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读金文 破解何尊的七重谜题
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家一级文物何尊以“最早的中国”铭文蜚声海内,殊不知这件国宝还隐藏着众多关于周代历史的重大秘密,历代学者从未停止对其的探索。
何尊铭文计十二行、一百二十二字—
专家释读多有不同。我们先来录版本之一如下: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丰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
“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
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迁宅?迁邑?迁都?
我们知道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释读的第一步需要作“隶定”,即用现代汉字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以确定其所对应的汉字。
对于铭文中的第四个字,即下图①, 隶定的结果即②。其右侧从邑,就是现代汉字中的右耳。左侧之字古通③,依此转写后即为④,《说文解字》中这个字为一地名。
有学者如历史学家杨宽以为在何尊中,此字即④用作右侧无“邑”的③字,应当断句为“唯王初③,宅于成周”。而《说文》对③字的解释为“升高也”。所以是指周公还政于成王,成王初践天子位。《尚书·洛诰》也记载洛邑即成,周公还政之事。如此可备一说,接下来分析可知,还政成王并不在始建洛邑之年。
③有一个通假字,即⑤,也就是繁体的迁字。古文字专家唐兰认为迁宅即为迁都。目前这一解释支持者寥寥,因为我们知道西周时期镐京与洛邑都是政治中心,是事实上的双都制,一些学者为避开未曾迁都的矛盾,而把此字解作“陻(yīn) ”、“壅”、“禋(yīn) ”,但无充足的依据。
实际上“迁宅”就是徙居的意思。关键是这里指谁人之徙居。《尚书·多士》及《史记·周本纪》都记载了周人迁大量殷遗民于洛邑,有学者认为指此。然而殷民之迁在大规模营建前就已开始,与“初迁”意不相符。
同时周王朝的一些贵族、官员也随着成周的修建来到这里,宗小子就可以认为属于此类人。
细究之下,这里的“初迁宅”还是指成王而言,是成王在营建成周工程启动后第一次来视察。本文接下来的“京室何处”、“五祀何年”章节会对此进一步阐释。
近来也有人提出,④是③与邑的合字,类似情况在金文中是有的。
利簋铭文第一字即“武王”二字的合字
如此即为迁邑,含有迁都之意。《尚书·召诰》中即有“宅新邑”之语,可为一证。当为新解,其意近似。
通读铭文,“宅兹中国、自玆乂民”——成王告诫宗小子迁宅洛邑是武王遗愿,暗含不容异议的严厉口吻,也说明当时周室是计划将建成的洛邑作为永久唯一都城的。为何后来又演变为双都制下的东都呢?我们再另辟新文深入讨论。
洛邑/镐京——成周何指?
铭文开篇即写明成王宅于成周,"周”本地名,即渭水北岸、岐山南麓的周原。当年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到这里定居下来,从此被称为“周人”。后来又在丰、镐建都,就把“周”的地名带到那里。
王朝步自周, 则至于丰。 ——《尚书·召诰》
这里的周指镐京。此时镐京与岐周已易混淆。东都洛邑筑成之后,为避免进一步的混乱,分别用周、宗周、成周来区分三地。
所以宗周、成周之名始于成王,在此之前的青铜器中没有出现此称便是证明。在成王以后的大量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周”作地名出现时始终指周原、岐周。
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家一级文物何尊以“最早的中国”铭文蜚声海内,殊不知这件国宝还隐藏着众多关于周代历史的重大秘密,历代学者从未停止对其的探索。
何尊铭文计十二行、一百二十二字—
专家释读多有不同。我们先来录版本之一如下: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丰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
“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
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迁宅?迁邑?迁都?
我们知道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释读的第一步需要作“隶定”,即用现代汉字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以确定其所对应的汉字。
对于铭文中的第四个字,即下图①, 隶定的结果即②。其右侧从邑,就是现代汉字中的右耳。左侧之字古通③,依此转写后即为④,《说文解字》中这个字为一地名。
有学者如历史学家杨宽以为在何尊中,此字即④用作右侧无“邑”的③字,应当断句为“唯王初③,宅于成周”。而《说文》对③字的解释为“升高也”。所以是指周公还政于成王,成王初践天子位。《尚书·洛诰》也记载洛邑即成,周公还政之事。如此可备一说,接下来分析可知,还政成王并不在始建洛邑之年。
③有一个通假字,即⑤,也就是繁体的迁字。古文字专家唐兰认为迁宅即为迁都。目前这一解释支持者寥寥,因为我们知道西周时期镐京与洛邑都是政治中心,是事实上的双都制,一些学者为避开未曾迁都的矛盾,而把此字解作“陻(yīn) ”、“壅”、“禋(yīn) ”,但无充足的依据。
实际上“迁宅”就是徙居的意思。关键是这里指谁人之徙居。《尚书·多士》及《史记·周本纪》都记载了周人迁大量殷遗民于洛邑,有学者认为指此。然而殷民之迁在大规模营建前就已开始,与“初迁”意不相符。
同时周王朝的一些贵族、官员也随着成周的修建来到这里,宗小子就可以认为属于此类人。
细究之下,这里的“初迁宅”还是指成王而言,是成王在营建成周工程启动后第一次来视察。本文接下来的“京室何处”、“五祀何年”章节会对此进一步阐释。
近来也有人提出,④是③与邑的合字,类似情况在金文中是有的。
利簋铭文第一字即“武王”二字的合字
如此即为迁邑,含有迁都之意。《尚书·召诰》中即有“宅新邑”之语,可为一证。当为新解,其意近似。
通读铭文,“宅兹中国、自玆乂民”——成王告诫宗小子迁宅洛邑是武王遗愿,暗含不容异议的严厉口吻,也说明当时周室是计划将建成的洛邑作为永久唯一都城的。为何后来又演变为双都制下的东都呢?我们再另辟新文深入讨论。
洛邑/镐京——成周何指?
铭文开篇即写明成王宅于成周,"周”本地名,即渭水北岸、岐山南麓的周原。当年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到这里定居下来,从此被称为“周人”。后来又在丰、镐建都,就把“周”的地名带到那里。
王朝步自周, 则至于丰。 ——《尚书·召诰》
这里的周指镐京。此时镐京与岐周已易混淆。东都洛邑筑成之后,为避免进一步的混乱,分别用周、宗周、成周来区分三地。
所以宗周、成周之名始于成王,在此之前的青铜器中没有出现此称便是证明。在成王以后的大量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周”作地名出现时始终指周原、岐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