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和科学领域存在许多谎言,这些谎言对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产生了误导作用。列举如下:
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一切。
唯心主义
意识决定一切。
辩证唯物主义
既唯物,又不唯物,模棱两可。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是由物质创造的。
劳动价值论
1672年,英国的威廉·配第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由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并随劳动生产率变动而变动。
剩余价值论
1867年,德国的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他一天创造的价值同他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为“剩余价值”。
工人赚企业的钱,企业赚消费者的钱,产品的价格越高,赚得越多。剩余价值理论既不合乎逻辑,也不符合实际。
效用价值论
英国的尼古拉·巴尔本指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无用之物,便无价值;物品效用在于满足需求;一切物品能满足人类天生的肉体和精神欲望,才成为有用的东西,从而才有价值。意大利的加利亚尼指出:价值是物品同需求的比率,价值取决于交换当事人对商品效用的估价,或者说,价值是由效用和物品稀少性决定的。
边际效用论
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差不多同时但又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边际效用论。认为物品对人们最后1单位需求的满足能力即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
向心力
向心力是指当物体沿着圆周(或曲线)运动时,指向圆心(或曲率中心)的合外力作用力。
万有引力
1687年,英国的牛顿提出万有引力。
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是超距作用,超距作用不可思议。
引力波
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的存在是广义相对论洛伦兹不变性的结果,因为它引入了相互作用的传播速度有限的概念。相比之下,引力波不能够存在于牛顿的经典引力理论当中,因为牛顿的经典理论假设物质的相互作用传播是速度无限的。
引力弹弓效应
航天器经过行星时在行星引力的作用下加速。实际是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时空弯曲
德国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由于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而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
宇宙热寂
1850年,英国的威廉·汤姆森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出宇宙热寂论。即宇宙中所有物质的温度达到热平衡。
电荷说
电荷说是主观想象,实际不存在。
反粒子
极性粒子(质子、电子)具有正负电极,不存在反粒子。
电子决定论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电子排布规律
电子排布规律主要有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定律。
1、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
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尽可能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3、洪特定律:在相同能量的轨道上,电子在排布的时候优先进入空轨道,每个轨道中的单电子取得相同自旋。
哈勃定律
1929年,美国的哈勃提出:河外星系退行速度与距离的比值是一个近似常数。哈勃定律被作为宇宙大爆炸的一个重要证据。随着哈勃定律的提出,宇宙膨胀的观念逐渐确立。
哈勃定律是对红移现象的误解。
宇宙大爆炸
1932年,比利时天主教牧师乔治·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宇宙。
量子纠缠
两个粒子距遥远距离,一个粒子的行为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状态。
暗物质
暗物质是科学家根据万有引力公式推算出来的物质。科学家通过计算天体之间的引力发现,天体质量产生的引力,远远不够维持一个个完整的星系,所以,就用暗物质来弥补星系的引力。
黑洞
黑洞是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天体。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的天体”。
1916年,德国的卡尔·史瓦西通过计算得到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一个真空解。这个解表明,如果将大量物质集中于空间一点,其周围会产生奇异的现象,即在质点周围存在一个界面,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即使光也无法逃脱。这种“不可思议的天体”被美国的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命名为“黑洞”。
白洞
白洞是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性质正好与黑洞相反的特殊天体。按照白洞理论,白洞和黑洞相似,也有一个封闭的边界。聚集在白洞内的物质,只可以经边界向外运动,而不能反向运动。因此这种天体外面的物质不能进入。
白洞是宇宙中的喷射源,可以向外部区域提供物质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区域的任何物质和辐射。所以,白洞是一个只发射、不吸收的特殊宇宙天体,与黑洞正好相反。白洞是一个强引力源,其外部引力性质均与黑洞相同,白洞可以把它周围的物质吸积到边界上形成物质层。
虫洞
虫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
1916年,奥地利的路德维希·弗莱姆首次提出“虫洞”概念。
1930年,爱因斯坦和纳森·罗森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认为透过虫洞可以做瞬时间的空间转移或者做时间旅行。
四维
四维空间有长、宽、高、时间四条轴,三维空间可沿着时间轴方向运动。
黎曼几何
