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顺德孩子厌学、不听话、沟通难、沉迷网络……怎么办?
顺德顺壹教育前身钟博士心理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以“强我少年,兴我中华”为使命,致力于全脑开发、研究、特训和实践应用,推动了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记忆、思维和快乐学习革命。
顺壹教育是针对10-16岁青少年提供科学全面青春期解决方案的教育机构,在情景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中,通过快速记忆,思维导图,心灵成长,亲子课堂,等专业课程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自信心,演讲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感恩心态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
厌学...不都是孩子的错
小语是个乖巧的女生,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全家对她寄予厚望,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什么都不让她干,只管把学习搞好就行。因为这学期有好几门功课要会考,妈妈又给她报了周末辅导班补习。但老师反映,小语这学期上课常走神,交作业不如之前积极,考试成绩也有所下降;妈妈也发现小语身体状况好像不太好,早上上学总喊肚子疼,有时还会恶心、想吐。家里人很着急,带她到几家大医院检查,并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可症状一直没有好转。小语现在不单去学校身体不舒服,去辅导班也会有恶心、肚子疼的症状。吃药也不管用,转诊心理科才得知是厌学情绪导致的身体不适,原来身体不适是逃避上学的一种反应。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其主要特征是被动地应付学习,学习态度不认真,不完成作业,害怕考试;远离或逃避学习,行为散漫,迟到,旷课,逃学;甚至弃学出走或辍学,有的还会有躯体化表现,如恶心、头晕、心慌、脾气暴躁等。那么,引起厌学的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解决呢?
自身因素
孩子在小的时候,心理上多依赖于父母,他们的学习动力也来源于父母,为了让父母满意,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而学习。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开始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但还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帮助。特别是到了青春期,会出现强烈的叛逆心理,觉得小时候为父母而学的行为是幼稚的,他们要找到新的学习动机。由于他们的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及抗挫能力很差,自我评价能力还处于发展中,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内容难度加大,制定的学习目标超出能力范围,碰到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挫折,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应对方法:
父母应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责任,是为将来独立生活做准备”。父母应客观评价孩子的能力,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把大目标划分成小目标,让孩子在实现每个小目标中获得喜悦和成就感,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家庭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不适当及家庭环境的问题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倾向。在一些专制式、溺爱式的家庭,孩子要么叛逆强烈,要么没有自我约束力,对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部分家长期望值较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过分看重分数,以分数来评价孩子的好坏,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厌恶情绪。另外,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父母离婚等,也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使其对世界认知发生变化,耽误孩子的学业。
应对方法:
家长应该学习正确的教养方式,提高家庭教育能力,重视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孩子找到有效的学习规律。此外,还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发现孩子有厌学心理时,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让孩子自己领悟学习的意义。家庭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绝不能采取强制的管教方式,让孩子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学习。
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基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使用题海战术,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的状况使学生产生负重感,对学习失去耐心,甚至厌恶老师,厌恶学习;繁重的学业导致学生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此外,不恰当的媒体宣传,让学生觉得知识贬值,认为读书没用,上了大学连工作都找不到……对于明辨是非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这些负面信息无疑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
应对方法:
社会应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等励志思想。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认同自己,帮助建立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主动性。
总之,引起孩子厌学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应多关注孩子心理上的需求,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解除孩子心理负担,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不听话
其实是你不懂他
小明的妈妈最近有些愁眉苦脸,原因是小明处处跟她对着干,让他往东偏要往西,说什么也不听。小明说妈妈根本不理解自己,几次吵架均以自己被噎得哑口无言告终。其实,类似的场景屡见不鲜,社会上不断报道的“熊孩子”也反映了孩子养育的困难。家长们难免纳闷:孩子为何总是不听话?
