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母亲在或不在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请问这是属于什么类型的依恋?( )
A.合作型B.回避型C.安全型D.矛盾型
22.教育必须促进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体现了教育的( )。
A.主体性原则B.目标性原则C.全面性原则D.科学性原则
23.( )岁是口吃的常见期。
A.3~4B.4~5C.5~6D.6~7
24.下列不属于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性因素是( )。
A.遗传B.生理成熟C.教育D.自身
25.以下不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
A.榜样B.合作C.分享D.助人
26.幼儿园规模应当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便于管理,一般5~6岁每班( )人。
A.20B.25C.30D.35
27.4岁的幼儿可以辨别( )方位。
A.上下B.前后C.左右D.里外
28.( )是目前实现家园联系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形式。
A.家园联系手册B.接送孩子时随机交流
C.家庭访问D.家长学校
29.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是成熟学说的代表人物( )做的。
A.格塞尔B.班杜拉C.弗洛伊德D.埃里克森
30.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当儿童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他们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绪,表明儿童处在以下哪个阶段( )。
A.信任感对怀疑感B.自主感对羞耻感C.主动感对内疚感D.勤奋感对自卑感
2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依恋类型。心理学家艾斯沃斯把婴儿的依恋分为性质不同的三种模式,分别是:回避型(也叫焦虑—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也叫矛盾型或焦虑—反抗型)。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有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的儿童”,这是属于回避型依恋。因此本题选择B。
2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一般原则。教育必须促进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这说明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要体现全面发展的原则。因此本题选择C。
2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口吃的常见期。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故本题选A。
2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客观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制约等,而自身是属于主观因素。故此题选D。
2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因此本题选择A。
2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幼儿园不同年龄班人数要求。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3周岁至4周岁为25人,4周岁至5周岁为30人,5周岁至6周岁为35人,混合班为30人。故此题选D。
2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方位知觉的发展。据研究3岁儿童能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才开始能够辨别以别人为基准的左右方位,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故本题选B。
2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前教育机构与家长互动沟通方式的地位。家园联系手册是目前实现家园联系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形式。接送儿童时的交流是一种便捷灵活地指导和沟通方式。家庭访问是家园联系常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家长学校是普及家教知识的有效渠道,是幼儿园开展家长工作的重要发展。因此本题选择A。
2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成熟学说的代表人物。成熟学(又称为成熟势力或成熟论)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成熟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阿诺德·格塞尔。因此本题选择A。
30.【答案】C。解析: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其发展顺序按渐成的固定顺序(即有机体的成熟程度)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日益增多的语言和运动能力使这一时期的儿童把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他们的家庭环境之外,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A.合作型B.回避型C.安全型D.矛盾型
22.教育必须促进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体现了教育的( )。
A.主体性原则B.目标性原则C.全面性原则D.科学性原则
23.( )岁是口吃的常见期。
A.3~4B.4~5C.5~6D.6~7
24.下列不属于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性因素是( )。
A.遗传B.生理成熟C.教育D.自身
25.以下不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
A.榜样B.合作C.分享D.助人
26.幼儿园规模应当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便于管理,一般5~6岁每班( )人。
A.20B.25C.30D.35
27.4岁的幼儿可以辨别( )方位。
A.上下B.前后C.左右D.里外
28.( )是目前实现家园联系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形式。
A.家园联系手册B.接送孩子时随机交流
C.家庭访问D.家长学校
29.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是成熟学说的代表人物( )做的。
A.格塞尔B.班杜拉C.弗洛伊德D.埃里克森
30.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当儿童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他们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绪,表明儿童处在以下哪个阶段( )。
A.信任感对怀疑感B.自主感对羞耻感C.主动感对内疚感D.勤奋感对自卑感
2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依恋类型。心理学家艾斯沃斯把婴儿的依恋分为性质不同的三种模式,分别是:回避型(也叫焦虑—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也叫矛盾型或焦虑—反抗型)。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有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的儿童”,这是属于回避型依恋。因此本题选择B。
2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一般原则。教育必须促进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这说明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要体现全面发展的原则。因此本题选择C。
2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口吃的常见期。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故本题选A。
2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客观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制约等,而自身是属于主观因素。故此题选D。
2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因此本题选择A。
2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幼儿园不同年龄班人数要求。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3周岁至4周岁为25人,4周岁至5周岁为30人,5周岁至6周岁为35人,混合班为30人。故此题选D。
2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方位知觉的发展。据研究3岁儿童能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才开始能够辨别以别人为基准的左右方位,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故本题选B。
2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前教育机构与家长互动沟通方式的地位。家园联系手册是目前实现家园联系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形式。接送儿童时的交流是一种便捷灵活地指导和沟通方式。家庭访问是家园联系常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家长学校是普及家教知识的有效渠道,是幼儿园开展家长工作的重要发展。因此本题选择A。
2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成熟学说的代表人物。成熟学(又称为成熟势力或成熟论)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成熟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阿诺德·格塞尔。因此本题选择A。
30.【答案】C。解析: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其发展顺序按渐成的固定顺序(即有机体的成熟程度)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日益增多的语言和运动能力使这一时期的儿童把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他们的家庭环境之外,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