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崔兰田、张宝英师徒合演的《桃花庵》,听张宝英的“九尽春回杏花开”,很喜欢。偶然听到毛兰花原唱范静配像的视频,伴奏甚老派,唱腔悠扬委婉,也很喜欢。一时兴起,又找来崔兰田、桑振君的同一唱段欣赏。听下来,最爱桑先生的唱,评家谓字乖韵巧,擅“偷、闪、滑、抢、离调”,实谓恰评。
这一段唱,唱辞稍有差异,唱腔则各抒机巧,别擅胜场。相比之下,当前的豫剧唱腔变化就太少了。那个年代(张宝英稍晚)唱戏,为唱腔,为身段,为做功,费尽心思,所以才有了流派纷呈的气象。这也是时代所迫,艺术不出彩,就没有饭吃,就活不下去。现在没了那种压力,娱乐又多元化,再没有好的新剧,传统戏曲只能慢慢萎靡。好在有以前名家留下的音像资料,我们依然可以领略戏曲的魅力。
网上有一段戏迷大姐的《对花枪·训罗成》,很喜欢。唱得舒展酣畅,是苏兰芳所谓“憨腔大嗓”,也许是我听戏少,这一版的“对花枪”第一次见。《对花枪》这出戏马金凤版最有名,还拍成了电影,马派的脆甜我很喜欢。崔兰田版(也是和张宝英合演)是田汉的剧本,虽然是国歌作者,但这一版情节繁杂,感染力稍差,但“老身家住南阳地”这段唱,我最喜欢崔老师的,马派太俏皮了点。
这一段唱,唱辞稍有差异,唱腔则各抒机巧,别擅胜场。相比之下,当前的豫剧唱腔变化就太少了。那个年代(张宝英稍晚)唱戏,为唱腔,为身段,为做功,费尽心思,所以才有了流派纷呈的气象。这也是时代所迫,艺术不出彩,就没有饭吃,就活不下去。现在没了那种压力,娱乐又多元化,再没有好的新剧,传统戏曲只能慢慢萎靡。好在有以前名家留下的音像资料,我们依然可以领略戏曲的魅力。
网上有一段戏迷大姐的《对花枪·训罗成》,很喜欢。唱得舒展酣畅,是苏兰芳所谓“憨腔大嗓”,也许是我听戏少,这一版的“对花枪”第一次见。《对花枪》这出戏马金凤版最有名,还拍成了电影,马派的脆甜我很喜欢。崔兰田版(也是和张宝英合演)是田汉的剧本,虽然是国歌作者,但这一版情节繁杂,感染力稍差,但“老身家住南阳地”这段唱,我最喜欢崔老师的,马派太俏皮了点。