什么是“不听话”?主要是指“不良行为”,即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或因情绪而产生的过分行为。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同年龄相符的行为。如果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就容易把与孩子年龄相符的行为当成不良行为。如将小孩子“探索世界”的行为视为淘气,将与其发展相适应的行为误认为“不听话”。明确不良行为的界限,家长才能做出更好的应对方式。
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孩子的不当行为有四类:一是寻求过度关注,二是寻求权力,三是寻求报复,四是自暴自弃。这些行为有时让家长不胜其烦,有时又油然而生无力感,但孩子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透露着获得归属感及价值感的需求及家庭间互动方式的问题及改善空间。面对这样的行为,家长们需要秉持尊重、和善、理解的态度,跳出原来的行为模式,尝试寻求新的方式。
去做,而不是去说。
很多家庭都会陷入这样的常态:家长代替孩子去做他本应该做的事,同时重复一些千篇一律而无用的话,但重点是家长替代了孩子的职责。可想而知,孩子下次仍会选择原来的做法,毕竟他们并没有承担任何后果。因此,家长需要明确自己要做是什么,提前和孩子商量或告知孩子:“我能做的是什么,其余的不会去帮你”。如希望孩子自己收拾作业,如果孩子没有收拾妥当且抱怨时,温和而明确地与他讨论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
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
我们可以采用开家庭会议等较为开放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管理中,使得孩子的意见被合理接收,让孩子感受到责任及归属。当然,规则制定需要从一而终地执行,而且不论家长还是孩子都需要承担违反规则的后果。
创造有益及简单的环境。
写作业是很多孩子及家长都头疼的事情。孩子不想面对枯燥的作业,家长则要被孩子千奇百怪的“小动作”所扰。尝试将与作业无关的东西移出孩子的接触范围,排除无用干扰,准备作业本、参考资料、笔、水(如有必要),相信孩子的注意力会大大集中。
俗话说,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愤怒状态下的行为往往并不是双方愿意表达的。换位思考,当面对指责时的感受和反应,可能就是孩子的感受。此时尝试暂停,等待双方都冷静下来,然后共同商议办法去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互相指责。
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
孩子作为不断成长的人,慢慢从周围世界中获得归属及尊严,学会责任、得到爱,并将自己所得回应给世界。家长要鼓励孩子,平等地对待他,以尊重、和善、理解的态度面对孩子,最终获得的也会是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被孤立
发现后尽快纠正
顺德顺壹教育前身钟博士心理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以“强我少年,兴我中华”为使命,致力于全脑开发、研究、特训和实践应用,推动了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记忆、思维和快乐学习革命。
顺壹教育是针对10-16岁青少年提供科学全面青春期解决方案的教育机构,在情景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中,通过快速记忆,思维导图,心灵成长,亲子课堂,等专业课程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自信心,演讲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感恩心态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
厌学...不都是孩子的错
小语是个乖巧的女生,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全家对她寄予厚望,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什么都不让她干,只管把学习搞好就行。因为这学期有好几门功课要会考,妈妈又给她报了周末辅导班补习。但老师反映,小语这学期上课常走神,交作业不如之前积极,考试成绩也有所下降;妈妈也发现小语身体状况好像不太好,早上上学总喊肚子疼,有时还会恶心、想吐。家里人很着急,带她到几家大医院检查,并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可症状一直没有好转。小语现在不单去学校身体不舒服,去辅导班也会有恶心、肚子疼的症状。吃药也不管用,转诊心理科才得知是厌学情绪导致的身体不适,原来身体不适是逃避上学的一种反应。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其主要特征是被动地应付学习,学习态度不认真,不完成作业,害怕考试;远离或逃避学习,行为散漫,迟到,旷课,逃学;甚至弃学出走或辍学,有的还会有躯体化表现,如恶心、头晕、心慌、脾气暴躁等。那么,引起厌学的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解决呢?