1851年,德国的黎曼创立了《黎曼几何》。《黎曼几何》中的一条基本规定是:“在同一平面内,任何两条直线都有公共点(交点)。”
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一切。
唯心主义
意识决定一切。
辩证唯物主义
既唯物,又不唯物,模棱两可。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是由物质创造的。
劳动价值论
1672年,英国的威廉·配第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由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并随劳动生产率变动而变动。
剩余价值论
1867年,德国的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他一天创造的价值同他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为“剩余价值”。
工人赚企业的钱,企业赚消费者的钱,产品的价格越高,赚得越多。剩余价值理论既不合乎逻辑,也不符合实际。
效用价值论
英国的尼古拉·巴尔本指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无用之物,便无价值;物品效用在于满足需求;一切物品能满足人类天生的肉体和精神欲望,才成为有用的东西,从而才有价值。意大利的加利亚尼指出:价值是物品同需求的比率,价值取决于交换当事人对商品效用的估价,或者说,价值是由效用和物品稀少性决定的。
边际效用论
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差不多同时但又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边际效用论。认为物品对人们最后1单位需求的满足能力即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
向心力
向心力是指当物体沿着圆周(或曲线)运动时,指向圆心(或曲率中心)的合外力作用力。
万有引力
1687年,英国的牛顿提出万有引力。
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是超距作用,超距作用不可思议。
引力波
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的存在是广义相对论洛伦兹不变性的结果,因为它引入了相互作用的传播速度有限的概念。相比之下,引力波不能够存在于牛顿的经典引力理论当中,因为牛顿的经典理论假设物质的相互作用传播是速度无限的。
引力弹弓效应
航天器经过行星时在行星引力的作用下加速。实际是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时空弯曲
德国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由于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而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
宇宙热寂
1850年,英国的威廉·汤姆森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出宇宙热寂论。即宇宙中所有物质的温度达到热平衡。
电荷说
电荷说是主观想象,实际不存在。
反粒子
极性粒子(质子、电子)具有正负电极,不存在反粒子。
电子决定论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电子排布规律
电子排布规律主要有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定律。
1、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
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尽可能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3、洪特定律:在相同能量的轨道上,电子在排布的时候优先进入空轨道,每个轨道中的单电子取得相同自旋。
哈勃定律
1929年,美国的哈勃提出:河外星系退行速度与距离的比值是一个近似常数。哈勃定律被作为宇宙大爆炸的一个重要证据。随着哈勃定律的提出,宇宙膨胀的观念逐渐确立。
哈勃定律是对红移现象的误解。
宇宙大爆炸
1932年,比利时天主教牧师乔治·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宇宙。
量子纠缠
两个粒子距遥远距离,一个粒子的行为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状态。
暗物质
暗物质是科学家根据万有引力公式推算出来的物质。科学家通过计算天体之间的引力发现,天体质量产生的引力,远远不够维持一个个完整的星系,所以,就用暗物质来弥补星系的引力。
黑洞
黑洞是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天体。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的天体”。
1916年,德国的卡尔·史瓦西通过计算得到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一个真空解。这个解表明,如果将大量物质集中于空间一点,其周围会产生奇异的现象,即在质点周围存在一个界面,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即使光也无法逃脱。这种“不可思议的天体”被美国的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命名为“黑洞”。
白洞
白洞是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性质正好与黑洞相反的特殊天体。按照白洞理论,白洞和黑洞相似,也有一个封闭的边界。聚集在白洞内的物质,只可以经边界向外运动,而不能反向运动。因此这种天体外面的物质不能进入。
白洞是宇宙中的喷射源,可以向外部区域提供物质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区域的任何物质和辐射。所以,白洞是一个只发射、不吸收的特殊宇宙天体,与黑洞正好相反。白洞是一个强引力源,其外部引力性质均与黑洞相同,白洞可以把它周围的物质吸积到边界上形成物质层。
虫洞
虫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
1916年,奥地利的路德维希·弗莱姆首次提出“虫洞”概念。
1930年,爱因斯坦和纳森·罗森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认为透过虫洞可以做瞬时间的空间转移或者做时间旅行。
四维
四维空间有长、宽、高、时间四条轴,三维空间可沿着时间轴方向运动。
黎曼几何
1851年,德国的黎曼创立了《黎曼几何》。《黎曼几何》中的一条基本规定是:“在同一平面内,任何两条直线都有公共点(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