者凝心之灵以存神,不溢喜,不迁怒,外物之顺逆,如其分以应之,乃不留滞以为心累,则物过吾前而吾已化之,性命之理不失而神恒为主”。此段话是道家的言论,是将神和形体分开的证明。
王夫之还说,“未生则此理在太虚为天之体性,已生则此理聚于形中为人之性,死则此理气仍返于太虚,形有凝释,气不损益,理亦不杂,此所谓通极于道也”,“人生而物感交,气逐于物,役气而遗神,神为使而迷其健顺之性,非其生之本然也”,“圣人贞其大常,存神以御气,则为功于变化屈伸之际,物无不感而天亦不能违之”,“盖由万物之生成,俱神为之变易,而各含絪缊太和之一气”,“天以其阴阳五行之气生人,理即寓焉而凝之为性”。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唯尽性者一之”。太虚为体,气为客;性为体,物感为客,看待无形无相的是本体,而视有形有象的为渣滓。
以上王夫之的言语,程朱的弊病他也有。说明其实王夫之也不全是理气合一的,说他是气本论吗?曾国藩推崇王夫之,试想曾国藩是理学家,他所推崇认可的是不是也是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