自身因素
孩子在小的时候,心理上多依赖于父母,他们的学习动力也来源于父母,为了让父母满意,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而学习。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开始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但还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帮助。特别是到了青春期,会出现强烈的叛逆心理,觉得小时候为父母而学的行为是幼稚的,他们要找到新的学习动机。由于他们的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及抗挫能力很差,自我评价能力还处于发展中,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内容难度加大,制定的学习目标超出能力范围,碰到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挫折,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应对方法:
父母应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责任,是为将来独立生活做准备”。父母应客观评价孩子的能力,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把大目标划分成小目标,让孩子在实现每个小目标中获得喜悦和成就感,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家庭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不适当及家庭环境的问题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倾向。在一些专制式、溺爱式的家庭,孩子要么叛逆强烈,要么没有自我约束力,对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部分家长期望值较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过分看重分数,以分数来评价孩子的好坏,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厌恶情绪。另外,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父母离婚等,也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使其对世界认知发生变化,耽误孩子的学业。
应对方法:
家长应该学习正确的教养方式,提高家庭教育能力,重视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孩子找到有效的学习规律。此外,还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发现孩子有厌学心理时,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让孩子自己领悟学习的意义。家庭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绝不能采取强制的管教方式,让孩子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学习。
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基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使用题海战术,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的状况使学生产生负重感,对学习失去耐心,甚至厌恶老师,厌恶学习;繁重的学业导致学生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此外,不恰当的媒体宣传,让学生觉得知识贬值,认为读书没用,上了大学连工作都找不到……对于明辨是非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这些负面信息无疑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
应对方法:
社会应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等励志思想。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认同自己,帮助建立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主动性。
总之,引起孩子厌学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应多关注孩子心理上的需求,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解除孩子心理负担,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不听话
其实是你不懂他
小明的妈妈最近有些愁眉苦脸,原因是小明处处跟她对着干,让他往东偏要往西,说什么也不听。小明说妈妈根本不理解自己,几次吵架均以自己被噎得哑口无言告终。其实,类似的场景屡见不鲜,社会上不断报道的“熊孩子”也反映了孩子养育的困难。家长们难免纳闷:孩子为何总是不听话?
什么是“不听话”?主要是指“不良行为”,即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或因情绪而产生的过分行为。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同年龄相符的行为。如果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就容易把与孩子年龄相符的行为当成不良行为。如将小孩子“探索世界”的行为视为淘气,将与其发展相适应的行为误认为“不听话”。明确不良行为的界限,家长才能做出更好的应对方式。
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孩子的不当行为有四类:一是寻求过度关注,二是寻求权力,三是寻求报复,四是自暴自弃。这些行为有时让家长不胜其烦,有时又油然而生无力感,但孩子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透露着获得归属感及价值感的需求及家庭间互动方式的问题及改善空间。面对这样的行为,家长们需要秉持尊重、和善、理解的态度,跳出原来的行为模式,尝试寻求新的方式。
去做,而不是去说。
很多家庭都会陷入这样的常态:家长代替孩子去做他本应该做的事,同时重复一些千篇一律而无用的话,但重点是家长替代了孩子的职责。可想而知,孩子下次仍会选择原来的做法,毕竟他们并没有承担任何后果。因此,家长需要明确自己要做是什么,提前和孩子商量或告知孩子:“我能做的是什么,其余的不会去帮你”。如希望孩子自己收拾作业,如果孩子没有收拾妥当且抱怨时,温和而明确地与他讨论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
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
我们可以采用开家庭会议等较为开放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管理中,使得孩子的意见被合理接收,让孩子感受到责任及归属。当然,规则制定需要从一而终地执行,而且不论家长还是孩子都需要承担违反规则的后果。
创造有益及简单的环境。
写作业是很多孩子及家长都头疼的事情。孩子不想面对枯燥的作业,家长则要被孩子千奇百怪的“小动作”所扰。尝试将与作业无关的东西移出孩子的接触范围,排除无用干扰,准备作业本、参考资料、笔、水(如有必要),相信孩子的注意力会大大集中。
俗话说,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愤怒状态下的行为往往并不是双方愿意表达的。换位思考,当面对指责时的感受和反应,可能就是孩子的感受。此时尝试暂停,等待双方都冷静下来,然后共同商议办法去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互相指责。
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
孩子作为不断成长的人,慢慢从周围世界中获得归属及尊严,学会责任、得到爱,并将自己所得回应给世界。家长要鼓励孩子,平等地对待他,以尊重、和善、理解的态度面对孩子,最终获得的也会是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被孤立
发现后尽快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