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古称句(勾)注陉,《武经总要》称其自古为匈奴入寇之路。《元和郡县志》代州雁门县条记载:“盖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句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天下九塞,为何以雁门为首?文献记载多从华夏族视角分析。今笔者反其道而行之,以匈奴的视角,解析蒙古高原地理格局,透视华夏门户句注陉。
游牧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随水草迁徙,各有分地。鼎盛之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以首领单于居中,左、右贤王经略东、西两翼。
蒙古高原并非一马平川,由西向东纵向切割蒙古高原的山脉分别为阿尔泰山脉、杭爱山、肯特山及大兴安岭,四条或西北—东南、或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将蒙古高原分割为东、中、西三部分。其中,东部位于大兴安岭与肯特山之间,发源于肯特山东麓的鄂嫩河与克鲁伦河,水系上归属黑龙江上游。东部由左贤王经略,可沿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带南下,入侵今张家口、北京。
肯特山与杭爱山之间为色楞格河流域,色楞格河进入俄罗斯境内后,北流注入贝加尔湖。匈奴单于庭及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即位于肯特山西南麓、色楞格河支流图勒河畔。隋唐时期,先后称霸蒙古高原的突厥、回鹘两族牙帐及后世蒙古帝国都城哈拉和林,亦位于杭爱山东南麓、色楞格河支流鄂尔浑河河谷。色楞格河流域为匈奴根基之地,由单于亲自经略。同时以阴山之南的前套平原为依托,进而由雁门关南下,入侵太原、洛阳乃至西安
西部由杭爱山、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合围而成,地理学上称之为大湖盆地。大湖盆地内最大的三个内陆湖为哈尔乌苏湖、吉尔吉斯湖、乌布苏湖,分别由阿尔泰山东北麓流下的科布多河、杭爱山西南麓流下的扎布汗河、唐努乌拉山东麓流下的特斯河汇注而成。大湖盆地为右贤王经略区,侵盗方向为阴山之南的后套平原、西套平原,黄河几字湾之内的鄂尔多斯高原及河西走廊。
蒙古高原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东部为大片丘陵。受太平洋、北冰洋水汽影响,降水量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其中东部肯特山与大兴安岭之间降水最多,年总量可达300—400毫米,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便位于这一区间。因水草丰美,匈奴单于常以太子为左贤王经略东部,后世鲜卑、蒙古、契丹等游牧民族,亦由东部崛起,统一蒙古高原,从而问鼎中原。
综上所述,雁门关的战略位置与蒙古高原地理格局息息相关。以农耕立国的中原王朝若能有效控制蒙古高原,依托恒山山脉构筑的雁门关防御体系便不必承受北方游牧民族带来的巨大压力。反之,当阴山之南的河套平原为游牧民族占据,雁门关便成为华夏民族的最后一道防线。
匈奴单于及左、右贤王经略范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如下。
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馀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其世传不可得而次云。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彊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
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诸大臣皆世官。呼衍氏,兰氏,其後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最为大,左右骨都侯辅政。(图片来源于网络)
游牧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随水草迁徙,各有分地。鼎盛之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以首领单于居中,左、右贤王经略东、西两翼。
蒙古高原并非一马平川,由西向东纵向切割蒙古高原的山脉分别为阿尔泰山脉、杭爱山、肯特山及大兴安岭,四条或西北—东南、或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将蒙古高原分割为东、中、西三部分。其中,东部位于大兴安岭与肯特山之间,发源于肯特山东麓的鄂嫩河与克鲁伦河,水系上归属黑龙江上游。东部由左贤王经略,可沿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带南下,入侵今张家口、北京。
肯特山与杭爱山之间为色楞格河流域,色楞格河进入俄罗斯境内后,北流注入贝加尔湖。匈奴单于庭及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即位于肯特山西南麓、色楞格河支流图勒河畔。隋唐时期,先后称霸蒙古高原的突厥、回鹘两族牙帐及后世蒙古帝国都城哈拉和林,亦位于杭爱山东南麓、色楞格河支流鄂尔浑河河谷。色楞格河流域为匈奴根基之地,由单于亲自经略。同时以阴山之南的前套平原为依托,进而由雁门关南下,入侵太原、洛阳乃至西安
西部由杭爱山、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合围而成,地理学上称之为大湖盆地。大湖盆地内最大的三个内陆湖为哈尔乌苏湖、吉尔吉斯湖、乌布苏湖,分别由阿尔泰山东北麓流下的科布多河、杭爱山西南麓流下的扎布汗河、唐努乌拉山东麓流下的特斯河汇注而成。大湖盆地为右贤王经略区,侵盗方向为阴山之南的后套平原、西套平原,黄河几字湾之内的鄂尔多斯高原及河西走廊。
蒙古高原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东部为大片丘陵。受太平洋、北冰洋水汽影响,降水量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其中东部肯特山与大兴安岭之间降水最多,年总量可达300—400毫米,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便位于这一区间。因水草丰美,匈奴单于常以太子为左贤王经略东部,后世鲜卑、蒙古、契丹等游牧民族,亦由东部崛起,统一蒙古高原,从而问鼎中原。
综上所述,雁门关的战略位置与蒙古高原地理格局息息相关。以农耕立国的中原王朝若能有效控制蒙古高原,依托恒山山脉构筑的雁门关防御体系便不必承受北方游牧民族带来的巨大压力。反之,当阴山之南的河套平原为游牧民族占据,雁门关便成为华夏民族的最后一道防线。
匈奴单于及左、右贤王经略范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如下。
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馀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其世传不可得而次云。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彊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
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诸大臣皆世官。呼衍氏,兰氏,其後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最为大,左右骨都侯辅政。(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